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搵工難

工作假期第21日。在法國找一個落腳點不算難,只要你願意付租金,不必太貴也可以找到比香港好十倍的居住環境,但與搵工比較起來,你願意付出勞力,卻不代表人家願意請你。

來到這裏,武功盡廢,即使你學過冲咖啡、會一點洗切煮炒,什麼都願意做,但法文不流利,搵工路還是崎嶇的。

在網上找中餐館,先打電話,老闆問:「是你本人做工嗎?我們廚房不請女生,要做粗活的。」我慌忙裝出沉厚聲音說:「不要緊,我力氣大,能吃苦,可以的。」「我們從未請過女生做二手,不好意思。」在法國,原來還有男女不平等這回事。這裏還有很多東北中餐館,強調東北人優先,會煮家鄉菜。

索性出去敲門,鼓起勇氣,專門找有亞洲面孔的餐廳,泰菜、日餐、中餐,裝修都是一式一樣的,玻璃櫃裏排着一盤盤面目模糊的餸菜。老闆娘說:「好吧,如果我員工要去vacances(放假)的話,我就打電話給你,要不我自己不做叫你做也成。」就這樣洋洋灑灑給我開了一張空頭支票。

日本壽司店,老闆娘很親切,趁機纏住她。「我們要請服務生,但沒請過在這裏沒經驗的人,我知道你們年輕人容易學會,但是我們太忙沒時間教啦。」她叫我去看他們附近的分店,再考慮一下,「你回去等電話吧」。

這樣一出門,就走了幾小時的路,天黑了,肚皮早響了很久,不敢到處消費,路途遙遙回家煮飯。走過街頭,有一家大小在路上鋪起牀墊,席地而餐。此刻多少明白那些找不到瓦片遮頭、找不到工作、買不到麵包的人,是怎樣感覺蒼涼。

來到這裏就有心理準備要為生活掙扎。這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我想我會牢記這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0131009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四人辭職

最近四個同事走了。

依工作時間長短排序,最長的那個做了兩年半,一直口密,臨尾幾天大家才得悉。她對新報館絕口不提,只說不是當編輯,想來就極大可能是做記者了。

走了不久的那個,做了五個月,讀中大政政的,轉到別家當記者。後來有人說,還是得另一個同事幫忙,才應徵成功。當然,人事關係不一定無敵,見過她的工作能力,一人身兼幾版,無怨無恨,挺實幹。

另有一個,做了三個月編輯,志願還是記者,聽說公司規矩要先做兩年,內部調職不成,不甘等待,現在還不知何去何從。

有一個做了不夠一個月,去向不明,其實連她走了我也不知。

有資深員工嘆,很少見有這麼多人走。這些年報業的流失率確是很高,不知我見到的,是否已到令人憂慮的地步,但對報紙的質素肯定有壞影響。

最近做收集作家資料的工作,發現很多已有些名譽地位的人,都在同一崗位工作超過五年,孜孜不倦做出成績來,每一個背負的都是或報業或廣播或電影或音樂的奮鬥史。

知道創投公司把時間視作金錢,如果創投產品不值得投資,會大刀闊斧斬斷。當然一般搵工的想法也是,不適合的別浪費時間,早轉早著。

但對於報業而言,在自己崗位最好能做最少一年幾載,不然轉到別家,其實又要從頭再來,時間是經驗,而且需要累積。所以要看看願不願意狠擲青春,由現在的職位做起。

新近的看法是,轉多少次工不是重點,也不是圖有新鮮感或怕辛苦。但每一次都要有得著,每一階段也要裝備好自己,要想想你能跟下一個面試你的人有所交代。且要對自己的目標更清晰,或修正目標,才能向更高更遠的地方邁進。

這僅是我現在的想法和觀察,我自己還沒驗證過,也不能作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