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記憶

【巴黎記憶】
五年後再舊地重遊,才發現一景一物竟然仍然這樣親切。這次旅程只在巴黎待上兩三天,也沒有去什麼著名景點,甚至沒有怎樣計劃行程,就是隨心走走。巴黎的路還記得如何走,記得那種氣味,記得地鐵路線的錯綜複雜,記得要重吃哪些一直想念的菜式和甜品。

巴黎東北面的La Villette展覽館,正在舉行來自日本的teamLab光影藝術展。場內有很多大人小孩,樂也融融。黑暗中閃爍的流水繁花投射到高牆和地板之上,大家或躺或臥或坐,享受着這種隨意。場外空地,有舞者自攜音樂自由起舞,啊,真的很巴黎。

然後去法國朋友推介的海鮮餐廳La Criée,點了價廉物美的海鮮盤,四十五歐元一大盤,十二隻生蠔、半隻龍蝦、八隻鮮蝦、螺等等,比當年在法國南部尼斯旅遊區吃到的抵得多。海鮮都很鮮美,生蠔還能看到裙邊的輕微蠕動,才發覺在港澳名酒店所吃到的還是要被比了下去。

周日早上,Bastille的市集還是這樣熱鬧,水果蔬菜、鮮花、肉類、薄餅熱食,我又聞到烤雞的香味,看到麵包或芝士的攤檔就心花怒放。商販們賣物時說話依舊淘氣,笑容滿面,朝氣勃勃。

塞納河依舊流水淙淙,但藝術橋Pont des Arts上的愛情鎖因為過重,早已拆掉了,橋柵兩邊都封上透明膠片,也不知有多少愛情已被塵封。但,也唯獨記憶仍深。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16

再一次在法國野餐

【再一次在法國野餐】
五年前在巴黎認識她們,都是我欣賞的女子,因為愛情,留在異國,努力生活。五年前,我們在法國的櫻花樹下野餐,特意帶了些壽司,還有零食水果。在鋪了一層掉落的粉紅色櫻花瓣的草地上,笑得花枝亂抖,說着在異鄉的日常和夢。

五年後的今天,再重遊故地探望她們,聽着生命路向的迂迴與順遂,有如跟進從前筆下記錄過的愛情故事。

本來在巴黎包辦婚紗攝影的她,年前受恐襲影響,生意淡薄了。但這也打擊不了她,她後來找到長工,雖是投身售貨員行列,但工作也是不容易。幸而法國僱員的福利她都能享有,一星期工作35小時、五個星期的年假,公司還提供半費的乘車資助,這比香港售貨員的待遇還是好得差天共地。她打算在這裏買樓,Zone 5的樓價是百多萬,打工仔還能負擔得起,可以租出去讓別人替你供樓。工餘時間,她就兼顧她的攝影工作。

我和她坐小火車到巴黎西面Zone 3的一個公園,去跟另一個她會面。這裏比巴黎的環境清幽得多,又仍能看到巴黎鐵塔的遠景。這天周日,她丈夫要回巴黎上班,她一個人揹着初生女兒,推着坐嬰兒車的兒子來了,一臉笑盈盈。她的語言天分很不錯,法文流利,也由站崗的工作轉到坐office,買了樓和車,生活適應得很好,已經成為全能媽媽了。

坐在廣闊草地,一邊和這兩名堅毅女子閒話家常,一邊看顧兩個可愛的混血孩子,陽光格外和煦。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7/10

法國咬一口

留法那年,住在巴黎東邊近郊的小別墅,廚房裏那個坐地焗爐,有點古老,爐壁還附着不少斑駁的陳年舊漬。我就用它來烤手作披薩、焗藍芝士煙肉小捲心菜、反烤蘋果批、焗濃朱古力蛋糕……

法國的確影響了我很多,從視覺、味覺、想法,以至人生。轉眼回港快兩年,仍不時遇上很多和法國有關的人與事。所以,要感謝法國這個地方、所經歷過的,以及遇見過的人。

經歷在法生活,才體會到,所謂的法國菜,並不是一味奢華離地高不可攀。法國人那種熱情又莽撞、執著又有點散漫的家常料理,其實份外親切可愛。

於是,這本《法國咬一口──61道在家也能做的法式料理》,包括前菜、主菜、甜品,載着滿滿的法國情意結。其實在準備這本食譜的日子裏,除了要不停消化法文資料,還得用很家常土炮的方式,自己烹煮自己拍照。所以書裏的照片,都是煮出來的真實模樣。

