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要知

去旅行當然是興奮的,不過有時候也會遇上些意外,即使有意外當然也希望是小不是大,但就算是小意外也可以讓人煩上一陣子。

雖說錢財身外物,但有損失還是會心痛,友人跟一大班朋友去泰國旅行,回程時樂極忘形,竟然遺下一個行李袋,回頭再找已不翼而飛。袋裏的香薰機啊手信啊,價值千多元的東西就這樣莫名丟失了。想不到這人好命買了旅遊保險,在當地報失之後,回港後能如實報銷,剛剛好抵償了損失。

到我自己的時候,除了在法國被偷過電話而保險不賠外,就是試過航空公司托運時把行李箱的輪子撞壞了,好笑是同機有乘客連輪子也不見了。這情况也要馬上去找當值地勤寫報告,往後向航空公司或者保險追討時,才有個底,不然概不受理。向航空公司追討的話,一般他們會先把行李篋拿去維修,不行的話就會以物換物賠你一個新的,我試過要求金錢賠償,電郵信件來回了一兩個月,才終於要回應有金額,費了不少精神。事後知道,買行李箱的收據,無論多久遠也要留着,因為你不知何時會用得着。同樣做保險的朋友也教路,旅行時大大小小的單據,最好留着,真的以防萬一。

有親友也試過,到內地旅遊,以為地方近貪方便索性省下那幾天旅遊保險的錢。那裏本來就是一個不能預料的地方,偏偏你鬆懈的時候就會中招。回程那天,聞說該地那個機場發生小爆炸,全日班機暫停開出,於是白白滯留了一天,還自己要多付酒店錢,幸好翌日不用上班,不然更麻煩。如果有買旅遊保險的話,因行程延誤,等待的時間和酒店錢都能追回來,心裏也會好過點。而有些就算不是班機延遲,行李延誤或行李寄失,也能賠一點。

其他保險不說,唯獨旅遊保險,無論短途長途,路途上都有很多未知數,還是買了較穩妥。不過買前真的要看清楚條款,不然又是白買一回。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7/13

該在哪裏定居?

去不同地方居住,是很不錯的人生體驗。 而我這幾年的四處游離,竟也慢慢得出一些觀察。

法國生活,環境優美,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美食豐富,幾乎人人嚮往。當地出產的食材質素本身就已經很好,人們又注重食物來源及安全,無論富貴或貧窮,都能享用,而且他們視飲食為重要文化。

但在享有這些美好之前,要先面對高失業率,別說事業,能找份工作餬口,已是當地人的心願。在城市生活的話,屋租偏高,連交租車費膳食生活費等,已所餘無幾。若是一個外來者或二等公民,在這個民族思想強烈的地方,所遇到的對待,更不一定愜意。

於是回到香港之後,一下子就鬆了口氣,香港的衣食住行,通通都方便快捷且國際多元化。但也隨即,令人屏息靜氣。因為環境擠迫,那侷促的感覺和不斷競爭,總令每人每日都抿着嘴皺着眉黑口黑面,無甚生活質素可言。

而最近,隨工作安排,終於要體驗來回港珠澳的所謂「一小時生活圈」。因公司雖屬澳門,但卻在珠海跨境工業區設辦公室。而國內城市急速發展,環境愈趨現代化,工作機會相對多,且重視人才任用。也因為幅員廣闊,每人居住加上工作的平均用地,幾乎都有幾百呎。人與人之間便有喘息空間,氣氛輕鬆。但無論環境有多好,食物安全或其他安全,最令人擔憂,因為這裏任何無稽的事都可發生,只能聽天由命。

到頭來發現,不一定是你在選擇一個地方,而是一個地方,其實也在選擇你,因為適者生存。烏托邦並不存在,或許要尋找的反而是一種心態——了解居住地的好與壞,有時候,就是要食得鹹魚抵得渴。而抽離一下,四海為家,各種鹹魚,不妨多試。

