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租金

這回遊台灣,相約了台北的朋友,又在花蓮剛好和兩個來自上海的旅友一起出遊。在閒聊間,卻不約而同聽到他們說,已經沒什麼興趣到香港旅行了。一是因為人太多,二是因為,香港越來越沒有特色了。聽得人抹一把汗。

若不是台北的朋友帶路,一般遊客很難會找到受當地人熱捧的食店。這次去了一家新開的咖啡店,朋友雀躍推介,還親自點了飲品和甜品,一杯青檸綠茶、法式綠茶紅莓撻、酸忌廉慕絲蘋果批、法式多士。坐在偌大的店子裏,每呷一口、每吃一口,都充滿驚喜。

青檸綠茶是老闆自己研發的,檸檬酸味和綠茶配合起來很是清爽。綠茶紅莓撻鋪上滿滿濃郁的深綠色綠茶醬,紅莓和果醬都是自己熬煮,鬆脆批底也是自家製。酸忌廉慕絲帶點酸甜,焦糖蘋果有微微的檸檬香,批底吃得出加了杏仁粉。法式多士最讓人驚豔,這道簡單甜點一點不簡單,多士的內裏比一般所製的更軟滑,應該花了不少時間去浸泡牛奶蛋汁,上面的半顆糖煮梨、一球忌廉芝士,都由老闆一絲不苟地製作。最讓人信服的是,三杯飲品、三道甜點,不超過一千元台幣,才港幣二百多元。剛吃完已經讓人想念。

聽說老闆曾在英國學師,在這個人人都能輕易取得烹飪頭銜的年代,要親自品嘗,才能真正吃到烹調師的功力。終於明白,為何台灣的吸引力仍然不減,這個吃的天堂,從紮實的食材用料、細膩的味道層次,以至價錢,都不是現在的香港能企及的了。

可悲的是,香港的食店幾乎只餘下連鎖店,餐廳都在掙扎經營。我們付錢吃飯,吃的大部分是租金,食店為了控制成本,用料和烹調方法都只能將貨就價。慢慢,整個城市的飲食魅力也在減退。雖然台北的租金也在上漲,但相比我城,至少人們還有嘗試和創新的空間。偏偏嘗試和創新,就是影響一個城市的未來的重要因素。

2015102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0/21

跟法國人談戀愛(十八)﹕隨着他從遠東到西歐

DSC_7276    DSC_7352

朋友在巴黎的公寓辦生日派對,在淡綠色廚房裏,站了幾個人在輕談淺笑。Gautier特別健談,他說他在台灣待過3年,那裏的風土人情和食物,像夜市裏的小食、花蓮的風光,無處不是懷念,說時眼裏還熠熠閃着光。他身旁的妻子Elena,溫婉和應,「我們真的很喜歡台灣,現在反而不習慣」。他們去年10月才搬回巴黎。Elena是個來自俄羅斯的秀麗女子,隨着丈夫由莫斯科一躍跳到台灣,如今來到巴黎,最受不了的還是街頭那一股尿騷味。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偶然,無心插柳,Elena在這個東方和西方邊境接壤、文化混雜的國度裏成長,她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國家,奔走東西。9年前,一個周五晚上,她跟銀行工作的同事在莫斯科一家酒吧相聚。她其中一個同事正在學法文,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和旁邊一群在法國銀行工作的人談話。在昏暗燈光和酒精的作用之下,兩幫人萍水相逢,卻聚在一起跳舞聊天。這是Elena第一夜遇見Gautier,但她對他的印象僅止於法國同行。

和萍水相逢的他愈走愈近
那時Elena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在晚上修讀經濟學碩士,那個學法文的同事,又央她陪伴,再跟那群法國人見面。適逢考試期間,Elena應接不暇,她只答應陪同事逗留30分鐘。後來,她在那裏比預期待得更久,且出乎意料地,她和Gautier開始聊天,之後更開始約會。但Gautier只在莫斯科出差一個月,這段時間,他們一直維持着朋友關係。直至他回巴黎,他們還會用電郵通訊、傳短訊,甚至Skype,聯絡並未中斷,緣未斷。

