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看《十月初五的月光》長大的少女們,都長大了,有些更像君好那樣成了家,生了兒女。電視劇在2000年暑假開始播放,當年我們這一代的女孩子,必定圍坐電視機前聚精會神,連重播也不放過。原來距今快16年了,對於二千後出生的孩子來說,大概覺得這是老劇了。
其實在我兩歲以前,也跟媽住在澳門的十月初五街。關於這條街的種種,我至今當然毫無印象,但也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只記得媽有一句沒一句地憶述,說我每天總要央她帶我下樓去踏三輪車,年紀小小就怕寂寞。後來看到電視裏的街道景象,便可想像一段溫柔的母女時光。
15年後,這套電影明顯就是拍給我們這一代懷念的。不談電影劇情,進戲院,大家都想尋回回憶中的畫面和感覺,還有圍坐電視機前的稚嫩。重新在大熒幕裏看到彷彿永遠不會老去的初哥哥、減了刁蠻任性的君好、依舊親切的Q姨、澳門搞笑抵死的街坊,就已經心滿意足。
電視劇的情節早已經年月洗禮,忘得七七八八。但現在回想,這劇的吸引力,還是在於張智霖扮演的初哥哥。一個時常不哼一聲,卻又總是永遠守候在你身旁,在你遭遇困難的時候,總是挺身而出的大哥哥。大概當年的少女,都把自己想像成祝君好。何况愛情總是在曖昧的階段最引人入勝,那種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情感,最惹人遐想。但可惜,始終覺得電視版的感情鋪排更細緻纏綿。或許真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所說:「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
幸好,電影結局是open ending,沒有把文初君好的故事寫死。倒是忠於原著那樣告訴你,有些事情,始終是難以圓滿的。有情人,不一定要摟抱親密,也不一定要長相廝守。有些感情,適合珍藏於內心深處,哪管經歷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