而美味,最終還是要透過分享,才有意思。第一個要即場下廚的分享發布會,5月22日下午3時至4時半,在三聯書店的元朗文化生活薈JP Workshop舉行,可到三聯網站或致電2567 0238報名。希望你也來咬一口吃吃看。

2016051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5/11

出走與烹飪,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去年巴黎的冬天,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乾冷,但與我住在那幢郊區別墅裏的地下小房間不一樣,房東翻新過的牆角,早已滲了些霉點。房間白天沒有暖氣,所以是又濕又冷,竟有點像香港的冬天。

那夜,天氣依舊冷,我懶洋洋倚在牀上,有個法國朋友來看我。後來我煮了點晚餐一起吃,我還記得煮的是第戎芥末龍蒿白汁雞扒闊麵。法國人總是很多話的,滔滔不絕。我們無端談到夢想,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卻反問我:「你的呢?」其實我很少談及夢想或理想,總覺得,很多事情像許願一樣,說出來就不靈了。但或許在外國人面前便沒了這種顧忌,於是有點彆扭地答:「其實,這夢想我從小到大都放在心裏。我想,寫一本屬於我自己的書。這可能會很難很難,但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要寫一本自己的書。」

一年後回到香港,在收拾書桌的時候,媽笑我,上格牀的書都封塵了。她說我小時,從圖書館借了小說回來,晚上趁家人都睡了,就躲在自己的上格牀,蒙着被子開着電筒啃書。她不說我都不記得了。至今人大了,看書的時間變得很少,也看得很慢,記性又不好。相比起她,實在很慚愧。我偶爾從報館下夜班回來,還見她在讀報。媽小學沒畢業,偏偏很愛看報紙雜誌,過期的也照啃如儀。在雨傘運動那段期間,終於見識到她在師奶群中,能把時事倒背如流的功架。

直至最近,我把我那人生所寫的第一本書帶回家,給她翻。有點感慨地跟她說:「你女兒沒什麼出息,掙不了錢,只能寫幾個字。」心又野,又愛到處漂泊,常害她憂心,所謂廢青,也算是我這種。她翻開那本書,翻到第二頁,看到「給所有我愛以及愛我的人」,想不到那麼老套,她眼眶通紅了。我知道她必定會說:「女兒,金錢不是一切。」

這大概就是為何她能容忍我離家一年,去法國工作假期,當個輸出外勞似的。甚至她倒是鼓勵我們多去旅行,不是為了貪玩,而是想趁我們有氣有力之時,看看這個世界,開開眼界。如同她十九歲那年,不顧一切由內地偷渡到香港,為的只是想過一個沒那麼艱難的生活。也許最終,我們都沒能擁抱一所自己的房子,但我們能選擇,擁抱一段段旅途上的回憶。生命僅是如此,已經可以很豐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難,所謂能捱能吃苦,不止是不塗防曬不用芭蕉扇那麼簡單。媽還是時常叫我們未雨綢繆,儲個錢,那麼旅行,就去得省吃儉用一點吧。

由一年前的天大地大,回到豆腐膶似的公屋,或許香港真是有土地問題,但旅途上的經歷告訴我,不能讓狹窄的空間,成為一種限制。於是我在家那唯一的窗台上,用自然光拍起那些,曾在法國跟當地人學過烹調過的食物,寫下一段段悲歡離愁的滋味,放進《出走,走進法國人家廚房》書裏。

現在明白多了,空間是狹窄的,但眼光卻可以是開闊的。

2015.07.16@poyee_firstbook
(明報副刊/世紀版/世紀.在書展 2015/7/16)