翌年春末,Gautier想到聖彼得堡旅遊,Elena也未曾踏足此地,於是二人結伴同遊。之後一年她生日,他邀請她到巴黎,他還製造驚喜,特意帶她去意大利的羅馬和佛羅倫斯,走了一趟浪漫之旅。他們在這3年裏,雖然分隔異地,但因着喜歡旅行的因子在蠢蠢欲動,幾乎每隔3個月便相約一次,到各個地方旅行。那時候,她覺得這樣的旅伴關係很有趣,還沒察覺感情早在二人之間醞釀。

也許他們都有現實考慮,異國戀不容易。直至Gautier轉換工作,新公司再派他到莫斯科1年,事情突然水到渠成,二人想,既然有心,不妨一試。他們很快便同居,然而愛情並非只有浪漫,往往與現實交纏,在同居第一至第二個月,他們爭拗甚多。她說因為二人不懂談判,總是執著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對方的意見,摩擦每天發生。吵到激烈處,他們毅然分開,不願再和對方一起生活下去。然而不到兩星期,二人又重修舊好,這一次,他們終於嘗試傾談,跟對方解釋明白,該知道,二人以英語溝通,用不是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特別困難,也特別需要耐性。她強調,爭吵時記住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I am sorry.」因為任誰也不會覺得自己有錯,只有互相認錯,才能讓大家平心靜氣地傾談。二人關係,就在日常磨練中漸趨順利。

IMG_0980

結婚是為了繼續走下去
後來,他在莫斯科總共工作了3年,這段時間,她捨棄了銀行的工作,轉讀設計,又再埋頭苦幹。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公司推薦他到台灣工作,一去3年。她想不到的是,他受公司推薦後,他向她提出另一個計劃——結婚。他們二人從沒細想過結婚這回事,只覺得這是一種社會契約,但為了能繼續走在一起,不妨簽一張合約。有一夜,他們在餐廳,侍應給她送來一束花和一個小盒子,盒子裏就放了一枚訂婚戒子,她心裏還是歡喜。他們的婚禮在6月,準備得倉卒,小婚宴邀請了他們最親近的人、最想見的人,毋須鋪張,卻也可以讓新人感到滿足。婚禮過後,他們便馬上起行到台灣視察,可惜遇上颱風,天氣又濕又熱,Elena最初還很抗拒,但她最終支持他的事業發展。接下來,他們9月到英國參加Gautier姐姐的婚禮,然後便正式落戶台北。

遊歷各地 感受風土人情
「要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大概需時3至6個月,要了解一個城市,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這3年,他們走遍台南、台中、高雄、花蓮,到過香港、越南、峇里,受眩目的東方文化衝擊和吸引,他們愛上了吃米飯、吃中菜,上台式館子。「關於一個城市的印象,國外的人只能從媒體、別人口中得知,早有一個特定的框框。可悲的是,有些人甚至故步自封,不願意再進一步理解。」若不真正踏在那一片國土之上,你很難憑空理解別人的文化,也很難懂得欣賞,所以他們現在期望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定居幾年,不論在日本、印度,還是非洲,至於巴黎,Gautier已無甚興趣。

由歐洲的東邊走到歐洲的西邊,Elena彷彿經歷了一場女性主義的進程。她說在台灣,甚至在俄羅斯,她仍然感覺到男性中心主義思想,男性的地位隱約還是比女性高,他們期望女性可以照顧家庭,當一個稱職的主婦,像他們的「second mother」,即使是在職女性,仍然需要兼顧家務,身兼兩職。如今她與法國丈夫的家庭職責卻來得相對自然,所有傳統與女性有關的家務,不再變成「must」,不再需要你像house keeper一樣,他下班後會和她分擔家務,她覺得很受尊重。

就像這一晚,她回去後,他也快要下班,若大家都不想煮食,就到台灣餐廳吃晚飯,好好享受二人世界。

Love article 18_Elena

(2014年6月22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寶島相惜

打開facebook,先是看到那張台灣男生瞪大眼睛、血流披面的照片,然後是一連串警察粗暴驅散學生佔領行政院的消息,倒抽一口氣。

有人說:「離開香港一年,你不怕和社會脫節?」那些人也許忘記了,這個世界已經有互聯網。何況身在法國,我今天就可以用座機無限分鐘打電話回港。事實上,離開了香港,反而更關心香港,甚至更關心我城旁邊隔個海峽所發生的事情。

