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餐牌

有時上西餐館子、咖啡店,其實還挺尷尬的。尷尬在於看餐牌,特別是套餐每天不一樣又沒有照片的,餐牌上的英文,就可能有些關鍵字不識得。瞧向身邊的朋友求救,他們都是一臉無奈搖搖頭。我就心裏懊惱,「唉,書到用時方恨少」。

不過讀不懂餐牌也沒什麼,大不了就點懂得的,或者賭一把,胡亂點便是,試過點到一整條新鮮帶骨的脆煎龍脷柳,又驚又喜,不過拿刀叉要怎樣吃呢?喚侍應點餐,又常常思疑,用這樣的句法會不會很沒禮貌呢?真是大鄉里。

現在喜歡讀讀英文食譜學煮菜,洋相出少了,而且拿起餐牌真的不懂可以立即用電話上網查一查。奇怪的是,單說香港預科生的英語程度,明明可以去到討論民生社會、國際大事,但偏偏一碰上日常生活事,還是一臉釘子。

最近在法國文化協會上課,老師在大屏幕打開La Crêperie的菜單,有包着太陽蛋火腿的法式薄餅、雪糕朱古力香蕉法式薄餅……新一課,就是教大家點餐,「un ananas」你以為是香蕉?原來是菠蘿,法文的香蕉其實也是「banane」。上課從來沒有這樣聚精會神過,嚥一下口水。

吩咐功課,大家回去選一家在香港的法國餐廳,菜單最好附有英文解釋,好好研究。這真是學語言最美麗的地方。

為什麼當年沒有英文老師這樣教過?或者現在的老師可以試試?一開始,不一定要拉牛上樹單調地背生字,先引起興趣,大伙就會想學到更多。何況上網查字典也方便,最方便是可以找到相關圖片,甚至是短片,暢遊一番,詞語就深深印在腦海裏。

研習菜單學生字還有個很實際的好處,下次當真去那餐廳,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20130130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餐前準備

上海街,是嗜烹者的天堂。

話說到過饒雙宜家,愛煞她的廚具餐具心思,於是就有了添置新用具揮霍的藉口。這個多星期,最期待的,是在佐敦法國文化協會下課後的小節目,踱步到上海街來個餐具大檢閱。自娛自樂同時,也給買到的東西報報價,惠惠民。(價錢我寫大約的,有些記不清了。)

以眾坊街與上海街交界為起點,一直走到油麻地地鐵站,袋子會愈來愈重,哈哈。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方形小杯子是在彌敦道的救世軍家品店買的,$5一隻買了兩隻,還餘一隻。

各式白瓷杯盤
先逛左邊,在「新俊發廚具」外的小架上買木匙($16)和中看不中用的蛋糕木鏟子($18),旁邊相連的同一家店,有賣各式白瓷杯盤,放在店外的都是便宜貨,有一堆小白匙($3)、各款小皿如水滴形($10)。店內其他一棟棟排在地上的盤子都可以零售,但沒有寫價錢又放在架子上的,便要訂做。杯盤最齊的就是這家,價錢合理,而且挑選也比較方便。

砧板木器托盤
然後往前行過三個街口(中途還有很多賣鋼鐵類蒸籠類的店子),經過迷你公園,就可以找到賣木器的「永安號」不過因為餐具都是木製,一般都挺貴。店面窄,要細細看,有碗、木匙、木托盤、木櫈子,我買了即棄小木匙約100隻裝($32),還敗了個超漂亮的小砧板,有手柄,可以盛芝士,但要捨得花$120。還有些大點的砧板,$140-$200不等。旁邊也是同店,賣日式木製煮食用具多點。他們一般會把樣辦直接賣給你,人是挺好的,但要懂得纏,例如哪裡哪裡花了,一是等二十分鐘等員工到貨倉拿新的,一是央他便宜點,我後來拉扯到減$5,好過冇。

然後在前面「萬記」,發現了饒盛芝士用的有坑砧板($120),不知她是不是在那裡買。我也買了個看似可以切芝士的小棒($10)。同樣不會拿新的給你,態度也好像不大好。馬路對面仍是「萬記」,那邊的木砧板再大點,木叉匙也齊,烤焗用的東西也很全。另有一些特別點的餐具,但如果是單買的,要等店員和大量訂貨的客人交涉完才擠得進去,所以說「新俊發」方便點。

蛋糕烘焙用品
「萬記」再往前一點便是「I love cake」,甜品材料工具一應俱全,我買的是10吋可脫模撻類焗盤($50)、一卷牛油紙($10)、比利時白朱古力粒(200g, 可可佔28%, $31)、比利時牛奶朱古力粒(200g, 可可佔33.6%, $33.5)、肉桂枝(2枝, $6)、裝飾粒粒($4小包, $25一瓶15g),好了,要收手了,下星期再來買麵粉和蜜桃醬。(那本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當然是我本來就有的。)