法國設計至香港公屋 Le Corbusier建築大師回顧

香港愈來愈多蚊型豪宅、蚊型公屋、劏房,無孔不入填滿整個城市。
這些建築面積小、呎價昂,低層住宅隨時會被旁邊的高樓遮擋陽光,加上空氣不流通,彷彿人人只能擠在一個鞋盒的侷促空間裏生活,精神受盡壓迫。
一個現代城市發展成這樣,相信是辭世五十周年的法國現代建築大師Le Corbusier始料不及的事,自他在一九二二年提出「現代都市」(Contemporary City)理念後,無論是他的城市規劃概念,抑或住屋設計,都為後世奠定了現代建築風格。
一九七○年代香港的衛星城市如沙田,也曾受Le Corbusier的城市概念影響,但此後的新市鎮如天水圍、將軍澳等,發展卻不復當年。
今年法國五月將於香港大會堂舉辦Le Corbusier回顧展,筆者先到建築大師的巴黎住所親身考察,跟着回溯建築大師的成就,重新檢視這個城市的發展方向。

Le-Corbusier

Le Corbusier(French May)

功能主義的城市規劃
現在看起來,香港的公屋都是方方正正、千篇一律,但這樣的設計,其實最早來自Le Corbusier(柯比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工業革命後,歐洲城市急速發展、人口增加,居住問題成為負擔,亦促使Le Corbusier在一九二○年代構想出「現代都市」(Contemporary City)的規劃理論。他認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在一幢房屋之中,建有眾多獨立單位,裏面包括睡房、客廳、廚房甚至小花園等,可以解決中低階層人口的住屋需要,這是公共房屋最初的構思,他亦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Le Corbusier在設計整個城市規劃時,設定七大原則﹕

1一個可以容納三百萬人口的城市
2 市內各區有道路連接、人車分路
3 採用工業化生產,興建相同模式建築,減少施工時間和成本
4 採用高層高密度建築,增加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5 大幅降低市中心人口密度
6 樓與樓之間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
7 建造自給自足的獨立城市

巴黎險變工整
可以想像,一組有系統、疏密有致的建築群,以及完整的交通網絡和綠化地帶,在他的設計意念中如何建構而成。在一九二五年,他更提出剷平整個巴黎市區,保留羅浮宮和凱旋門,依着他的「Plan voisin for Paris」,重建嶄新的現代巴黎城。當然,這個提案受到不少抨擊,也幸好他的計劃沒有實現,不然巴黎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不過這個城市規劃構思,卻成為往後九十年世界各地城市規劃的參考藍本。

Le Corbusier, (1887-1965), Purism and the white architecture of the 1920's (1917 - 1929), Plan voisin for Paris, 1925, Drawing, from Fondation Le Corbusier

1925年,Le Corbusier繪畫的現代都市巴黎「Plan voisin for Paris」手稿。(French May)

馬賽公寓 1952——懸空聞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應付人口急增,一九五二年Le Corbusier獲邀到南法的馬賽設計一幢公共房屋。雖然他的現代巴黎城建不成,但現代都市建築的理想概念,卻能在這座馬賽公寓實現,更獲列為法國歷史建築。公寓樓高十七層,垂直式住宅能減少佔用土地,內裏有商舖、會議室、幼稚園、診所、公園甚至劇場,天台是公用平台,有健身房、緩跑徑、泳池等。三百多個單位,可供一千六百人入住,每戶設有深廣的露台和大窗戶,使通風及採光充足。公寓底部亦採用了Le Corbusier著名的懸空建築設計,增加綠化空間。公寓還設有酒店,可以供旅客體驗公寓的生活。
在柏林、法國Rezé、Briey-en-Forêt等地,也有類似的公寓建築。
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
http://www.marseille-citeradieuse.org

900x720_2049_791

法國馬賽公寓 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 (Fondation Le Corbusier)

900x720_2049_799

法國馬賽公寓的底部懸空建築設計(Fondation Le Corbusier)

起居室 1931——着重視野
跟着專研Le Corbusier建築的專業建築師Pascal Mory,去參觀Le Corbusier的巴黎房子時談到,一九二六年,Le Corbusier就着住宅設計,提出了著名的「現代建築五點原則」﹕

