對日本的想像,一直止於動漫與電車男。直到311,才猛然發現,這個地方,單單是她人民的態度和心理質素,就很值得去看看了。當然也因為地震把機票住宿價格一併震跌,才令我真有實際行動。
記得有個調侃香港人的說法,港人到了酒店,第一時間查看的是廁所。也是真的,我對日本的第一好印象確是源自洗手間。
第一天下榻的酒店,叫Chisun Inn Nagoyasakae,打開浴室門,整個地面高了一截,像個太空艙。裡面是清簡的橘黃色,一點污積也沒有。梳洗用具齊全,還有小吹風機和潔亮的小浴缸。
沒錯,重點當然是那個會噴水的馬桶。在方便之後,可以先按下暖水的按鈕,讓水變暖和,然後是選噴水的方式,一個像鯨魚噴水的可愛標示,就是作大事後清洗用的。原來,還有一個按鈕,讓女士專用,月事來時用可真的很乾淨很窩心呢,友人還猜說這設計該是女生想出來的呢。
細心的是,日本的廁所是不會有沒紙巾的窘困情況發生的,酒店的紙巾不是小型的,而且總有兩卷以上。餐廳或民宿的更會用一個可愛的掛袋來盛著後備紙巾。商場或神社的廁所,早就設計了可以裝入多卷廁紙的鐵盒。
那天去熱田神宮,深刻記得在中國大陸的公廁經驗,所以也本能地抗拒神社的廁所。才進去洗手,雖沒洗手液,卻一點異味也沒有,還跟廁所外的清新空氣無異。
直到去鄉間妻籠的民宿,本以為多外人共用的,還是不要抱太大期望。可才走進去,看到早預備好的潔淨拖鞋,地氈上滴水不沾,實在安心了。甫坐下,廁板原來還會變暖,在這個有點涼冷的鄉間,竟然感到無比幸福舒暢。
這讓我突然感到極之慚愧,想起,那些讓孩子在列車在月台小解的同胞們,僅是大小的方便,也能看到民族性。
(名古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