在法國辦居留,台灣學生告訴我,申請表上國籍那一欄,他們要解釋很多次,他們不是「中國人」,法國人不明所以,他們就火很大了。我突然很有同感,在法國,我們說自己是Hongkongais,人家不一定知道是什麼,要再補充說是「Chinoise」(中國人),說起來卻還是覺得很彆扭。香港和台灣,總有點惺惺相惜。

這夜看facebook,像中毒一樣,一篇又一篇長文追看,台灣學生和平佔領立法院和行政院,卻換來血染太陽花。在這之前,或多或少,對台灣這次學運心存寄望,暗自羨慕,你看,人家的「守護」,是這個樣子的。

和三個台灣同屋女生聚餐,談得很熱烈,比以前任何一天都要投契。她們問我,香港能用facebook嗎?香港是寫繁體字嗎?我不怪她們對這個對岸城市的不理解,因為我們的本土性的確正逐漸被吞噬。但我還是對她們說,我覺得你們台灣的學生,很爭氣。她們傳給我「巴黎聲援台北」的資料,叫我去Bastille支持一下。雖然在生活上,有時她們的確很龜毛,會計較小事情,但還是欣賞她們碰上本土大事的關心和熱心。

這一晚,看到那些堅韌的學生,就像我們曾經在數次台灣旅行時遇上的朋友那樣面熟。324,揭露暴政,有血也有淚,義憤填膺,希望你們安好守好,台灣撐住。

20140326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用台語尋回台灣 《阿嬤的夢中情人》導演專訪

《阿嬤的夢中情人》(下稱《阿嬤》)以五六十年代台語片為背景,由台灣人氣偶像安心亞、藍正龍主演,結合喜劇、愛情、懷舊,本土味道竟來自日籍導演北村豐晴,伙拍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大學時期的學長蕭力修合導此片。

北村豐晴這個「台漂」已經15年的日本人,因為製片人曾瀚賢給他一個劇情大綱,看了一個慶祝台語片50周年的紀念特輯,覺得「嘩喲,真的很搞笑」,便決定挑戰台語片。蕭力修說類型片在台灣市場只佔一小塊,反而有本土元素的電影滲透力更強,所以他們總想如何用小成本拍出本土氣息。北村說自己很愛台灣,蕭力修調侃他「肉體上是日本人,精神上卻是台灣人」。自311大地震後,台灣人對日本的捐款救援,使兩地人的關係更密切,日本人亦很感謝台灣,北村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呢」?作為一個導演,拍台灣電影,就是可以為台灣做的有意義的事。

新潮地懷舊

1955年,台灣發行第一部台語片,30多年來製作超過1000多部,黑白片風靡一時,後來因為推行「說國語政策」而漸漸沒落。他們在拍攝之始,便下決心「一定要拍出跟黑白片一模一樣的感覺,演的方式、畫面、聲音,都像當年進戲院一樣」。《阿嬤》當中加入的《第七號女間諜》、《地獄新娘》、《大俠梅花鹿》等情節,便是向台語片致敬。有一段來自《第七號女間諜》的暗號「夏天的太陽是幾點出來」,出現過兩次,第一次觀眾看得糊裏糊塗,第二次出現,就成了感動的位置。北村不想用「我愛你」這些煽情的台詞,卻想到可將一句對白演繹成不同層次,這是讀書時候老師教的。他們說有粉絲把電影看了11遍,「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解讀」,這是他們意料之外的。

蕭力修在南部長大,母語就是台語,拍攝《阿嬤》時,大家有六成時間以台語溝通。北村也很喜歡不同的方言,前年新年許願要學好台語,可是發現「減肥好像跟學台語一樣沒做到」,不過不懂的時候就用猜的,憑感覺來理解。他們都覺得,工作時說台語特別來勁,特別有力量。

