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愈來愈多蚊型豪宅、蚊型公屋、劏房,無孔不入填滿整個城市。
這些建築面積小、呎價昂,低層住宅隨時會被旁邊的高樓遮擋陽光,加上空氣不流通,彷彿人人只能擠在一個鞋盒的侷促空間裏生活,精神受盡壓迫。
一個現代城市發展成這樣,相信是辭世五十周年的法國現代建築大師Le Corbusier始料不及的事,自他在一九二二年提出「現代都市」(Contemporary City)理念後,無論是他的城市規劃概念,抑或住屋設計,都為後世奠定了現代建築風格。
一九七○年代香港的衛星城市如沙田,也曾受Le Corbusier的城市概念影響,但此後的新市鎮如天水圍、將軍澳等,發展卻不復當年。
今年法國五月將於香港大會堂舉辦Le Corbusier回顧展,筆者先到建築大師的巴黎住所親身考察,跟着回溯建築大師的成就,重新檢視這個城市的發展方向。

Le Corbusier(French May)
功能主義的城市規劃
現在看起來,香港的公屋都是方方正正、千篇一律,但這樣的設計,其實最早來自Le Corbusier(柯比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工業革命後,歐洲城市急速發展、人口增加,居住問題成為負擔,亦促使Le Corbusier在一九二○年代構想出「現代都市」(Contemporary City)的規劃理論。他認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在一幢房屋之中,建有眾多獨立單位,裏面包括睡房、客廳、廚房甚至小花園等,可以解決中低階層人口的住屋需要,這是公共房屋最初的構思,他亦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Le Corbusier在設計整個城市規劃時,設定七大原則﹕
1一個可以容納三百萬人口的城市
2 市內各區有道路連接、人車分路
3 採用工業化生產,興建相同模式建築,減少施工時間和成本
4 採用高層高密度建築,增加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5 大幅降低市中心人口密度
6 樓與樓之間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
7 建造自給自足的獨立城市
巴黎險變工整
可以想像,一組有系統、疏密有致的建築群,以及完整的交通網絡和綠化地帶,在他的設計意念中如何建構而成。在一九二五年,他更提出剷平整個巴黎市區,保留羅浮宮和凱旋門,依着他的「Plan voisin for Paris」,重建嶄新的現代巴黎城。當然,這個提案受到不少抨擊,也幸好他的計劃沒有實現,不然巴黎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不過這個城市規劃構思,卻成為往後九十年世界各地城市規劃的參考藍本。

1925年,Le Corbusier繪畫的現代都市巴黎「Plan voisin for Paris」手稿。(French May)
馬賽公寓 1952——懸空聞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應付人口急增,一九五二年Le Corbusier獲邀到南法的馬賽設計一幢公共房屋。雖然他的現代巴黎城建不成,但現代都市建築的理想概念,卻能在這座馬賽公寓實現,更獲列為法國歷史建築。公寓樓高十七層,垂直式住宅能減少佔用土地,內裏有商舖、會議室、幼稚園、診所、公園甚至劇場,天台是公用平台,有健身房、緩跑徑、泳池等。三百多個單位,可供一千六百人入住,每戶設有深廣的露台和大窗戶,使通風及採光充足。公寓底部亦採用了Le Corbusier著名的懸空建築設計,增加綠化空間。公寓還設有酒店,可以供旅客體驗公寓的生活。
在柏林、法國Rezé、Briey-en-Forêt等地,也有類似的公寓建築。
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
http://www.marseille-citeradieuse.org

法國馬賽公寓 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 (Fondation Le Corbusier)

