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以煮食探索,在香港

中西區,除了慢悠悠電車,還有露天的嘉咸街街市。小時候在附近住過,記憶中有很多雜貨舖,賣些鹹酸濕調味。街頭還有香噴噴的燒臘店,那時候扯着老媽的衫尾,斬十蚊蜜汁叉燒,就有一頓豐富午餐。

現在則是西式沙律菜隨處可見,芝士、風乾火腿成了店家必備貨品,很多在外國常見的蔬果都能在這裏找到,像土耳其無花果、碩大的石榴等,不過價錢大多是外國的兩倍。開始無奈地習慣我城的迅速轉變和荒誕,有時候是突然不見了幾棵古老石牆樹,有時是有些人突然跳出來說某些軌迹應當消失。

小學之後我就搬離了這個露天的街市。但後來的大學功課,靈光一閃之下,又回到了嘉咸街街市取材。那時候用石膏,倒模了一些檔販常用的器具,像開柚子用的牛骨刀、掛牛肉的大鐵鈎。那時想說用訪問和石膏倒模把這些人情故事記錄下來,現在石膏還藏在家中某個角落,但有些店舖真的不復存在了,想不到石膏就成了歷史珍藏。

最近有機會回來這裏買菜,還是頭一遭和十多人一起煮食,在這個時常有土地問題的香港,要找到空間一起張羅烹煮,不是易事,也更值得珍惜。煮食就是可以將千絲萬縷的人與事聚集到一起,然後好多雙手就能創造出一桌子新奇鮮味。

食物還是在於人與食材的化學反應,一種食材或者一個器具,落於不同人手裏,就生出各種變奏,驚喜由此而來。一天下來,大家做出色彩繽紛的前菜、湯品、主菜和甜品,煥發着清爽的夏日味道。還要謝謝味道圖書館的歐陽應霽先生和Edward促成這次好煮意。

這周的得着是,用腐乳來做西式沙律醬汁的基底,再加入橄欖油、檸檬汁、杏脯果醬等,那種鹹香濃郁,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滋味!在自己長大的地方,也可以來一次:出走,走進香港人家廚房。

20150826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8/26

出走與烹飪,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去年巴黎的冬天,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乾冷,但與我住在那幢郊區別墅裏的地下小房間不一樣,房東翻新過的牆角,早已滲了些霉點。房間白天沒有暖氣,所以是又濕又冷,竟有點像香港的冬天。

那夜,天氣依舊冷,我懶洋洋倚在牀上,有個法國朋友來看我。後來我煮了點晚餐一起吃,我還記得煮的是第戎芥末龍蒿白汁雞扒闊麵。法國人總是很多話的,滔滔不絕。我們無端談到夢想,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卻反問我:「你的呢?」其實我很少談及夢想或理想,總覺得,很多事情像許願一樣,說出來就不靈了。但或許在外國人面前便沒了這種顧忌,於是有點彆扭地答:「其實,這夢想我從小到大都放在心裏。我想,寫一本屬於我自己的書。這可能會很難很難,但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要寫一本自己的書。」

一年後回到香港,在收拾書桌的時候,媽笑我,上格牀的書都封塵了。她說我小時,從圖書館借了小說回來,晚上趁家人都睡了,就躲在自己的上格牀,蒙着被子開着電筒啃書。她不說我都不記得了。至今人大了,看書的時間變得很少,也看得很慢,記性又不好。相比起她,實在很慚愧。我偶爾從報館下夜班回來,還見她在讀報。媽小學沒畢業,偏偏很愛看報紙雜誌,過期的也照啃如儀。在雨傘運動那段期間,終於見識到她在師奶群中,能把時事倒背如流的功架。

直至最近,我把我那人生所寫的第一本書帶回家,給她翻。有點感慨地跟她說:「你女兒沒什麼出息,掙不了錢,只能寫幾個字。」心又野,又愛到處漂泊,常害她憂心,所謂廢青,也算是我這種。她翻開那本書,翻到第二頁,看到「給所有我愛以及愛我的人」,想不到那麼老套,她眼眶通紅了。我知道她必定會說:「女兒,金錢不是一切。」

