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老師王喜在言語間,總喜歡透露一點點法國或法國人的特徵,像法國人早上,其實只會喝一杯咖啡,加一個牛角包。我聽了當然失望,還渴望是精緻而豐富的brunch。再想想,這樣的早餐,也不無輕省。
老師要我們作句,要造出能表現法國或香港特色的句,後來當然大家都交了行貨,而我作了一句「在香港,我們忙於工作而少讀書」。
老師忍不住補充,他自己的理解是,法國人的聊天可以是很深層次的,儘管只是剛認識的人。那就讓人想起海明威與費茲傑羅每回到咖啡店,也許都有過刀光劍影的深談。可能有人覺得這是賣弄、拋書包,但在對話裡的人,應該會感覺得到,真正善意的交談,與虛偽的炫耀,是不一樣的。
而香港人的談話,卻是表面的。「你的衣服在哪裡買呢?」「哪裡有好東西吃?」其實我倒不覺得真的只有表面,有時是,心裡確實有想法,只是,不知可以如何跟你攤開心扉?我覺得香港人太愛競爭示強,探討都變成了辯論,有一方總是要贏的,太辛苦,倒不如笑笑算,認真便輸了。我們也因此而太保護自己,兩眼相看時,總有點不知所措,不如笑說些無關痛癢的事吧。
況且,要說更深入的,便要付出更多真心,而真心又是如此罕貴,如何能一下子傾倒心靈最深處的悟想?
很久,很久沒有跟人面對面詳談過了,從前是在大學宿舍,三三兩兩,在深夜人心防範最少的時候,或卧在床上趴在桌前,會突然探討起什麼來,想法連綿不絕地傾瀉。氣氛很和悅,彷彿開發了腦袋裡的處女地,也彷彿想了很多。可惜現在是對著熒光幕的時間最多,嘴巴動得最少,若不是寫作閱讀,也許腦子也不怎麼動了。那段漫漫絮語的長夜,令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