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搵唔到利東街……」和馬國明老師約在灣仔訪問,他電話裏的聲音顯得有點落寞。
他說得沒錯,利東街早已不存在,現在只有一條興建中的威尼斯人式步行街,什麼「囍滙」、「囍歡里」,聽完令人毛管戙。
走到廈門街,在建築貨車與匆匆行人之間,看到一個背影,他柱着拐杖,步履緩緩,走上前去探問,就是馬老師。
在水馬和剷泥機旁邊走過,他邊走邊回頭,看了又看,看利東街變成這個模樣,「硬係做到好似好歐陸式咁,懶休閒」。
自二○○六年曙光書店結業後,八年來,灣仔這條路,他再也沒有踏足過,直至這天,他專程回來,「我想行一行睇一睇」,重遊取書之路。
九十年代,有曙光書店和青文書屋的灣仔,當然不是這個樣子。現在的灣仔,最多的是地盤,灣仔的景觀事物,雖說不上面目全非,但有些地方卻也變得很離譜。
平凡讓路給「響噹噹」
看利東街那道鬧市中無端建起的橋,馬國明老師下了一句獨到的評語﹕「那是建築偽術,跟梁振英的語言偽術一樣。」他每一個形容詞都很到肉,像提到「都市整容」,單是建築物外貌就能看到香港人媚外的心態。在他著述的《全面都市化的社會》書裏,也寫到,平凡事物最後要讓路給「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全面都市化,最終剔除了平凡實在的生活文化。
主題式建築推高樓價
聞說利東街將設立婚嫁主題商場,馬老師猜想﹕「可能是婚嫁公司的一條龍服務,做生意上當然有可為,是掂橋,但問題是,為何結婚要像做show?」鼓勵人作無謂消費,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一般人擺酒,十多二十圍,頂多印二百張請帖,以前囍帖街就是小規模製作,店舖間雖說同行如敵國,但當一家接到大單生意,大家也會一起合作,互惠互利,相反若是大集團,才會是真正的競爭對手。而且這樣的商場,租金必然高,囍帖小舖哪裏租得起,最後還不是由新興公司主導。講到氣結處,他說﹕「最差是市建局重建,主題式建築,其實是為推高樓價。舊樓收回重建是無可厚非,但也不要起貴到無倫的樓啊,變相幫手推高樓市。私人收樓有很多阻滯,但市建局有尚方寶劍,政府要收地,街坊不能不遷,但重建之後,受惠的卻不是普通市民。」推高樓價,一呎萬幾兩萬元,只有高消費人負擔得起,令消費一併扯高,生活水平被拉高,業主大幅加租,整個區域不再是街坊模式。「地少人多是呃人的,香港的確不大,但樓價貴其實有很多因素。」所言甚是。
才相隔八年,馬老師說以前的灣仔很平實,筆者默默跟在他身後,不知此刻他心情有多複雜。在一九八四年開設曙光書店後,他每天由荃灣住處到灣仔開舖,每星期到胡忠大廈的灣仔郵局,取海外寄回來的英文書,每次四大箱,重二百磅。他用兩輪車仔推着回去,途經皇后大道東,走灣仔道,再拐進太和街,回到莊士敦道,到達巴路士街,這條傳送學問的路,那時一星期最少走一兩次。
1. 和昌大押
變貴價餐廳涼薄
位於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馬老師覺得最離譜,當舖本是人們到了山窮水盡才去的地方,以前生活拮据,迫於無奈才將具紀念價值的物件如婚戒,拿去抵押,甚至連棉胎都要典當。當舖代表艱苦辛酸的歲月,但重建後竟然被粉飾成貴價食肆,餐廳更名為The Pawn(當舖),「你擺明喺度攞景啫?」他覺得是在侮辱香港,「不止離地,簡直是在山頂凌宵閣住的人才想得到」。這種主題餐廳的賣點,一是食物享受,二是能去貴價餐廳的客人當然未去過當舖,現在便能親身感受,噱頭背後是涼薄。
2. 春園街
