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現在的廣東,也吹起了一片小清新。廣東和香港只隔了一個珠江口,撇開政治因素的話,其實兩地的生活文化還是比較接近,很多地方也說粵語、看港片,兩地消息交流互通很快。不過若不是親友帶路,還不知道那裏近兩三年,冒起了很多特色咖啡店和餐廳。
其中一家,兩層樓樓底高,全落地大玻璃,中間一道木樓梯,各式懷舊桌椅,每桌吊着一盞迷離波希米亞式的燈飾。偌大店子,專賣waffle和咖啡,唯獨只開一個櫃台,人龍總是在店外排得長長的,製造了人氣效果。另一家躲在一堵草棚後面,木趟門打開,一張大木桌,店也是兩層,把吊椅、留聲機、琺瑯水杯、印度香薰、桌球椅、舊書等全湊在一起,好玩是好玩,卻嫌有點失焦,想不到招牌菜竟是咖喱炒飯,味道還不及茶餐廳的。又有一家以粉藍花園為主題,只賣盆栽甜點和咖啡,擺設精緻,約三百呎店面加上露天茶座,只放了二十來張椅子,感覺安靜寬敞。還有一家以民國作主題的私房菜,在百年祖屋似的舊房子裏,在不同房間設了席,走廊還裱了張愛玲、魯迅等作家的舊照,店主叮囑二樓的客人腳步要放輕,生怕老地板塌下來。菜單由店家決定,但除了四川麻辣涼菜頭盤惹味之外,其餘菜式都有點失色。
在廣東開咖啡店,舖租、裝修、人工、食材都不是瘋長的價格,加上新一代人的消費能力不低,於是特色小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有不少老闆是年輕人,若不說制度空間,至少他們實際上真的擁有更大的空間,有更多地方可發揮,不過食物質素和食物安全還是得改進。
回說香港,現在想在家樓下找一家可以靜下來坐坐、看看書的店子,還真不容易。香港天殺的租金,不知扼殺了多少創意和可能。我們這個城市啊,大概只容得下連鎖店,人們喝着一式一樣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