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其實是想找尋一種現場感,身處其中的感覺,故有的自身受外在的新事物所衝擊,激起千層浪花,很多時就會莫名感動,這種感動會上癮,所以旅行也很容易上癮。而旅行當中所遇到最有現場感的,就數露天音樂節。
那時住在柏林,旁邊的Waterloo Ufer與一小塊地區,假日上午擺賣藝術手作攤檔,原來一入夜,在旅舍裏也能聽到外面的節拍和人聲躁動。只要隨着人潮走去,便來到一個有點凌亂的烏托邦。場內有一兩個搭建的舞台,樂隊在射燈下激昂唱着,觀賞者隨意站立,舉着酒杯,隨着節奏搖晃,灑落一兩滴晶瑩紅酒或黑啤,或者大口噬咬德國熱狗腸,茄汁與芥末沾滿嘴,那裏任何一片草地都可以席地而坐。
相對於乖乖坐在一張舒適的沙發上、規規矩矩地眼望前方的演奏會,的確會很集中很純粹。但同樣是現場聽音樂,這種錯落、不完整、不精密的安排,沒有清晰的區域分野,卻有由群眾形成的一種秩序,不是拘謹,而是放開。更能讓人融入進去,觀眾沒有壓力,連台下的人也變成演出的一部分。
總是覺得,外國的朋友,每人在正職以外,都總會懂一兩種樂器,做IT寫programme的,閒時會在房間裏彈鋼琴;做投資銀行的,抱起結他就可以彈奏。也許是自小的培育方法,對文化的態度,他們並不追求什麼級數炫耀,只追求「玩」的那種怡然自得,由指縫間流瀉而出的音樂滿足感。
回來之後,想繼續在我城尋找現場的感動。發現了西九的戶外藝術節自由野,當然存有一點點希望。但事實上,如果自由真的隨處可見,其實並不需要標明,標明了,就是要提醒你,這種東西還不是普遍存在。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