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維農爸爸的廚房(下)

【亞維農爸爸的廚房(下)】
上期提到,在南法亞維農的橫街窄巷Rue Racine,找到了一家特色平民餐廳「爸爸的廚房」(La Cuisine de Papa)。

嘗過驚艷的前菜醃魚沙律和薄片生牛肉,十分期待接下來的主菜。先是Le morceau du boucher,是當天精選的肉品,來的是一道炭烤牛柳,分量十足,可惜肉稍韌,旁邊的蘸醬則不錯。另一道主菜La cote de cochon noir de batallé rôtie終於沒讓人失望,一道炭烤厚切黑豬肉,油油亮亮的。聽過在波爾多生活的朋友吐苦水,在法國吃到的豬肉菜式感覺很中式,還不如中菜好吃。這道炭烤黑豬肉可以平反了,一刀切下去肉汁滿溢,更特別是邊上的肥肉烤至焦糖化,連着一起吃非常脆口,熱量高不過實在滋味呵。

意猶未盡,再點了一道甜點,雙重朱古力慕絲盛在一隻厚身大咖啡杯裏,上面灑了可可粉,一匙勺起來,上層是厚滑白朱古力慕絲,下層是濃郁黑朱古力慕絲,吃得心花怒放了。

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Papa在Google上已有4.8顆星,是Mr. Rondeaux父子攜手開設的新餐廳,爸爸做老闆,兒子當主廚,二人都有一對碧綠眼睛。旅行時最快樂的是,萍水相逢,遇到了物超所值、用心製作的美味。

飽餐後,天黑下來,街上遊人更多,果然是文藝不夜城。這頓亞維農美味,跟這裏的氛圍都令人再三回味,希望有機會再來。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8/3

亞維農爸爸的廚房(上)

【亞維農爸爸的廚房(上)】
遊完南法亞維農的教皇宮和亞維農斷橋,已挨近晚上七時,歐洲的夏日還是豔陽當照。由Montée Jean XXIII街上一直往南走,仍然有很多街頭藝術表演和市集。但終究走累了,肚子也咕咕叫。不過在法國也不是家家餐廳都保證有水準,所以預先搜了一家網上推薦的。走進Rue Racine橫街窄巷,餐廳找到了,卻發現主菜已經要二十多三十歐元,只好掉頭走。

卻也同時留意到剛才經過的一家彩藍寶石色小餐廳,店內外都不時有亮藍色的小細節來互相呼應。玻璃窗上寫着法文「傳統」和「家庭式」,店子叫La Cuisine de Papa,即是「爸爸的廚房」,店外還有一個小型露天餐桌茶座,已經坐滿了人。

尋味,有時還是得靠人,人多的餐廳,總是有些原因。Papa的餐牌,內裏有齊前菜主菜甜品,也不過是二十七歐元,相對划算。而且,好戲在後頭。

兩個人坐下,前菜選了Ceviche de gambas et poulpes / Sucrine et citron vert,將生鮮的蝦肉和八爪魚切得細碎,上面綴上一撮淡黃色魚籽,灑上青檸汁,底下鋪了一圈小卷生菜,捲着海鮮來吃,清鮮甜爽得不得了。另一道前菜是Carpacio de boeuf fran?ais / Copeaux de foie gras / huile de truffe / Roquette,這道薄片生牛肉,數年前我在巴黎吃過,但這次驚豔的是,上面撒了鵝肝的刨花碎屑和松露油、鋪上火箭菜,牛肉鮮滑,而調味油香豐富又點到即止,實在太喜歡了。前菜做得這麼用心,主菜和甜品也有驚喜,實在不捨得寫得匆匆,所以下期再續。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28

巴黎記憶

【巴黎記憶】
五年後再舊地重遊,才發現一景一物竟然仍然這樣親切。這次旅程只在巴黎待上兩三天,也沒有去什麼著名景點,甚至沒有怎樣計劃行程,就是隨心走走。巴黎的路還記得如何走,記得那種氣味,記得地鐵路線的錯綜複雜,記得要重吃哪些一直想念的菜式和甜品。

巴黎東北面的La Villette展覽館,正在舉行來自日本的teamLab光影藝術展。場內有很多大人小孩,樂也融融。黑暗中閃爍的流水繁花投射到高牆和地板之上,大家或躺或臥或坐,享受着這種隨意。場外空地,有舞者自攜音樂自由起舞,啊,真的很巴黎。

然後去法國朋友推介的海鮮餐廳La Criée,點了價廉物美的海鮮盤,四十五歐元一大盤,十二隻生蠔、半隻龍蝦、八隻鮮蝦、螺等等,比當年在法國南部尼斯旅遊區吃到的抵得多。海鮮都很鮮美,生蠔還能看到裙邊的輕微蠕動,才發覺在港澳名酒店所吃到的還是要被比了下去。