這大概就是為何她能容忍我離家一年,去法國工作假期,當個輸出外勞似的。甚至她倒是鼓勵我們多去旅行,不是為了貪玩,而是想趁我們有氣有力之時,看看這個世界,開開眼界。如同她十九歲那年,不顧一切由內地偷渡到香港,為的只是想過一個沒那麼艱難的生活。也許最終,我們都沒能擁抱一所自己的房子,但我們能選擇,擁抱一段段旅途上的回憶。生命僅是如此,已經可以很豐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難,所謂能捱能吃苦,不止是不塗防曬不用芭蕉扇那麼簡單。媽還是時常叫我們未雨綢繆,儲個錢,那麼旅行,就去得省吃儉用一點吧。

由一年前的天大地大,回到豆腐膶似的公屋,或許香港真是有土地問題,但旅途上的經歷告訴我,不能讓狹窄的空間,成為一種限制。於是我在家那唯一的窗台上,用自然光拍起那些,曾在法國跟當地人學過烹調過的食物,寫下一段段悲歡離愁的滋味,放進《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書裏。

現在明白多了,空間是狹窄的,但眼光卻可以是開闊的。

2015.07.16@poyee_firstbook
(明報副刊/世紀版/世紀.在書展 2015/7/16)

當旅行遇上煮食

旅行,有很多種方式和心態。自從去了一年法國工作假期後,我便發現了另一種探看世界的方法。相對「到此一遊」式鬥多景點的浮光掠影,其實我寧願,深入當地人家,和他們聊天,跟他們一起買菜、烹煮、吃喝,與他們一起生活。於是旅行,不再甘於輕淺浮泛。

《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花千樹出版)是我的第一本嘗試,16個人情飲食故事,17篇當地獨家食譜。裏面有我一年的經歷,大部分故事我都不曾提起過,但那些撼動的記憶和感覺,如果不寫,真的會忘掉。如同味蕾,也許今天已經再吃不到十年前的味道,所以更要記錄下來,好作回味。

翻開那些我所遇到的當地人的故事,你也許會明白,為何法國人的聖誕晚餐,會由黃昏一直吃到凌晨三時。為何兩個相愛十年的法國人,養育了兩個孩子,卻始終不結婚。為何金髮的她,看似剛強看似追求者眾,但在她關上那道別墅大門之時,卻猶豫了。還有太多太多。

自法國回來,有幸收到出版社編輯來郵邀請,以大半年時間籌備這書,裏面的經歷、文字、烹煮、食譜、攝影,全出自我手。而這書,對我意義特別重大。下周書展,7月19日(日)下午4時至5時,我也會到場逛逛,帶一些親手做的法式神秘小禮物,希望能遇上你。

20150708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7/8

新書推介﹕是食譜也是法國遊記

這是《明報》副刊為《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寫的新書推介:

-----------------------------

文﹕高嘉莉
圖﹕作者提供

香港人的生活除了工作,還剩下什麼?為尋找答案,不少人趁年輕沒家累沒包袱時,背上背包,離開香港,希望發現另一個自己。新書《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作者寶兒本來任職報館編輯,一次在公司發現小說《美味關係》,激發起到法國學烹飪的念頭,毅然放棄工作,帶着快要滿瀉的熱誠,展開一年工作假期。

旅途總是意想不到的,廚房工作求職不成,卻一次又一次走進當地人家裏,與他們一起到市集買菜,學習他們的家傳食譜,並探索食物與心靈的關係。寶兒把學到的17篇食譜記錄下來,有當地人親授的,也有她模仿改良的。除了地道法國菜,也有越南、中國、德國及意大利菜式,每道菜背後都是一次與當地人的文化交流體會。

分享食譜之餘,寶兒亦從找房子、找工作到旅遊的經驗中,看到法國人如何對待食物及生活,從中反思自我價值觀及種種情感關係。若你有種種原因不能出走,大可從她的文字和相片窺探法國人的生活,學習當地家常小菜,跟作者一同遊歷。打開她的書,書頁間彷彿滲透法國美食的香氣,令人蠢蠢欲動,學她一樣浪遊法國。

2015.07.18@poyee_firstbook

《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98)
作者﹕寶兒(文、攝)
出版﹕花千樹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明報副刊 D2/FOOD 飲食 2015/7/18)

