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教我們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督定,以為不會發生的事,下一秒,便來臨。不到一個月,我又出現在九龍城。
關於九龍城書節,這四年以來的憑空想像,便是紅白藍帆布架下,有搭起的木板長枱,枱面整齊嚴肅地排著書,沉悶得一如香港所有書展。直至踏入書節,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偌長的操場,終於被人潮震懾。
放眼直望,左右兩邊的地攤目不暇給,是深水埗二手夜攤的年輕精緻版,寫的這刻內心平靜,但踏在那書院的石屎地上,我內心歡喜若狂。因為這裡充滿了躁動的靈魂,包括現場的少年樂手和遠處一群敲鐵罐的人。
在蹲下來揀二手書、二手衣服、手作雜貨的同時,我也會抬頭,瞄瞄那些坐在地上的賣者。他們臉上是從容,再看攤上的小物,多多少少便得懂他們的性情喜好。在其中一檔獵到了陸以心的$10《原來法國菜很XL》,你知道我為什麼會買的。前一點還有菜園村的果醬,還有喜愛文史哲的幾個年輕人專程搬過來的幾個大書架的老實厚書本,也許真正可堪尋覓的舊書不多,但駐足揭看,是另一種得著。香港本土不只是紅白藍抽空了的曖昧象徵,是實在由人手獨碰過的頁頁瓶瓶,同樣也要親自觸碰過才能感味。
逛過廣州、澳門類似的藝術區店舖地攤,偏心的說,我覺得我們香港的手作特別細緻,花樣紛陳。
關於書節,我看見的,僅是鳳毛麟角,因為我只匆匆逛了二十個書商的折扣攤位,還沒有去聽過那二十多個講座工作坊,還沒看更多的展覽和電影放映。再多去一遍,或許你會碰見文化工房的袁兆昌,這個慷慨的人,或許會贈你一套陳素怡的《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或是陸穎魚的《淡水月亮》。
我喃喃說,好想在這包容多元的地方讀書啊,然而身邊的朋友提醒我:「那,其實是一間高中……」我搖頭說沒關係,難得這島還有一間願意專注於創意文化的學校,汲汲育人,是屬於我們的。
11月4至5日,兩天的檔位其實並不一樣,有一百個名額可供申請,一天租金$130,為的不是賺錢,就當是投入文化交流的入場費吧,有興趣的,下一年,不如合租一個?期待第五屆。
下年約定你,哈哈。
Ps email已收到,謝謝,我會盡快回覆!
讚讚
好啊!那要著手籌備整些什麼了@@
不要緊,慢慢~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