周日早上,Bastille的市集還是這樣熱鬧,水果蔬菜、鮮花、肉類、薄餅熱食,我又聞到烤雞的香味,看到麵包或芝士的攤檔就心花怒放。商販們賣物時說話依舊淘氣,笑容滿面,朝氣勃勃。

塞納河依舊流水淙淙,但藝術橋Pont des Arts上的愛情鎖因為過重,早已拆掉了,橋柵兩邊都封上透明膠片,也不知有多少愛情已被塵封。但,也唯獨記憶仍深。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16

再一次在法國野餐

【再一次在法國野餐】
五年前在巴黎認識她們,都是我欣賞的女子,因為愛情,留在異國,努力生活。五年前,我們在法國的櫻花樹下野餐,特意帶了些壽司,還有零食水果。在鋪了一層掉落的粉紅色櫻花瓣的草地上,笑得花枝亂抖,說着在異鄉的日常和夢。

五年後的今天,再重遊故地探望她們,聽着生命路向的迂迴與順遂,有如跟進從前筆下記錄過的愛情故事。

本來在巴黎包辦婚紗攝影的她,年前受恐襲影響,生意淡薄了。但這也打擊不了她,她後來找到長工,雖是投身售貨員行列,但工作也是不容易。幸而法國僱員的福利她都能享有,一星期工作35小時、五個星期的年假,公司還提供半費的乘車資助,這比香港售貨員的待遇還是好得差天共地。她打算在這裏買樓,Zone 5的樓價是百多萬,打工仔還能負擔得起,可以租出去讓別人替你供樓。工餘時間,她就兼顧她的攝影工作。

我和她坐小火車到巴黎西面Zone 3的一個公園,去跟另一個她會面。這裏比巴黎的環境清幽得多,又仍能看到巴黎鐵塔的遠景。這天周日,她丈夫要回巴黎上班,她一個人揹着初生女兒,推着坐嬰兒車的兒子來了,一臉笑盈盈。她的語言天分很不錯,法文流利,也由站崗的工作轉到坐office,買了樓和車,生活適應得很好,已經成為全能媽媽了。

坐在廣闊草地,一邊和這兩名堅毅女子閒話家常,一邊看顧兩個可愛的混血孩子,陽光格外和煦。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10

出走與烹飪,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去年巴黎的冬天,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乾冷,但與我住在那幢郊區別墅裏的地下小房間不一樣,房東翻新過的牆角,早已滲了些霉點。房間白天沒有暖氣,所以是又濕又冷,竟有點像香港的冬天。

那夜,天氣依舊冷,我懶洋洋倚在牀上,有個法國朋友來看我。後來我煮了點晚餐一起吃,我還記得煮的是第戎芥末龍蒿白汁雞扒闊麵。法國人總是很多話的,滔滔不絕。我們無端談到夢想,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卻反問我:「你的呢?」其實我很少談及夢想或理想,總覺得,很多事情像許願一樣,說出來就不靈了。但或許在外國人面前便沒了這種顧忌,於是有點彆扭地答:「其實,這夢想我從小到大都放在心裏。我想,寫一本屬於我自己的書。這可能會很難很難,但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要寫一本自己的書。」

一年後回到香港,在收拾書桌的時候,媽笑我,上格牀的書都封塵了。她說我小時,從圖書館借了小說回來,晚上趁家人都睡了,就躲在自己的上格牀,蒙着被子開着電筒啃書。她不說我都不記得了。至今人大了,看書的時間變得很少,也看得很慢,記性又不好。相比起她,實在很慚愧。我偶爾從報館下夜班回來,還見她在讀報。媽小學沒畢業,偏偏很愛看報紙雜誌,過期的也照啃如儀。在雨傘運動那段期間,終於見識到她在師奶群中,能把時事倒背如流的功架。

直至最近,我把我那人生所寫的第一本書帶回家,給她翻。有點感慨地跟她說:「你女兒沒什麼出息,掙不了錢,只能寫幾個字。」心又野,又愛到處漂泊,常害她憂心,所謂廢青,也算是我這種。她翻開那本書,翻到第二頁,看到「給所有我愛以及愛我的人」,想不到那麼老套,她眼眶通紅了。我知道她必定會說:「女兒,金錢不是一切。」