為了呈現老戲院的感覺,劇組找遍台灣50多間荒廢的戲院,放棄九份的戲院博物館,採用一家藏在公寓裏的苦苓林戲院,走廊彎彎曲曲,還要經過戶主的客廳才能進場。北投以前被譽為「台灣荷李活」,但老的東西快將消逝,他們決意加入北投的場景,如在陽明山地獄谷溫泉區拍攝,為免日間太熱,劇組凌晨三點就要到場準備。而萬寶龍(王柏傑飾)毆打裝扮成小嘍囉的蔣美月(安心亞飾)一幕,正午熱蒸氣冒升,演員也親身上陣。男主角劉奇生(藍正龍飾)寫劇本和慶功的情節,都在雲林縣的第一公差宿舍取景,本想重新搭景,但他們最後決定保留富有日本和台灣味道的宿舍場景。

阿嬤的夢中情人

北村豐晴

《低俗喜劇》很高級

北村形容自己的電影是喜劇,不是鬧劇。「會在很認真很感人的時候突然故意搞笑一下」,帶來反差,讓人忍俊不禁。他問五歲的兒子,爸爸的電影最搞笑的是什麼,兒子答:「小雞內褲!」這樣的「小色情」其實北村很喜歡,其他喜劇元素如打嗝、放屁,就是單純得像小孩子之間的玩笑。北村還稱讚藍正龍是個聰明的演員,第一天開工,一整天拍他扮演五個角色,他的喜劇感,是來自體內的節奏,講話的timing拿揑得很準確:「他很會虧人家,一直虧我!」北村笑說。談到香港導演彭浩翔的《低俗喜劇》,北村很佩服,覺得「很高級」,是很認真很高檔的喜劇,「電影的笑點都有準確計算好,看完是有感覺的。」蕭力修說:「粗話每一個國家都會有,反正他一開始就跟你說是低俗的,本來就有標明啊!」

有時笑點來自不經意,戲裏的劇務白漆(侯彥西飾),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勃起」,電影裏踩到彈珠跌倒那一幕,真的是意外。至於蔣美月第一次出場,在戲院門外買不到票,這場戲本來已經拍好,但導演鬧玩叫她「再誇張一點」,想不到剪接時有更好的喜劇效果,這個「宅男女神」其實是個不害羞的傻大姐。

另一種純愛

《阿嬤》裏面,有描寫孫女與阿公阿嬤的感情,蕭力修說他們這一代六年級生(台灣70後),父母出外工作,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感情特別好。蕭力修的阿嬤年輕時不懂英語,但為了帶大11個小孩,仍上船和外國阿兵哥做買賣,所以他也把阿嬤勇敢、面對困難不認輸的性格投射到蔣美月身上。「有夢最美,月娘相隨」,電影除了呈現那個年代的純情戀愛,也加入了追月的元素。1969年,世界上發生最大的事情,就是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導演把月亮、彈珠與夢想連繫起來,成為一個代表夢想的符號,然後把彈珠送給心愛的人。北村說:「我相信每一個人心裏都有純情在。」

至於政治詮釋,是他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台語片蓬勃的五六十年代是戒嚴時期,最初劇本大綱寫劉奇生因白色恐怖成為政治犯入獄,然而導演不想政治味那麼濃重,便改為因「票據法」而收監,但電影仍加入一些小諷刺,譬如對姓「蔣」的忌諱。蕭力修坦言:「台灣人生活上碰到的政治已經很劇戲化了,電影再拍這些他們反而沒興趣。」身為日本人的北村,覺得過去的歷史,是要知道的,但在電影裏沒有刻意挖進去,他更想挖掘的,是未來發生的事。

