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叫她「傻婆」,「在這條街,她被別的餐廳趕出門口不知多少次了」。
她有時會自言自語,說話很大聲。她不像其他法國客人,她不會對給她上菜的侍應微笑,也不會道謝,只埋首做自己的事,旁若無人,留在自己的世界裏。
聽說她生於一個大家族,寫過好幾本書,關於德國納粹黨屠殺猶太人,聽說還賣得很紅很貴。
她一星期總來兩三次。這次明明要了1/4瓶紅酒,把酒端了上去,她倒了一杯,呷上一口,然後把酒瓶遞回來說:「我是要半瓶紅酒,不是1/4瓶,你們拿錯了。」可是酒已經在她杯子裏了,我們只好把餘下的酒倒進新瓶子,再給她半瓶。
上甜品,她要了一碟花生糖後,吃了幾顆,突然叫喚侍應:「我不是要花生糖的,你給我換回糖薑。」或者索性說,我用餘下的花生糖來換糖薑可以嗎?也許她真的太喜歡花生糖,有一次飯後她問老闆的大女兒:「我給你2歐元小費,你再給我一粒花生糖吧。」老闆大女兒氣得七竅生煙,和她開戰:「小費是小費,花生糖是花生糖!怎麼可以這樣交換。」她還不罷休:「老闆,怎麼你有兩個女兒,一個笑口常開,另一個卻臉黑黑。我想要花生糖。」
她挑位子總是特意坐在老闆大女兒的櫃枱前。他們在背後笑她:「她要看着冤家才吃得下飯。」有次她看到冤家不在,便說:「我不來了,我以後都不來了。」到了晚上,隔不到六小時,她又進門了,還吃一樣的木須肉配海鮮醬捲薄餅。
寫宏大主題的著作,卻愛在小事上佔人便宜,不得要領時便老羞成怒。大概女作家都是,名氣愈大,脾氣愈大。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