街坊小店尚存
春園街裏的一個垃圾站,早在二十世紀初便屹立街頭,樓下是垃圾站,樓上是公廁,雖然就腳,但要爬幾層樓梯上廁所,對老人家來說不大方便。不過這個角落,卻仍能保留從前的風貌,臨街而建的一排唐樓,以及樓下的店舖,全為這一帶街坊服務,很生活化,食肆、理髮店等都很有特色。其中理髮店,其實是在後巷搭起,旁邊有賣大閘蟹的橫額,也不是正式舖位,果真見證香港的寸金尺土,用盡每一吋空間。
3. 交加街
豪宅「蓋」掉乾貨香
橫向於春園街的交加街,是排檔市集,以前附近未建新樓時,太陽猛烈,檔主會用淺筲簊盛着冬菇乾貨,放在檔頂曬太陽,可殺菌防潮,天然生曬的乾貨還特別香。現在豪宅處處,陽光全被遮擋,此情此景已不復再。原來九十年代,與交加街相交的玩具街還沒有那麼多排檔,現在才排到出莊士敦道。二○○七年尚翹峰建成之後,曾有指排檔令私家車行駛不便,但人們極力爭取才能保留下來。
4. 石水渠街
龍門大酒樓不復在
馬老師想看看龍門大酒樓的原址,走到石水渠街口一看,原來已經變成恒生銀行。他記得早前的恒生在龍門大酒樓旁邊,即現在的地盤位置,外牆還很新淨,不過只有四五層樓高,看來現在這個地盤又要起高樓大廈。九十年代的石水渠街,還是一條僻靜後巷,沒有行車,還未有那幾幢住宅,現在則多了很多蔬菜凍肉小舖。
5. 灣仔道
九十年代「有錢人」街市
灣仔道與莊士敦道有一處交匯點,然後灣仔道拗一個彎向東到達堅拿道,弧形的街道很特別。九十年代,這裏有很多地舖和街市賣海鮮,那時有靚車由堅尼地道駛下來,載着菲傭替有錢人家買餸。
6. 巴路士街
後曙光青文
由灣仔道轉入巴路士街,終於來到曙光和青文的舊址,馬老師很雀躍,「睇吓有無唔同先,後面的茂蘿街就唔同晒」。一看,啊,格局沒有變,但全翻新了,綠屋變成動漫基地,台山商會大廈的外牆也光亮了。大廈七八層高,八十年代才興建,已不算很舊,以前書店就在三樓,上兩層就是,青文B座,曙光A座,共用同一個門口,集中收錢。一九八四年馬老師開設曙光書店,售賣英文學術書籍,直至二○○三年他中風,只好將書店併入「青文書屋」,曙光最後於○六年結業。那年一別,他再沒有回來,多在家休養,同時繼續文化研究、創作和教學。這天看更站在大廈門外,筆者本來想進去看看,卻被看更阻止,想不到連走上去看一下的機會也沒有。
書店開業當年,馬路前是三檔大牌檔,一檔賣三文治奶茶咖啡,一檔賣粥,一檔賣魚蛋粉牛雜麵,後來大牌檔拆了,三舖各自搬遷,賣牛雜麵的,就搬到近灣仔道的冷巷位置,賣粥的再遠一點,三文治奶茶咖啡就成了大廈旁的茶餐廳,馬老師那些年總是在這裏午飯。由洪記,到堂記頂手,到現在的B記,茶餐廳格局仍然一樣,因為舖面地方細小,所以還利用後巷做生意。
有趣街道的消失……
走回莊士敦道,這裏以前一列舖頭都賣鞋,現在剩下街角最後一間,也貼上拆樓結業、減價清貨橫額。馬老師叫我去看看前面的茶餐廳還在不在?筆者看完走回來,搖搖頭,茶餐廳是有,不過是新裝修,真不太忍心告訴他,他大概又要失望了。坐在茶餐廳裏,馬老師說,這裏以前賣十蚊一碗雲吞麵。他提起以前寫過的一篇〈街頭掠影〉(收錄在《路邊政治經濟學》),以前灣仔,有一家店賣咖喱,常在門口擺一張圓櫈,放上電飯煲煮咖喱,經過就聞到香味,香味招徠客人,這樣的街坊生意很有意思,但店子已經消失了。而當街舖逐漸搬入商場後,處處受制,便再也不見這樣有趣的街道風光。
文/ 李寶瑜;圖/ 李紹昌、李寶瑜、資料圖片;編輯/王芷倫
(2015年1月1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街知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