20160608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6/8

巴黎小廚房

對一個地方的懷念,有時是因為人,有時是因為環境,總讓人懷念那身處其中的感覺,像巴黎,便是其一。

最近留意到一個名叫Rachel Khoo的漂亮英國女廚師,準確點說,她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媽媽是奧地利人,近年她以料理新式法國菜廣受矚目。她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直至2006年,因着對做甜點的喜愛,毅然出走巴黎,入讀藍帶。雖然有指她只修讀了藍帶三個月的課程,但事實上,在巴黎的日常飲食和生活,才是影響她至深。

如同所有初到巴黎的人,生活總是不免拮据的,她租住了一個小單位。小單位才剛好坐得下四個人和餐桌,還有個僅能供她轉身的小廚房。小廚房裏藍白花紋瓷磚上,因為空間不足,掛滿了鍋碗瓢盆,陽光從她背後透進來,是很典型的巴黎式的凌亂率性美。

於是在一片小空間、一個只能放隻小春雞的焗爐、兩個要劃火柴才能點燃的爐火,她經營了全巴黎最小的餐廳——她家的法式私房菜,包括各種讓人垂涎的前菜、主菜和甜品。受歡迎的程度是,顧客常抱怨很難訂得到位置。201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英文食譜The Little Paris Kitchen(在此之她已寫過幾本法文食譜),同年BBC亦推出了六節她的料理節目。她在翌年再推出了My Little French Kitchen

節目裏她到市集去買菜、買芝士,和賣生蠔的老闆聊天,中間穿插巴黎的風光景色,一幕幕回憶重現眼前。那些曾在巴黎的日子,生活的質感和情趣,小巧而精緻得太讓人懷念。

20150610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6/10

重遊巴黎

緣分這回事,不能不信。

去年因為參加工作假期,在法國待過一年,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因着這個身分,最初無居所、無工作、無人無物,有一種強烈不安全感。後來靠着求生本能,租了房子,在中餐館工作過,厚着面皮不斷認識當地朋友,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巴黎。一年過去,一切完結,回到香港,又再重建自己的生活,不過這次來得相對容易。

經過那一年,心靈、身體和荷包,都需要休養生息。這個在地球另一端的地方,短時間內,我沒想過會再回去。所以是緣分。沒想到半年後的今天,因為工作關係,又再一次踏足巴黎。對於一個地方,我太感情用事。有時突然會很害怕,害怕那一年的記憶會突然消失,想抓着些什麼,卻抓了個空,卻原來一切早藏在心裏。

重遊一個地方,像跟舊情人見面,百感交集。重遊一個地方,在寒冬,沿塞納河走,不停走,看着天色由湛藍漸變至橙紅,橙紅之後,隕落成黑暗,幾顆微弱星塵,剩餘感嘆。在街上給窮人送點食物,在地鐵給表演者付點賞錢,因為上一次,沒餘款這麼做。重遊一些地方,到同一家餐廳,點同一道沙律,上面的太陽蛋、芝士、鴨肝、鴨胗、煙肉、薯仔、番茄、蔬菜和沙律汁,每一層、每一種味道,還記得清清楚楚。還要吃藍青口配薯條、鴨胸肉、閃電泡芙,吃到了回憶,圓了心願。還想吃生蠔,卻錯過了,吃不到,那就成為了下一次的借口。

巴黎,如今我會說,那的確是一個很美麗又複雜的地方。因為不能永遠擁有,這種距離,更顯得她美好。

2015031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3/11

非常法國

才離開法國幾個月,便爆發了這樣一宗駭人聽聞的《查理周報》槍擊案,慘案之後,大概法國又要動盪好一段日子。有報道訪問槍手兄弟其中的弟弟,一個巴黎出生的阿爾及利亞裔青年,自言來自也門蓋達,要衛護先知,為宗教大開殺戒。這是法國最尖銳的種族、宗教及文化衝突。