不知是否因為生在十二月冬天,對聖誕有種特別的感覺,很濃重,要隆重其事的。不過聖誕對我來說又很純粹,一年將盡,只是想酬謝家人朋友,親愛的人,還有自己。在饒那裡學到,更注意擺盤,待自己好點,試試半天準備多道菜。雖然平時拍食物照也很重視擺盤,但卻從沒正式這樣用過餐,自己總躲在相機後吃得狼狽。

還未煮未吃,我自己買著買著,菜式想著想著,就先興奮到睡不著。

來自法國的鴨肉醬

話說前陣子法國文化協會來了一群南錫客人,我從他們的手信堆裡挑了一瓶醬料,當時還不太清楚是什麼,以為是已傳到台灣的法國鵝油。查了查,才發覺這玻璃瓶包裝樸實的「Terrine de canard au Gris de Toul」,得來不易。

希望沒有弄錯,canard的法文意思是鴨,terrine則有點像肉醬肉凍,所以我猜想是鴨肉醬。招紙寫了原材料:「Ingredients: maigre et gras de porc, viande de canard, vin gris de Toul, oeufs, farine, sel, poivre, epices」,即是瘦和肥豬肉、鴨肉、來自Toul的灰葡萄酒、雞蛋、麵粉、鹽、胡椒和香料,是很傳統的法國手工醬料,可以塗麵包吃,終於嚐到了,充滿鹹鹹香香的味道,竟然有點像鹹牛肉,不過油脂味道更濃郁。

至於au Gris de Tou,就是指鴨肉醬的原產地了,是個距離南錫二十多公里的小村莊。瓶子上面有個名字Sylvie TATON,原來就是這間鵝鴨加工專賣店,1988年創業,嚴選自家飼養的禽畜,無添加任何化學劑,工序繁複,製成胗、熏鴨、鵝肝醬等等。不好意思地看到了價錢,Poids net 180 grs 5,50 ¢,才55元港幣,這樣堅持,還賣得這樣實惠。

讓人驚喜的是他們網站裏的實景地圖,廣闊的藍天下是紅瓦小屋,牆上爬滿葉子樹根,旁邊的小花園生氣勃勃,在裡面工作的人,是同樣精神弈弈吧。千里送來的不是鵝毛,是鴨肉醬,盛滿法國人的心思細意,太合意了!

網址:http://www.sylvietaton.com
地址:4 Rue des Lilas, Saizerais, Lorraine, France,有機會去一去,就好了,哈哈。

除了這個簡單的法國午餐,我自己還追加了焗蒜頭,跟Sunday Workshop「家常便飯」的鄺博士學來的,很簡便天然的醬料,我請男助手預早幫忙做的時候,他也覺得簡單得難以置信。

就是把整個蒜頭放進預熱攝氏180度的焗爐裏,焗半小時,一次可多放幾個省點火,吃剩便放雪櫃慢慢儲存。焗好的蒜頭香噴噴軟綿綿,直接抹到麵包上吃,就是甜香的蒜蓉包,我還特意炮製胖人版,攪進一點牛油和番茜,嘻,好美味啊。

Bon Appétit!

哪裏來的客人?

前陣子,法國文化協會來了一群客人。我們幾個半桶水的法文學生,上課半小時,便奉命赴這個突擊約會。七八個臉孔陌生的人,當中看起來是華人的女士,用普通話介紹:他們是從法國南錫(Nancy)來的。

我們聽了還摸不着頭腦,其中一個藍眼珠的小伙子馬上鋪開寬大的法國地圖,指指巴黎的東邊,洛林區裏的一個小城市。束了髮髻的太太,蹲下來翻開一本詳細的圖冊,裏面有十八世紀建成的斯坦尼斯拉廣場(Place Stanislas),附近有博物館,有教堂,有公園。坐在髮髻太太背後的女子,一顰一笑是優雅。白鬍子老人在旁邊靜靜拍照。

還有一個高個子男生,估計有一米九高,才十九歲的大孩子,一開口彬彬有禮:「你好。」竟是普通話。原來他們都在學中文,語言天分好的,學普通話,繪畫天分高的,便學書法。就是這大孩子有天在黑板上畫了個地圖,老師問他知道這是哪裏嗎?他懂得答:「香港。」他們便毅然起行,來到這裏,碰上我們。