1 獨立支柱﹕使用鋼筋和混凝土,造成獨立支柱,使房屋底層可以架空
2 屋頂花園﹕去除傾斜屋頂,建成平面,花園有更廣的視野,但時能保持屋頂濕度,不易因熱脹冷縮而龜裂,也緩減雨水滲透
3 自由平面﹕牆壁位置可以自由決定,充分利用空間
4 橫向的長窗﹕闊大的長窗,可以引進陽光,而且視野開揚
5 自由立面﹕各個樓層之間可以完全獨立分隔

在一九三一年建成的位於巴黎東北面十六區的住所,就是Le Corbusier設計理論的最佳詮釋,他也在這裏度過餘生。房子一邊是他的創作間,用作繪畫、設計和寫作,附有全幅落地玻璃窗,採光充足。而他的睡房,同樣有大幅落地玻璃窗,他又特意將牀升高,每天醒來都能看到巴黎的景致。天台亦有三面大窗,還種了植物。
Appartement-Atelier de Le Corbusier
http://www.fondationlecorbusier.fr

IMG_2425 (Copy)

Le Corbusier的睡房,可見睡床是升起的,一覺醒來便能看到窗外的巴黎景色。(French May)

IMG_2539

Le Corbusier的睡房,可見睡床是升起的,一覺醒來便能看到窗外的巴黎景色。

IMG_2562

從Le Corbusier的睡房看到的巴黎景色。

IMG_2526

Le Corbusier開揚的繪畫間,以及用過的畫架,落地大窗令光線充足。

IMG_2538

Le Corbusier寫作的小空間比較隱閉,很適合專心創作。

LeFrenchMay2015-0223

Le Corbusier住屋的天台(French May)

Screen Shot 2015-03-23 at 9.00.33 pm

Villa Savoye別墅 1928
看Le Corbusier的作品,線條流暢、簡潔乾淨、以幾何形狀為主,這座別墅更是陽光、空氣、綠地組成的有機體。同時因為使用鋼筋和混凝土作支撐,他可以隨意安排門窗的位置,建造橫向的窗。建築底部亦可懸空,使空氣流通。而平屋頂開闢成屋頂花園,亦可收集雨水。
Villa Savoye
http://www.villa-savoye.monuments-nationaux.fr

villa_savoie2

Villa Savoye別墅(Fondation Le Corbusier)

Ronchamp教堂 1950
Ronchamp教堂是Le Corbusier後期的經典建築,座落於法國與瑞士邊境的小山村。從每一個角度看,小教堂的外形都不同。另一種要特色是,牆上的開孔窗形室外窄室內寬,將外來光線引進室內並且放大,再加上彩繪玻璃,使室內的光影效果非常獨特,以光影營造出聖母教堂的神聖氣氛。
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http://www.collinenotredameduhaut.com

900x720_2049_704

Ronchamp教堂各個面都呈現不同的弧度,加上開孔窗引入光線,是建築和環境合而為一的設計。(ADAGP)

香港衛星城市 1970年代
香港一九七○年代的衛星城市如沙田,可說是第一代受Le Corbusier影響的現代都市發展概念。沙田至今人口總數高達六十五萬,其中六成人住在公共房屋。公屋是較早期以高密度模式發展,整個屋邨設計大致相同,提供了大量單位,而樓與樓之間以平台連接,形成公共空間之餘,也減少了地面交通的壓力。當時沙田附近亦有輕工業大廈,提供工作機會,區內教育、娛樂、醫療、火車站等設施一應俱全,整個市區幾乎可以獨立運作,是當時很重要的城市發展嘗試。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博士指出,Le Corbusier的建築高密度發展,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之一,能緩解當時的居住問題。不過在建築界裏,Le Corbusier的設計概念亦曾受其他派系爭議,在現今全球暖化和可持續發展之下,城市花園(City Garden)的概念,也被提起。

Le Corbusier(1887-1965)
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建築師,身兼城市規劃師、設計師、繪畫藝術家及作家,建築作品遍佈歐洲、印度、美國等地,著作超過50本。他生於瑞士,少時學習藝術,然後遊歷歐洲,轉而研究建築設計。1917年移居巴黎後入籍。是次展覽,將展出他的原稿、照片、建築模型、繪畫及雕塑等超過100項作品。

