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菌,很奇怪的名字。這幾天,在Google熱門搜尋首位都看到這個名字。好奇一查,原來是個「為保教書飯碗而從未露面的夢想網絡幪面歌手」。她說最怕:「最怕有人衝上台撕爛我的面罩。」
她曾經250磅,曾經在無數歌唱比賽中被out。從小熱愛音樂,住大圍屋村,後來當上中學中文老師。幪面,因為不想飯碗不保,因為想讓焦點回到音樂,因為想大家忘掉外表。當然,也可以說,幪面也是外表啊,那看起來陰森的面罩裝束,就是gimmick。然而,我確是因為這樣開始認真聽聽她的歌。
她的嗓子,不盡完美,但聽她唱《我的麻煩男友》,就想起王菀之聲音的清麗。聽到她寫《救援》給援交少女,有謝安琪從前關懷社會的影子。我知道,有些聽著的人,會暗忖自己唱得比她好。不錯,但那些聽著的人,卻沒有像她一樣鼓起勇氣,在網絡發放自己的聲音,然後,到旺角、銅鑼灣、尖沙嘴,一站一站,在街頭獻唱。
陸續有朋友為她彈結他,替她錄製音樂,為她作曲,給她拍MV,有人捐錢送她優質器材,甚至有一群fans為她成立面罩保衛隊。昨晚看她的facebook page才萬八人,今晚再看,已經飈升到萬九人。為了出一張獨立大碟,她花光僅八萬的積蓄,先錄兩首,然後請大家「買碟花」,預訂金額到今天已有65,000元。
「答應我,不要呆在網絡上做鍵盤戰士。現實生活能帶給你不同的感官刺激。日子可以很精彩很豐盛的……」五個鐘頭前,龍小菌在fb更新:「收到一個來自唱片公司的電話……不知如何是好……」
也許她的新的路就要舖展開來了,也許不。
姓「龍」因為秉承傳人的精神,叫「小菌」,就像我之前寫家裡木枱的霉菌一樣,很頑強。但願,香港能有好多好多個這樣的龍小菌,多元的特別的另類的:畫畫的小菌、攝影的小菌、拍片的小菌、夾band的小菌、寫program的小菌,或者寫作的小菌……「找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