阿嬤的夢中情人

蕭力修

兩個合作經年的年輕導演

他們現在都被叫人「台客」,本來是外省人對台灣本地人的貶稱,被人譏諷沒文化,現在反而代表了台灣的本土個性。北村自稱日本關西鄉下人,18歲才第一次獨自搭火車,來到台灣,特別不適應交通擠塞,每天都要騎摩托車衝鋒陷陣,現在還是會火氣大。另一點是台灣人太熱情,讓初來甫到的這個日本年輕人不習慣。有些日本人覺得應該忠實地留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北村卻想尋找一個更大的地方,學不一樣的語言。於是他到了北京,又覺得北京太大了,走到台灣反而「剛剛好」。初時當侍應廚師半工讀,後來做演員做導演,娶了一個台灣長大的香港妻子,年前還把父母接來,拐了一個彎,在這個只有日本的六分之一的地方紮根。

至於蕭力修,從南部走到台北,讀書時也被當成外來客,在大學認識了北村,大家一起合作拍了四五部片子,12年下來,漸漸有了默契。畢業後,他們各自拍代表作,但北村說:「有一點遺憾,就是拍電影沒有伙伴的感覺蠻不安全。」正如電影裏的劉奇生說:「導演本來就是孤獨的。」導演有時也需要一個伴兒,蕭力修說:「如果再拍喜劇,我會想再跟北村一起拍。」

作者簡介:80後不自由撰稿人、blogger,鑽研文字、電影、飲食,文章散見於明報專欄「高樓斜巷」,部落格「手作文字」poyee.me。

阿嬤的夢中情人

日本人在台灣

北村豐晴是個很有趣的人。我們都對日本文化趨之若鶩,偏偏這個日本伙子卻要倒過來學中文。他最初在日本關西做劇場演員,一心想到更大的地方去,跑到北京,又嫌北京太大,輾轉走到台灣,一住十五年。北村有多重身分,既是演員,又是導演,當過廚師,現在還是居酒屋老闆。

北村出走的原因很奇怪,19歲那年,他隨劇團到泰國一個鄉下小村莊,他們其中一人會說一點泰語,一開口逗得三百多人哄堂大笑,北村覺得:「嘩,超帥的!」心裏想,我要學語言,而且要學不是英語的。

初到台灣,生活上有很多不習慣,譬如日本人守時,遇上愛遲到的台灣人,北村溜溜眼睛說:「那我就更遲好了。」中文對他來說,是與人溝通的工具,學一年還不足夠。他打工認識了一個政治大學的朋友,朋友覺得他有才華,勸他半工讀留下來,還推薦他做廚師。北村笑說:「我被騙了。」他思疑自己的薪水比一般廚師少。

考上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後,看到同班同學感情要好,北村還是隱約覺得自己是外人。後來碰上台南來的蕭力修,二人作伴,外向的北村,反而常帶這個台南人逛台北。現在他和蕭力修一個住街頭,一個住街尾,二人合拍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半夜三更還會抓着人家討論。「離開台北市?不好了啦。」已經安定下來的北村皺皺眉頭說。

幾年前,北村還在台北開了「北村家」,千里迢迢把父母接來,小小的居酒屋,家庭味濃。北村爸爸有四十年廚師經驗,一對老人家竟也願意拋下日本的一切,來到這小島炮製山藥秋葵、醃茄子、「夏天到了!泡菜豬肉」、「愛你入骨白昌魚」⋯⋯

北村初來甫到的時候,還不是一個胖子,「我以前的衣服現在他穿剛剛好咧」,他捨不得丟的衣服就給瘦削的蕭力修,感情真好。蕭力修馬上挖苦他:「有成長哦!」

20130410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阿嬤的味道

扶老人家的時候,她們總是把沉沉的力壓在你身上,用手指緊抓你手心。她們皮肉軟乎乎顫巍巍的,就怕一不小心會揑壞,有時候也許還會嗅到隱隱一陣悶焗的氣味。不過老人的味道,也不一定會令人厭惡,特別是從她們廚房裏傳出來的香味。

我們家的女人,好像都不大會做菜。準備晚飯時,婆婆總愛坐在藤椅上梳理一頭薄薄的花髮,而嫲嫲卻愛在大廳細步踱來踱去,由得媳婦女兒在廚房忙。姨母媽媽們端出來的,有時是淡爛的湯渣,配一小碟豉油,或者煮過頭的蔬菜,偶有佳作的,就算是三杯雞了。

