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記憶

【巴黎記憶】
五年後再舊地重遊,才發現一景一物竟然仍然這樣親切。這次旅程只在巴黎待上兩三天,也沒有去什麼著名景點,甚至沒有怎樣計劃行程,就是隨心走走。巴黎的路還記得如何走,記得那種氣味,記得地鐵路線的錯綜複雜,記得要重吃哪些一直想念的菜式和甜品。

巴黎東北面的La Villette展覽館,正在舉行來自日本的teamLab光影藝術展。場內有很多大人小孩,樂也融融。黑暗中閃爍的流水繁花投射到高牆和地板之上,大家或躺或臥或坐,享受着這種隨意。場外空地,有舞者自攜音樂自由起舞,啊,真的很巴黎。

然後去法國朋友推介的海鮮餐廳La Criée,點了價廉物美的海鮮盤,四十五歐元一大盤,十二隻生蠔、半隻龍蝦、八隻鮮蝦、螺等等,比當年在法國南部尼斯旅遊區吃到的抵得多。海鮮都很鮮美,生蠔還能看到裙邊的輕微蠕動,才發覺在港澳名酒店所吃到的還是要被比了下去。

周日早上,Bastille的市集還是這樣熱鬧,水果蔬菜、鮮花、肉類、薄餅熱食,我又聞到烤雞的香味,看到麵包或芝士的攤檔就心花怒放。商販們賣物時說話依舊淘氣,笑容滿面,朝氣勃勃。

塞納河依舊流水淙淙,但藝術橋Pont des Arts上的愛情鎖因為過重,早已拆掉了,橋柵兩邊都封上透明膠片,也不知有多少愛情已被塵封。但,也唯獨記憶仍深。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16

給城市一條呼吸道

走在金鐘佔領區,就會發現,那裏的確是一個烏托邦,彷彿還原到一個原始村落,村民自給自足,鄰居閒聊,人與人之間有單純的關懷與支持。走在那條無車的夏愨村,在干諾道中升起的那一段馬路,空氣從來沒有過的清新,視野無比開闊。我們都忘了,香港的空氣可以好清新。

北京霾霧,北京的人習以為常,彷彿這是一直以來就有的事,沒什麼人有過疑問,又日復日低頭在灰煙裏生活,也許始終搵食比較要緊。一個社會最可怕的事,是大家把問題都習以為常,無感覺、不關心,「係咁㗎啦」,然後任由環境狀况慢慢轉懷,原有的東西慢慢被消失。中國人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那種心態,好像從來沒怎麼變過。空氣變得很差?沒辦法,我能過活就好了,不關我的事。

所以特別懷念在巴黎的那段日子,這個城市在周日,會在塞納河邊的一段道路,停止車輛行駛,開出一條「Paris Respire」(巴黎呼吸),像給城市清空一條呼吸道。這座大城市,同樣寸金尺土,但除了金錢價值,人們知道,還有其他東西一樣富有價值,譬如供人喘息的空間。這條巴黎呼吸道上,有大片草坡,有婆娑樹影,有溫暖陽光,有人散步、跑步、踩單車、玩滑輪,輕鬆悠閒。試問我們多久沒有做過這樣的事?

忙碌有時,停歇有時,如果當中沒有間隔,沒有平衡,就會變得盲目死衝,停歇是用來看清前路,朝着對的方向再衝。現在的金鐘,也是一種停歇,停歇不會讓人墮後,因為我們有時間理清過去與現在,因為我們要往更好的方向走。

20141126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4/11/26

26歲以前應當去旅行

平日去巴黎的博物館,鮮見人龍。前面幾個貌似韓國女生,拿着護照,一臉高興地離開售票處,直接進場。在法國,只要26歲以下,就能免費參觀過百家博物館和歷史古蹟,去羅浮宮、凡爾賽宮等,即使是進去借廁所,也可暢通無阻。

26歲以前,未見世面,什麼事情都是稀奇的,價值觀還會變,還在透過不同的閱歷來尋找自己的位置。去一趟長途旅行,買便宜機票,玩沙發衝浪(couchsurfing)交換住宿,不需要花費很多。在前所未見的景物前駐足,那種衝擊,不是在原來的地方待上三五七年便可比擬的,像暴風雨過後,新葉總是更見茁壯。你會懊惱自己出走得還不夠早。

去龐比度(Pompidou),這幾乎是巴黎的中心點,方便得可以每次進去只看一兩件大作。巴黎街頭早前貼有Martial Raysse的《日本製造 – 大宮女》(Made in Japan – La Grande Odalisque)的海報,事實上印刷品和真跡卻是兩碼子事,藝術家把古典畫家筆下的美女剪出來,配上熒光紅綠顏料,而只有在現場,才能發現畫作頂角的一隻烏蠅,諷刺六十年代日本工業粗製濫造。

