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苛責劉德華,事實上,他作為一位少主,或乾兒子,他對桃姐的好,早已超出了他的責任。但現實世界又有多少這種乾兒子甚或兒子?把你掛在心上?在忙得頭昏腦脹的當兒,偶爾想起了老人院裡的親人,就已經很好了吧?
讓他們住老人院,許是迫不得已的,許是老人自願的。但第一眼看到鏡頭裡的老人院,我就想--老了也不想住進去。那集中營似的,間隔與間隔之間填塞著老弱,來這個地方,彷彿就為了等待虛弱的生命逐點消逝。聯想到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老人到了七十歲,就由親人背到深山去,在荒野渡餘生,生活艱苦,老人也不想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老人院,也只是美其名的棄老吧。
電影裡一幕探訪活動的情節,印象很深,有些組織當然是真心的,但又有多少是為「探訪」而「探訪」?人們自以為偉大的施捨,反倒為老人平靜的生活添煩擾。又或,這些或所有扶貧組織,我們總是以為給了錢就可以了吧?《窮.想像》書裡提到,要滅貧,就建學校吧,我們活在富裕社會裡的人會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年輕的去讀書了,家裡的田由誰來種?學到了的知識,不能用到耕作上,得物無用。
對老人,也一樣的,別以為給了他們錢便功德無量,那的確比什麼都沒有好,但老人還要錢來作甚?去了錢還不是歸你所有?
我們沒有想過自己是如何變老的。人老了,體力與心力,彷彿就失去了七成功力,他們需要的,是可以互相依存的關係,相濡以沬就是如此吧?要像劉德華,親力親為。假如將心比己,你想別人怎樣對你?
我没有看过这电影, 她住的是唐楼那些老人院吗?
我的爸爸妈妈也在去年入住安老院(不是唐楼那种), 她们住得很开心啊!
我老了, 也要住老人院….
讚讚
San Wen Ji:
如果是住得開心的,那也不妨啊,人到老年,還不是想過得平淡快樂。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