所以有時候,很羨慕人家的奶奶煮得一手好菜。

那天去書店,見到一本書叫《跟阿嬤學做菜》,用一個滿臉皺紋的婆婆做封面,婆婆手執菜刀,蹙一蹙眉頭,那個切菜的神情有點狠。食譜卻讓我翻得愛不釋手。

書裏集合了台灣20個阿嬤的手藝,台灣人叫「奶奶」或者老年婦女作「阿嬤」,讀起來就像廣東話的「阿媽」。從南到北,從本省、外省到客家,有的是老字號食店的老闆娘、有的是主廚媽媽,還有已經90歲的創意美食大賽冠軍客家婆婆,總共炮製132道菜餚。

阿嬤會跟你說:「要這樣做才會好吃!」有一種難以踰越的權威。原來紅燒滷肉要在起鍋前灒點黑醋,才能喚起醬肉的滋味;竹筍要先蒸後炒,才會香甜脆口;獅子頭要加點馬蹄才有嚼勁;鮮蚵仔想保持肥美口感,要在下水燙前先裹上粉;醃瓜蒸肉別忘了加糖。這都是她們累積了多年的珍貴經驗。

這是一本家傳食譜,是阿嬤的心血精粹,也是後輩飲食情感的依歸,最重要的是,可以為她們留下永恆的味道。

其實有時也不一定要阿嬤下廚,把她們拉出廚房,安頓在藤椅裏,讓她們舒服一天,嘗嘗孫兒親手煮的味道,不也很好嗎?

20130227pympcolumn

台北 小巷小店小確幸【明報/街知巷聞】

PW240213_Print
文 寶兒 http://poyee.me
編輯 方曉盈

我們時常羨慕台灣的文藝氣息,但當文藝落實到生活,是怎樣一回事?
台北有一群人,開始信奉另一種生活態度,他們主動積極,注重細節,着手改善生活。
除了遍地開花的書店、咖啡店,還有專注食器的小店,常說「人靠衣裝」,那麼食物的衣裝便是杯盤碗碟,細心擺盤能馬上為餐點添滋味。
實在的幸福感,早已漸漸扎根到台北的大街小巷。

台灣的生活雜誌,在這一年內迅速冒起,如《日日》、《小日子》、《練習》、《透南風》、《Sense 好感》等等。雜誌風格各異,定位不一,但共同的主題,卻是注重生活裏的微細小事。邀請日本翻譯雜誌台灣版《日日》主編王筱玲老師聊天,我們就坐在「小器」生活器具店對面的「日子咖啡」,她說「台灣這段時間的經濟不景氣,我們覺得有些事情改變不了,就說不如靠自己,在生活裏面找一點幸福感」。這也是小玲老師辦起《日日》的本意。《日日》會和「小器」合作,給台灣介紹更多生活體驗,告訴大家,在現有的生活裏,不管是食材、飯菜、器皿、雜貨還是手工藝品,都可以找到溫暖。經歷了這些日子,無論地域時間,其實大家所追求的滿足感,都是一樣的,就如她說﹕「日本的《日日》有些文章現在來看,還是不會過時。」


「攝人」的緣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帶路人:李維尼(寶兒攝)

帶路人李維尼與「小器」的因緣,其實是有一天,他經過新開的「小器」,進去一看,發現「他們的器具很漂亮,可是如果沒有好的照片,這樣會很可惜,所以想幫他們拍一下」。他向老闆自薦,替小器拍商品照拍開幕禮,直到現在,他已經成為了小器的御用攝影師。小器後來把他推薦給《日日》的主編,然後他又認識了「時常買」生活道具店的老闆……這樣一個接一個,互相認識,互相持撐,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成為一個共生圈,凝聚成厚實的力量。

維尼的面書有很多粉絲,他的作品遍佈台灣的流行雜誌。原來他也曾是手作人,在市集街頭擺賣,可是後來被趕得多了,輾轉就到完全不相關的眼鏡店去工作,一做就是6年多,這段時間,他找到實在的興趣——攝影,潛心鑽研。現在他覺得「所有的東西都不能脫離與人的關係,所以想開始加入一些拍人的元素,譬如找個朋友戴眼鏡來拍」。「就是說,如果有那個熱情,事情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他絕對是一個主動改善生活的模範文藝青年。


