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國朋友到十三區唐人街吃晚飯。看到牆上貼着些長條紅紙,繁體字寫着幾道餐牌裏沒有的招牌菜,旁邊難得沒有法文干擾,是日例湯、西蘭花炒鮮魷……看到煎蠔餅三個大字,高興得嚥口水,可是他們就是不明白一塊煎蛋有何吸引。
見我雙眼發光,朋友忍不住搖搖頭說了一句:「你真的太chinese,太熱愛自己的國家了。」
請恕我那時也許瞬間面孔擦白、無名火起。要分清楚,我熱愛的可是二十多年來從小吃到大的味道,跟國家不國家無關,我只是想念我家樓下的大牌檔風味,甚至老爸在家自製的煎蠔餅。若我看到那一面五星星旗,才不會熱淚盈眶呢。
換個角色,只要他們離鄉別井久了,還不是會想念那二千多種芝士、隔過夜便死硬的法包,其實那是自然不過的事啊。像越南人在這裏賣越南粉Pho,日本人、韓國人、台灣人在Pyramides區經營只聘請自己人的小飯館,慰藉味蕾的記憶。也有多少外國人徘徊在香港上環的Soho區找尋昔日家鄉的一口飯前啤酒。文化與國籍,就這樣簡單畫上等號,便不再有趣了。
看來朋友被我的重語氣嚇壞了,馬上唯唯諾諾,請我依香港/廣東人的口味選菜。也許我氣還沒消,趕緊點上特別重口味的菜,腐乳通菜、鹹魚肉餅煲仔飯、星洲炒米,不強求這裏的食物味道,但想也有必要呈現一下我家鄉的飲食風貌。真的很想告訴他們,那些中越泰混合的餐廳並不正宗啊,我們才不會吃越式春卷沾魚水當作前菜,飯後甜品也不是罐頭糖水荔枝呢。
一頓飯下來,朋友頻呼好味,不知是真心覺得,還是被我的潑悍態度兇得不敢再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