這一席話,問的人戰戰兢兢,答的人羞羞澀澀,然而小城的法語很標準易聽,也很悅耳。

讀厚厚的《非典型法國》時,很記得有一句:「怎能指望人治理有兩百四十六種起司的國家」。一八八零年代,法國各地除了巴黎,還是一個個在叢林中的謎。而法國不止有巴黎,能夠接觸這樣一群從想像中走來的人,看到聚光燈以外的美好,煞是幸運。

他們是有備而來的,從背包裏源源不絕掏出小禮物,甜餅乾、靴子貓畫像、玻璃工藝圖鑑……不好意思推搪,我便挑了那份法國地圖、一張Nancy的名信片、一瓶來自小村Toul的手工鴨肉醬,最重要還是留下他們的facebook聯絡方法,盼有天親自回禮。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第一堂法文課

上完第一課,我才知道並非只我一人瘋狂的。坐我身旁那個與我年紀相若的女孩,下課後告訴我,她從澳洲修畢甜品課程,來學法文就是想再到法國深造,縱然她對法文甚或法國文化一竅不通。

我這連英語都搞不好的人,字都忘了怎麼串,還膽粗粗的,從對法文0.001的認識開始。

必定要提的是法籍導師很帥!笑起來眼睛亮亮的,陽光氣息滿瀉。記得那年在大學上Appreciating Art一科,要我用蹩腳英語來學習,瑞典來的老師同樣俊俏,期末考竟就拿了好成績,哈,導師當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Mr. Sébastien幾乎以全法文授課,我有點不知身在何方。他喃嘸似的重複讀音,有點滑稽,又像估大電視,要猜他的動作是什麼意思。我們都變了牙牙學語的嬰孩,ABC,又得從頭學起。法文ABC每個人都要讀的,我縱然淆底得陰聲細氣,但已鼓起勇氣讀出聲來了,導師是滿臉鼓勵的點頭。讀不好也暫時沒人笑你,不過我還偶爾聽到大家舌頭頑強說著英文發音。

至於讀音,我還是用本土港式注音--奇怪音中文字,多少也要寫一點,不寫眼光光看著就忘掉了,港式拼音,總算要經過一點思考吧?但長遠還是要多聽多說,以後多想些奇怪方法來學吧。

學語言,我對法藉帥哥抱有期望,能否帶領我們用不一樣的方法學習?

十八人的班上有兩類人,學過的,完全不懂的。我硬著頭皮問身旁那位一頭銀髮,穿著拔挺西裝,貌似大公司高層的前輩,他就能準確讀出來了。這第一課,就當作鬆鬆僵硬的舌頭,抖擻一下結實良久的腦袋吧,畢竟離讀書時代也有些時間了。從此以後,又要溫書考試,這次是自作孽的,更得加把勁。

但誰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咖啡和巴士是男性,電視和收音機是女性?女人真有那麼吵嗎?

(浩漫法國.二)

進入法國

在香港一條小街,尋到了「af」字樣的褚紅招牌,那是「Alliance Française」,法國文化協會。

在推門進去以前,想起了鄧小宇在《女人就是女人》裡的那篇〈Beaucoup de Blues--把青春獻給法國文化協會〉,寫於1981年8月。提到十多年前,那即是七十年代吧,香港法國文化協會(1953年成立)法文班開始蓬勃。那時協會每天擠滿會員,有名校學生、混血兒、藝術家,或是glamourous單身中產女性。

因著這個印象,我一路上就想,假若感覺太格格不入的,就馬上落跑。那天是星期一,天色漸暗,可能時間不對,「af」門庭冷落,以前熱鬧紛陳的景況,如今似乎不復再。

「af」座落的佐敦位置也不太顯眼,佐敦道52號,依〈Beaucoup de Blue〉所說,以前在尖沙咀何鴻卿大廈(即現時的漢口中心),在名店林立的廣東道旁。至於中環國際大廈那間,也移到灣仔軒尼詩道123號。這地理位置的變遷,似乎隱隱透露了某些現實狀況。

我還是進去一探究竟。櫃枱前,坐著一個女職員,面容和善,另一個站著的男職員,也很隨和。他們有一句沒一句的講解著課程,我只問「還有其他資料嗎?」,男職員便傾囊相授似的給我好幾本大小厚薄不一的小冊子,還遞來一本《東西譚》中法文化月刊。

回家翻開協會簡介,一連串讓人興奮的文字跳進眼簾:烹飪工作坊、電影會、展覽、圖書館,還有作家、藝術家或名廚座談會……果然,那不純粹是語言的囫圇吞棗,要進入一個國家,除了語言,該由語境開始。

法國經濟受歐債牽連,內部財赤,似乎減了氣焰,顯得更平易近人了。從來沒認為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就是神聖高尚的地方,或接觸過任何法國事物的人就高人一等,反會想,究竟是什麼讓這國家趨附者眾?於是就很想看個究竟。

(浩漫法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