小器:小工藝成大器

bTW_A101_小器的「器」字中間沒有一點,因為老闆娘不想寫成個「哭」字。

小器logo裏的符號,就是取自「小器」普通話拼音的第三和第四聲聲調。(寶兒攝)

維尼說﹕「留心看,小器的『器』字中間,沒有了一點,因為老闆娘不想裏面有一個『哭』字,所以就把那一點刪掉。」由「犬」變成「大」,其實是以小見大,如老闆娘江小姐自詡「小小地開始」,卻可以看到創立者的大器。

老闆娘江小姐自覺他們那一代,很多受了村上春樹文學的影響,「喊了太久的小確幸」,是時候從尋常生活中實際行動。她2001年開始旅居日本,關注傳統生活工藝,借助日本的經驗,把生活道具的手感與品質帶回台灣,推動本土原創,也作為對日本藝術家的支持。

日本人稱陶藝為utsuwa(器),和漢子「盛器」的意思相通。店內的產品皆來自日本,有陶瓷、漆器、琺瑯等。老闆娘親身探訪當地的商店作坊,逐一選出成熟的生活作品,如色彩豐富的月兔印壺,全由手工上釉藥,因色澤濃淡不同而變得獨一無二。東屋印判系列將日本的傳統造型、圖騰融入生活,轉印方式上色很費功夫,卻是由江戶時代沿用至今。與資本主義大量生產不同,這裏每件器具都有微妙的差異,小小的器皿用來分盤,可以為餐點裝飾。

小器旁邊有一家「+g」,其實是「小器+gallery」餐具展覽,以藝術方式呈現生活器皿。早前便有料理家小石原的陶藝展、聖誕限定玻璃展覽、日本設計品牌特展,2月開始有日本女性陶藝家的常設展,引入井千尋、田尚美及池田優子的作品。原來生活態度也可以換轉成美學價值。
網址:www.facebook.com/thexiaoqi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17巷7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月兔印壺由人手上色,鍍上色彩繽紛的珐瑯層。(寶兒攝)

bTW_A104a_店面

OLYMPUS DIGITAL CAMERA

+g展覽裏用的木架,用桃園木手做,像給器具鑲上畫框。(寶兒攝)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東屋印判系列

日子咖啡:喝咖啡數日子

bTW_B201

小器對面的「日子咖啡」,老闆就是台灣電影《帶我去遠方》的導演傅天余,還有合伙友人「大捲」。日文拼音「nichi nichi」,譯成漢字兩個「日」,解作每一天。店內有場記板的電子時鐘,數算每一天有咖啡的日子,這裏唯有咖啡是主角,簡單的甜點是配角。他們用藥瓶來裝咖啡豆,像生病了的人需要吃藥,咖啡就是生活的療癒品。

大捲在櫃枱低頭專注煮咖啡,從頭到尾,只見一團鬈髮在移動,但他會走來勸告不准拍攝,只為讓客人更舒適自在。開店以後,這裏成了文化人的駐足點,來碰碰運氣,或許會碰上名人。然而即使名氣過人,過日子,還是那麼一回事。「有好咖啡的日子,都是好日子。」他們如是說。
網址:www.facebook.com/cafenichinichi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17巷8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窗明几淨的日子咖啡


好樣本事:全球最美書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小巷弄裏的「好樣本事」書店,英文名是「VVG Very Very Good」,簡單直接。今年Flavorwire.com評選全球20家最美書店,4家獲選亞洲書店中,「好樣本事」就獨樹一幟。

長長的餐桌上,疊滿老闆Grace從各國蒐羅回來的食譜、攝影集、畫冊等等,桌下的椅子可以隨便拉出來,好讓人坐下來慢慢細閱,享受一頓美味的視覺盛宴。打書釘時,還會嗅到咖啡香,小小的咖啡閣,店員會端上用歐蕾碗盛滿的香濃咖啡。

