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麵包的源頭

驟看筲箕上的黑圓果子,還以為是藍莓,《透南風》創刊雜誌4月號的封面,就有一幀這樣的照片。看真點,原來是龍眼乾,旁邊寫上專題「深培」,透着寶島南方的和風,和着一個個鄉土故事。

台南東山區是豐盛的百年龍眼產地,因為收成太多,龍眼又不宜久放,家家戶戶遂演變出一連串烘焙龍眼乾的方法。南溪里裏共有230個這樣的傳統焙灶,其中土窯巷9號,就是李清祥他們的灶寮。

立秋開始,要先拜寮祈求工作順利,從採收烘焙到剝肉,都是農民一手一腳料理看顧好。烘焙台上總是熱熱鬧鬧的,一次窩進五個人來幹活,確保每顆龍眼都受熱,又用龍眼枝生火,所以龍眼乾便有特殊的香氣。這樣看來繁瑣微小的工序,卻是一絲不苟的,不為了賺最多的錢節省工序,而他們卻始終在意,龍眼乾有沒有得到最好的照料。

直至文裏提到「冠軍麵包吳寶春」這個名字,我像觸電般,哦,原來早前副刊報道的世界麵包冠軍自創的「酒釀桂圓麵包」,堅持嚴選的本土材料,就是家鄉裏的龍眼乾。有時閱讀也真是一種緣分,從報紙到雜誌,一下子把故事連繫起來,人彷彿讀通讀懂了什麼。

吳寶春在南部長大,憶起母親新炊的桂圓糯米糕,不如就用家鄉的桂圓做麵包。那比法國麵包更好吃的台灣麵包,是對本源的顧念,也是感情的延續與發揚。想不到吃麵包,還可以吃着背後整道人文風景,吃着了某些人付出的整輩子的心血。雖然我還沒嘗過,但單是想想,一口咬下去的鬆軟,一定會很不一樣。

我們這些只知道食物原產地是超級市場的香港人,也許就吃不到那樣的情懷。台灣人的麵包,有台南的土窯巷,那麼我們的香港,該往哪裏去尋這根?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給 手作文字 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