法國馬賽公寓的底部懸空建築設計(Fondation Le Corbusier)
起居室 1931——着重視野
跟着專研Le Corbusier建築的專業建築師Pascal Mory,去參觀Le Corbusier的巴黎房子時談到,一九二六年,Le Corbusier就着住宅設計,提出了著名的「現代建築五點原則」﹕
1 獨立支柱﹕使用鋼筋和混凝土,造成獨立支柱,使房屋底層可以架空
2 屋頂花園﹕去除傾斜屋頂,建成平面,花園有更廣的視野,但時能保持屋頂濕度,不易因熱脹冷縮而龜裂,也緩減雨水滲透
3 自由平面﹕牆壁位置可以自由決定,充分利用空間
4 橫向的長窗﹕闊大的長窗,可以引進陽光,而且視野開揚
5 自由立面﹕各個樓層之間可以完全獨立分隔
在一九三一年建成的位於巴黎東北面十六區的住所,就是Le Corbusier設計理論的最佳詮釋,他也在這裏度過餘生。房子一邊是他的創作間,用作繪畫、設計和寫作,附有全幅落地玻璃窗,採光充足。而他的睡房,同樣有大幅落地玻璃窗,他又特意將牀升高,每天醒來都能看到巴黎的景致。天台亦有三面大窗,還種了植物。
Appartement-Atelier de Le Corbusier
http://www.fondationlecorbusier.fr

Le Corbusier的睡房,可見睡床是升起的,一覺醒來便能看到窗外的巴黎景色。(French May)

Le Corbusier的睡房,可見睡床是升起的,一覺醒來便能看到窗外的巴黎景色。

從Le Corbusier的睡房看到的巴黎景色。

Le Corbusier開揚的繪畫間,以及用過的畫架,落地大窗令光線充足。

Le Corbusier寫作的小空間比較隱閉,很適合專心創作。

Le Corbusier住屋的天台(French May)

Villa Savoye別墅 1928
看Le Corbusier的作品,線條流暢、簡潔乾淨、以幾何形狀為主,這座別墅更是陽光、空氣、綠地組成的有機體。同時因為使用鋼筋和混凝土作支撐,他可以隨意安排門窗的位置,建造橫向的窗。建築底部亦可懸空,使空氣流通。而平屋頂開闢成屋頂花園,亦可收集雨水。
Villa Savoye
http://www.villa-savoye.monuments-nationaux.fr

Villa Savoye別墅(Fondation Le Corbusier)
Ronchamp教堂 1950
Ronchamp教堂是Le Corbusier後期的經典建築,座落於法國與瑞士邊境的小山村。從每一個角度看,小教堂的外形都不同。另一種要特色是,牆上的開孔窗形室外窄室內寬,將外來光線引進室內並且放大,再加上彩繪玻璃,使室內的光影效果非常獨特,以光影營造出聖母教堂的神聖氣氛。
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http://www.collinenotredameduhaut.com

Ronchamp教堂各個面都呈現不同的弧度,加上開孔窗引入光線,是建築和環境合而為一的設計。(ADAGP)
香港衛星城市 1970年代
香港一九七○年代的衛星城市如沙田,可說是第一代受Le Corbusier影響的現代都市發展概念。沙田至今人口總數高達六十五萬,其中六成人住在公共房屋。公屋是較早期以高密度模式發展,整個屋邨設計大致相同,提供了大量單位,而樓與樓之間以平台連接,形成公共空間之餘,也減少了地面交通的壓力。當時沙田附近亦有輕工業大廈,提供工作機會,區內教育、娛樂、醫療、火車站等設施一應俱全,整個市區幾乎可以獨立運作,是當時很重要的城市發展嘗試。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博士指出,Le Corbusier的建築高密度發展,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之一,能緩解當時的居住問題。不過在建築界裏,Le Corbusier的設計概念亦曾受其他派系爭議,在現今全球暖化和可持續發展之下,城市花園(City Garden)的概念,也被提起。
Le Corbusier(1887-1965)
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建築師,身兼城市規劃師、設計師、繪畫藝術家及作家,建築作品遍佈歐洲、印度、美國等地,著作超過50本。他生於瑞士,少時學習藝術,然後遊歷歐洲,轉而研究建築設計。1917年移居巴黎後入籍。是次展覽,將展出他的原稿、照片、建築模型、繪畫及雕塑等超過100項作品。

雕塑作品《海》(La mer, sculpture natural wood and polychrome, 1964)
「柯比意——現代建築大師回顧展」
日期:5月7日至2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廳
費用:免費入場
(法國五月之一)
* 更正:引言及「香港衛星城市 1970年代」一段,筆者因避免指香港公屋是「直接採納Le Corbusier的城市概念」的說法過於武斷,故稍作修改。

文/ 李寶瑜;圖/ 法國五月、網上圖片、李寶瑜;編輯/王芷倫
(2015年3月22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通識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