煮食是一種療癒

在母親那個年代,生活所迫,孩子八九歲便要開始煮飯,是很平常的事。來到我們這個年代,煮飯由生活所需,變成了一種生活樂趣。煮食,除了能讓人飽足,還能讓人心靈滿足。

由備料至煮成,是第一層滿足,洗切烹調、手做意大利粉、手搓批皮,由無至有,原來人的一雙手有這樣的創造力。原來做意大利雲吞、烤芥末香草羊架、焗白朱古力心太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過程中還可以嘗到偷吃食材的小快樂。

然後把作品吃進肚子裏,可能是新奇的味道,也可能是似曾相識的,滋味和回味足以令人滿心歡喜。再然後,更是發覺,除了吃喝本身是一回事,旁邊與你一起分享的人,更是一道菜的調味。和家人分享,特意做一些給朋友吃,看着他們驚喜的眼神,就覺得一切也值得。他們也會給你一點意見,然後便可以思索,下一次可以怎樣煮得更好吃。

我烹飪的年資尚淺,不過至今是,無論看到食物、食譜、飲食文化或食具,都會怦然心動,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興趣。總是有一個吃不飽的胃。最喜歡逛超市、街市、市集、餐具店、二手攤,看看有什麼新奇事,找到一些少見的食材或餐具,總是忍不住要收集回家。

現在的工作,不能說不緊張。有時夜裏或假日,心血來潮想弄點吃的,就騰點時間匆匆煮食。嗅着午夜烤焗的香氣,然後犯罪似地吃掉一大件朱古力蛋糕,心頭和眉頭便放鬆了不少。所以說,食物可以療癒。

到了最近,自從剛出版了《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記錄了關於那一年的法國旅行和所得的當地食譜,才發現,原來還有這種更新更實在的滿足感。今天是書展第一天,可到花千樹出版社攤位那邊翻翻看,請多多指教。

20150715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7/15

今年擠書展

書展剛過去,今年因為有特別身分,可以走點捷徑,所以少了排隊之苦。對於香港書展的人潮,總是有種很複雜的感覺,到底是該可喜,還是該對書展漸趨向消費娛樂而擔憂?

今年,因為首本拙作也參與其中,才深深體會到,文字何價?由書價、數量、印刷成本、作者版稅,再加上書展大割價,種種加起來,就會知道出版是怎麼回事。有前輩告訴我,在內地,一本也是談「出走」的書,可賣上十萬本,而香港……難怪不少作者都藉着書展大吐苦水。

一本書,需要作者、編輯、設計師、出版社之間協調。這樣一個團隊,不知通了多少個頂,把書修改了多少遍。然後,這些人的靈魂和心血,彷彿就赤條條地堆疊在讀者面前。

除了出版,還有紙媒,最近是陸續聽到停刊、裁員的消息。我們無可否認,時代在變化。科技讓時間轉得飛快,閱讀生態也早已改變,現在人們垂頭讀的,是屏幕裏的文字或圖片。

但我知道,我們還需要一點停下來沉澱的時間,就如我做餅底、焗瑪德蓮蛋糕,做好了麵團麵糊,其實還是需要時間讓它發酵,急不得。這是煮食教我的事。

也有朋友提到科技日新月異的危機,就如我們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在用磁碟(floppy)了,也不知道當年還有什麼資料遺落在這些磁碟裏。而磁碟、光碟、USB手指、External hard disk,若機件失靈,所有資料將會消失殆盡。報紙、書本、照片,雖說也會發黃變霉,但至少還有一點痕迹留下。

我想《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也是紀錄,其實是想在吃喝以外,加添一點情感和文化。謝謝親自來支持的你們。關於書本和文字,我希望我們能繼續相信。

20150722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7/22

【出走,相遇】書展7月19日

【出走,相遇】書展7月19日那個星期日,我會在下午4時至6時逛逛書展~如果當天在那裏「偶然」遇上~我們可以聊聊天,說不定你會收到神秘驚喜呢~

「新書發佈會」籌備中!

IMG_2512a
------
《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書展新書
作者:寶兒(文、攝)
出版社: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分類:飲食文化/食譜
頁數:224(23cm x 17cm)
ISBN:9789888265398
購買方法:
於書展(2015年7月15至21日)花千樹攤位1A-D02。另外各大書店已有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