IMG_2530

雕塑作品《海》(La mer, sculpture natural wood and polychrome, 1964)

「柯比意——現代建築大師回顧展」
日期:5月7日至2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廳
費用:免費入場
(法國五月之一)

* 更正:引言及「香港衛星城市 1970年代」一段,筆者因避免指香港公屋是「直接採納Le Corbusier的城市概念」的說法過於武斷,故稍作修改。

2015.03.22@Le Corbusier

文/ 李寶瑜;圖/ 法國五月、網上圖片、李寶瑜;編輯/王芷倫
(2015年3月22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通識導賞)

重遊巴黎

緣分這回事,不能不信。

去年因為參加工作假期,在法國待過一年,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因着這個身分,最初無居所、無工作、無人無物,有一種強烈不安全感。後來靠着求生本能,租了房子,在中餐館工作過,厚着面皮不斷認識當地朋友,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巴黎。一年過去,一切完結,回到香港,又再重建自己的生活,不過這次來得相對容易。

經過那一年,心靈、身體和荷包,都需要休養生息。這個在地球另一端的地方,短時間內,我沒想過會再回去。所以是緣分。沒想到半年後的今天,因為工作關係,又再一次踏足巴黎。對於一個地方,我太感情用事。有時突然會很害怕,害怕那一年的記憶會突然消失,想抓着些什麼,卻抓了個空,卻原來一切早藏在心裏。

重遊一個地方,像跟舊情人見面,百感交集。重遊一個地方,在寒冬,沿塞納河走,不停走,看着天色由湛藍漸變至橙紅,橙紅之後,隕落成黑暗,幾顆微弱星塵,剩餘感嘆。在街上給窮人送點食物,在地鐵給表演者付點賞錢,因為上一次,沒餘款這麼做。重遊一些地方,到同一家餐廳,點同一道沙律,上面的太陽蛋、芝士、鴨肝、鴨胗、煙肉、薯仔、番茄、蔬菜和沙律汁,每一層、每一種味道,還記得清清楚楚。還要吃藍青口配薯條、鴨胸肉、閃電泡芙,吃到了回憶,圓了心願。還想吃生蠔,卻錯過了,吃不到,那就成為了下一次的借口。

巴黎,如今我會說,那的確是一個很美麗又複雜的地方。因為不能永遠擁有,這種距離,更顯得她美好。

2015031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3/11

巴黎Food Truck

在巴黎13區MK2 Bibliothèque戲院門前的大廣場,總有幾架food truck停在那裏,賣frozen yogurt、漢堡包french fries,還有炸魚薯條,整個廣場香氣撲鼻,進戲院前經過,總是忍不住回頭。

其中賣漢堡包那一架,時常長龍不絕,有幾回肚餓難耐,終於湊個熱鬧。小貨車裏才三個人,在狹小的空間落單收錢、煎肉、炸薯條,忙個不亦樂乎。一個寒冬夜,手捧着熱呼呼的即製漢堡包和薯條,坐在路邊或戲院大堂角落,大口地吃,漢堡包裏夾了法式乳酪蘑菇,吃得一臉醬汁,最令人難以忘懷。

Food truck在歐洲,本來就走平民風格,很多時是人們租不起舖位,索性租輛小貨車,賣起三文治漢堡包等輕食快餐,然後駛車子在寬大的公路和廣場上做流浪生意。有巴黎人告訴我,food truck是他的夢想。

所謂一個地方特色,是因應當時當地的環境和大眾需求所形成,並不是搬字過紙,將別人的一套全盤搬過來便會成功。香港本來也有「food truck」,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木頭車仔,賣着魚蛋和牛雜,不過早被嚴重潔癖的政府趕盡殺絕。現在說引入food truck,倒想知道,在香港嚴重密集的街道上,如何還能放得下一輛food truck和一大群席地而坐的食客?而food truck在香港,最後會否變成高檔貨的名詞?

如果我是一個外國人,food truck?在法國德國美國都看太多了,何必特意來香港看複製品?木頭車篤魚蛋?才新奇呢!

20150304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