這大概就是為何她能容忍我離家一年,去法國工作假期,當個輸出外勞似的。甚至她倒是鼓勵我們多去旅行,不是為了貪玩,而是想趁我們有氣有力之時,看看這個世界,開開眼界。如同她十九歲那年,不顧一切由內地偷渡到香港,為的只是想過一個沒那麼艱難的生活。也許最終,我們都沒能擁抱一所自己的房子,但我們能選擇,擁抱一段段旅途上的回憶。生命僅是如此,已經可以很豐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難,所謂能捱能吃苦,不止是不塗防曬不用芭蕉扇那麼簡單。媽還是時常叫我們未雨綢繆,儲個錢,那麼旅行,就去得省吃儉用一點吧。

由一年前的天大地大,回到豆腐膶似的公屋,或許香港真是有土地問題,但旅途上的經歷告訴我,不能讓狹窄的空間,成為一種限制。於是我在家那唯一的窗台上,用自然光拍起那些,曾在法國跟當地人學過烹調過的食物,寫下一段段悲歡離愁的滋味,放進《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書裏。

現在明白多了,空間是狹窄的,但眼光卻可以是開闊的。

2015.07.16@poyee_firstbook
(明報副刊/世紀版/世紀.在書展 2015/7/16)

新書推介﹕是食譜也是法國遊記

這是《明報》副刊為《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寫的新書推介:

-----------------------------

文﹕高嘉莉
圖﹕作者提供

香港人的生活除了工作,還剩下什麼?為尋找答案,不少人趁年輕沒家累沒包袱時,背上背包,離開香港,希望發現另一個自己。新書《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作者寶兒本來任職報館編輯,一次在公司發現小說《美味關係》,激發起到法國學烹飪的念頭,毅然放棄工作,帶着快要滿瀉的熱誠,展開一年工作假期。

旅途總是意想不到的,廚房工作求職不成,卻一次又一次走進當地人家裏,與他們一起到市集買菜,學習他們的家傳食譜,並探索食物與心靈的關係。寶兒把學到的17篇食譜記錄下來,有當地人親授的,也有她模仿改良的。除了地道法國菜,也有越南、中國、德國及意大利菜式,每道菜背後都是一次與當地人的文化交流體會。

分享食譜之餘,寶兒亦從找房子、找工作到旅遊的經驗中,看到法國人如何對待食物及生活,從中反思自我價值觀及種種情感關係。若你有種種原因不能出走,大可從她的文字和相片窺探法國人的生活,學習當地家常小菜,跟作者一同遊歷。打開她的書,書頁間彷彿滲透法國美食的香氣,令人蠢蠢欲動,學她一樣浪遊法國。

2015.07.18@poyee_firstbook

《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98)
作者﹕寶兒(文、攝)
出版﹕花千樹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明報副刊 D2/FOOD 飲食 2015/7/18)

那年,離家的孩子

一年後,的確讓人有點感觸。去年結束了一年的法國生活,回來香港後,剛好展開了雨傘運動,這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年。

人生的微妙是,當下所遇上的事,偶然會觸及過去的心情。上周看了一套法國電影《閃亮的歌聲》(La Famille Bélier),那是套很清新的溫情喜劇。姓Bélier一家四口,除了女兒Paula,父母和弟弟都失聰,Paula就成了家人和外界溝通的橋樑。直至一天,學校音樂老師發現了她美麗的嗓音,讓她有機會離家尋找夢想,而矛盾也由此展開。電影去年底在法國上映,蟬聯了四周票房冠軍,且是2015年首季票房的總冠軍。

他們一家是Normandy的農民,電影裏的畫面,確如現實中的法國西北部,他們養牛、做芝士,在熱鬧的市集上售賣。那一景一物,讓人懷緬那一年如夢似幻的優游生活。飾演老爸的是《一吻巴黎》(La Délicatesse)的男主角Francois Damiens,當一個又粗豪卻又心思細密、也很了解女兒的父親。母親是影后Karin Viard,又漂亮又大情大性。女主角Paula真人才18歲,參加過《法國好聲音》,嗓音渾厚有力。電影道出失聰家庭的困難,而有趣的是,有些法國人家的相處真的是那樣誇張,但愛也很溢於言表。

離家,尋找理想。關於法國,很多人只知道巴黎,其餘就叫作「巴黎以外的地方」。去年在法國,也認識了一些來自東南西北部的年輕人,他們離家到巴黎,是為尋找理想,也是為生計,其實是辛酸多於浪漫。

去年,香港也有很多孩子離家。或許他們心裏都像電影的那首歌一樣,有這樣的獨白:親愛的父母我要離開了(mes chers parents je pars),我不是要逃走,我要飛翔(je vole)。為了理想和將來。在一年後的今天,我們的飛翔還不能停歇下來。

20150930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