或者去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看梵高著名的《隆河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和館外午夜的塞納河互相輝映。還有莫奈的睡蓮,從前在教科書裏看到麻木,但這一次並不是平面的,上面有立體的筆觸,有色澤層次,隱約透出畫家的情緒和靈魂。

也能看到這個國家的藝術教育,好幾群孩子在畫前席地而坐,導賞員以問問題取代冗長講解,孩子們總是雀躍地舉手。我們沒受過這樣的教育,只好透過出走來圓滿。逛到最後,開始有點觀賞疲勞,比香港人逛街shopping還要疲累,但不費分毫卻滿載而歸,這是26歲以前的浪漫。

20140219pympcolumn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綠色生活(四):鳥語花香 塞納河後花園

PT291213_Print

巴黎西堤花市
逛花市,對我們來說,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香港所謂花市,就是農曆新年到維園逛年宵市場,大家鬧哄哄一擁而入,購買潮流商品、話題玩意、新春食品,但那裏的花團錦簇卻最容易被忽略,雖說熱鬧,可是挑剔點說,這樣的花市,一點不純粹。
當然,我們也有花墟,但大多只是佳節來臨才一窩蜂去搶購。
對法國人來說,行花市卻是一種悠閒享受,或者是平常日子裏的美麗點綴。
碰上星期日,西堤(Cité)花市還會設立鳥市,路旁有商販售賣小寵物,你會聽見鳥聲啁啾,活潑非常。

【塞納河岸 花都心臟】
西堤花市(Marche aux Fleurs Cité)自一八○八年以來,是巴黎最大、也最古老的花市之一,以三座有蓋建築為主,市集全年開放,供愛花之人興之所至前來閒逛。這個花市位於第四區,在西堤島(Ile de la Cité)裏,法文的「Ile」就是島的意思。西堤花市迷人之處,只因它位處巴黎正中心,在塞納河的水中央,猶如大城市裏的一片綠洲,也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因而帶有歷史遺風。西堤島的北邊和南邊共有四條橋接駁,分別是Pont Saint-Michel、Pont au Change、Pont Notre-Dame和Petit Pont,可坐地鐵四號線直達Cité站,也可從塞納河兩岸徒步到達。島裏除了花市,還有著名的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一二四三年至一二四八年間建)和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一一六三年到一二五○年間建)以及巴黎古監獄(Conciergerie,十世紀開始起用),和花市僅是一街之隔,觀賞完花市,還可以細逛歷史建築。

鮮花贈主人 應有禮儀
來到十二月,氣溫徘徊五六度,巴黎寒風颯颯,本以為花市大概已經凋零寂靜了,怎料一出地鐵站,還是一片綠意盎然,沒有掃興。市集分三座建築,由漆上深綠色的鐵皮搭建,屋頂嵌上玻璃,讓陽光照射下來。面向北邊,由左邊逛起,多賣裝飾花園的雜物小玩意,中間則以鮮花盆栽灌木為主,右邊有一大個溫室,看似隨意卻都秩序井然。這裏每一家店都有風格獨特的佈置,彷彿已經是一個個花園的示範單位,園藝為生活添上美感,即使做生意,店家也不忘展示自己的觀感美學。鮮花可說是法國人的生活態度,用作妝點平凡家居,為生活添上生氣。在市集碰見一位法國女士,見她拿着一個長方有耳的小藤籃子,在幾家花店前拿起小盆花左拼右湊,只為配襯出合心意的小擺設,她這樣拿起花朵又放下,店家不但沒有生氣趕客,反而在她旁邊陪伴給意見,這在香港也許是不可能的事。當地人告訴我,到朋友家作客,送一盆鮮花給女主人做禮物,是應有禮儀,又如每到聖誕節,朋友之間也會送聖誕花祝賀。法國人的花癡程度,只需看看那些優雅的老奶奶,她們每逢經過花店,總愛駐足欣賞,可見一斑。

【冬日鮮花更燦爛】Marche aux Fleurs
這裏售賣蘭花,以及各種合時令的鮮花,冬天不愁單調,全年也可以多姿多彩。

【鳥與小籠物 】Marche aux Oiseaux
西堤花市裏的鳥市,只會在星期日開放,這裏出售雀鳥、鳥籠、飼料,甚至雀鳥的玩具,亦有售賣各種小寵物,如兔子、龍貓和金魚,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下,儼如進入了花都的小森林。

Marché aux Fleurs
地址:Place Louis Lépine et Quai de la Corse 75004 Paris
地點:4號線地鐵Cité站
全年花市:上午8時至晚上7時半
星期日鳥市:上午8時至晚上7時

(2013年12月29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