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鑼灣,聽說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在大商場裏有個展覽,便好奇去看看。進去樓底極高的商場,金光燦燦,一整幢高價餐廳,像Jamie’s Italian、東來順等等,想不到十七八樓會撥出來做展覽場地,但已經能感覺到當中的隔閡。
甫出電梯,館職員友善地遞上場刊,但也許因為《流動的影像》是視像展覽,所以場內光線昏暗。就這樣,僅以一個觀賞者的角度出發,卻有一些發現,或者說是牢騷。
像我這種沒有做足功課,隨興而來的觀眾,對這個展覽的確有點無所適從。場內除了展覽題目外,幾乎很難找到一段前言或引入,沒錯作者作品名稱都用小燈箱透着光,有點心思,但僅此而已,如果想再理解多點,要在陰暗中翻閱場刊,又很痛苦,對於大眾而言,這種觀賞經驗,並不讓人愜意。雖說如果文字太多,會影響展覽的整體觀感,但一點背景提示也沒有,卻也容易讓人錯過作品精彩的地方。
有些作品播放影片,約半小時至兩小時,時間長的,觀眾中途插入,又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待一會便離去了,留下了幾排長長的空櫈,一大個空蕩蕩的展場,與預期落差很大。也只能靠一些作品,本身有很明確的題材,像陳界仁的《帝國邊界I》,講述「我懷疑你就是要偷渡」的中台美故事,才能讓人興味盎然坐下來追看。
那個星期天,這個身處旺區,兩層的展廳,在關門前半小時,我偷偷問館職員,原來觀眾不足三十人。有時覺得,不是香港人不愛看展覽,或者展品不好看,而是展覽的安排和展示方式,也會影響展品的吸引力。花了大筆錢,有空間有硬件有作品,也要能配合得當,不然就是丟空和浪費。西九這個項目,實在很令人擔心。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