除了書本,店裏還陳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具飾品,意大利古董收銀機、外國二手攤掏的水壺、日本精緻醬油瓶,都融進書店裏。店員虹如介紹﹕「這張古董桌子從比利時運回來,牆上是台灣藝術家許尹齡的油畫,來自兩個不同地方的東西,感覺也可以很搭。」其實虹如本來是台灣雜誌《La Vie》的外稿記者,訪問後索性到這裏當店員,才3個月,便對店內的一事一物如數家珍。這店子的魅力,實在不容小覷。

書店對面是歐洲式的「好樣餐廳」,「好樣」品牌就是從那裏發展開來的。還有斜對的「好樣餐桌」引入法國南部的用餐方式,室外一張長木桌,讓互不相識的客人「share」一瓶番茄醬或者一個故事。也有後街的「好樣棒棒」甜品店,原來受電影《瑪麗皇后》場境啓發。「好樣小小」給小朋友挑選不同材質的玩具、對住宿有要求的「好樣公寓」、進駐華山文藝區的「好樣思維」,好樣對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品味,都照顧妥當。
網址:www.facebook.com/vvgteam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181巷40弄13號
bTW_C302b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以單車為題材的10 Things about Riding Bike還附送工具,右上角的穿孔就是方便人掛在單車手把上。(寶兒攝)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比《香港彈起》有過之而無不及的600 Black Spots,來自美國,翻開每一頁都是驚喜。(寶兒攝)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日本廣田硝子的精緻醬油瓶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歐蕾碗盛熱咖啡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張古董桌子從比利時運回來,牆上是台灣藝術家許尹齡的油畫,來自兩個不同地方的東西,感覺也可以很搭。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好樣餐桌」室外長長的木桌,想讓大家學習與陌生人share。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好樣思維」keep thinking!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好樣棒棒」有超多種類的糖果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好樣棒棒」很適合女孩子相聚談心喝茶


Lego填補街頭縫隙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好樣本事」附近的花槽,赫然發現隙縫塞了一排排Lego玩具。正呼應德國藝術家Jan Vormann,在2007年發起的Dispatchwork「快補計畫」。藝術家召集一班人,用彩色塑膠玩具磚填補牆邊、水渠,甚至是歷史建築的縫隙。這計劃先在意大利的Bocchignano出現,發展至紐約、柏林和以色列各地,連到台北也能碰上這些色彩繽紛的夾縫。Jan Vormann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加入,鼓勵大家更留意處身的地方,靠自己雙手重構灰沉的城市外貌,也讓路過的人感到快樂,重拾童真。


時常買:生活「道具」回到未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台灣古老而漂亮的銀鎖和手把(寶兒攝)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上海來的舊式燈掣(寶兒攝)

松江路一帶民居,裏面藏了一家「時常買」生活道具店,就在一扇古老紅漆木門內,那既是設計師毛家駿的工作室,更是尋找台灣懷舊回憶的老地方。這房子有60多年歷史,毛家駿沿用舊有的建築裝潢,逢星期四至日營業,不定休,「就是因為不想打擾這區的居民」,和大家和善地相處。

生活道具,這樣的稱呼很戲劇化,事實上是想把以前生產的日常實用物件,原原本本地帶到現代生活,連帶價錢也一樣親民。古老的窗邊鎖使用簡單,其實可以綴於窗框;上海製的電燈掣,店裏也裝了好幾個。「這都是很好的東西,現在很難找到,其實用起來不老套,可以想想怎樣用於現代的家居。」台南阿姨打的鐵水桶,他也想過「可以在底部鑽孔種花,或是直接用來澆水,都很好用」,和傳統師傅合作創作新產品,是對過去精神的傳承。
網址:www.facebook.com/bwgeneralstore
地址:台北中山區松江路194巷35號

《明報》/Sunday workshop/街知巷聞

http://hk.news.yahoo.com/%E8%A1%97%E7%9F%A5%E5%B7%B7%E8%81%9E-%E5%8F%B0%E5%8C%97-%E5%B0%8F%E5%B7%B7%E5%B0%8F%E5%BA%97%E5%B0%8F%E7%A2%BA%E5%B9%B8-21185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