雖說法國人自許自由平等博愛,但走在巴黎路上,有時還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膚色、語言的種族分野,你不是白人、說不好法文,待遇自然會差一點。甚至是土生土長的移民,能說一口地道法語,在這樣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城市,偏見歧視,也不會沒有,無論是外黃內白甚至外黑內白,他們依然身是客。

大概這也是為什麼電影《非常4女婿》(Serial Bad Weddings)在法國會得到最高票房,去年在巴黎幾乎有好幾個月都見到戲院前的人龍。電影裏一個傳統法國家庭,來了四個外籍女婿,包括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塞法迪猶太人、中國人和天主教徒非洲黑人,好一個彩虹家庭,身處法國,無論你是哪種人,在電影裏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挖苦其實也是一種搞笑方式,所以在看電影時,聽到主角有意無意嘲諷中國人——吃狗肉、喜歡奉承、總是神神秘秘地把事情放心裏等,說中了,還是會忍不住笑起來。又或者說阿拉伯人就是會偷偷搶搶,黑人所受的歧視更不用說,笑到最後,彷彿突然間觸碰到核心問題,輕鬆之下,其實很嚴肅。

同樣拿宗教來開玩笑,但現實世界卻不如電影的大團圓。到底受到怎樣的壓迫和訕笑才會醞釀出這樣的終極報復?法國也因此而損失了一批以畫筆諷刺社會的敢言之才,言論自由被血染紅了,還是痛心又可惜。

20150114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14

跟法國人談戀愛(二十二)﹕港法同班同學蜜語

06_Wedding02

M小姐:婚禮餐桌佈置,婚宴隆重地舉行了兩天。

那年,M小姐的座位旁邊,坐着德先生。

M小姐,香港人,想趁年輕有多點經歷,她很喜歡樂隊X Japan,想聽明白他們的歌詞,便辭掉工作到東京留學讀日文。初入學筆試,她的日文在香港有點基礎,做完試卷偷看旁邊的男同學,心裏想「嘩,怎麼他的答案錯漏百出」,覺得這個人不認真學習。這名德先生,法國人,金髮藍眼,喜歡日本文化,但對日文一竅不通。同席而座,她覺得他看起來很斯文安靜,而他心想這個女孩真漂亮,人又活潑。最初二人互不相識,上課只是微笑點頭。

同窗日久,二人才驚覺大家有共同嗜好,就是打機,她還特別愛打打殺殺、駕駛高達的遊戲。兩個月後,他們相約放學後到秋葉原逛逛看看新遊戲,日文成了二人的溝通語言。二人出奇地投緣,同樣特別愛吃,那時她才知道,其實他是個慢熱的人,需要時間warm up。真正熟絡時,是一次他在家開派對,他們和朋友一起傾偈、一起打機,之後二人便時常晚上出外尋吃。「我很喜歡你,你可以做我女朋友嗎?」後來他跟她表白過兩次。可是她都笑着拒絕他﹕「不要玩啦,我只當你是兄弟。」她自言當時想法還很傳統,覺得金髮藍眼的人信不過,猜疑他只是好奇。她心想在外國人眼中,如果說她漂亮,那會不會代表她就是那種小眼睛的中國臉?

03_Hakone

M小姐:那天他突然叫我準備行李,原來他給我一個小驚喜,明天早上為我準備了箱根的雪景之旅,酒店就在這個湖沿岸。

因呷醋了解自己真正心意
一年過去後,證實了一件事。她當時在日本餐廳兼職,上班前碰到他和一個法國女性朋友,三人並肩去喝咖啡。法籍二人興高采烈地講法文,她聽不明白覺得受冷落,一股醋意湧上心頭,她霍地站起來說要上班去。他察覺了,告別朋友追了出來,追進地鐵,怕她生氣,慌忙跟她說對不起。她丟下一句便跑去上班﹕「你哋講法文講飽佢啦。」她的心意不言而喻。下班的時候,她竟然在車站還看見他。她10時下班,然後和日本、中國朋友喝酒聊天到午夜,他便在品川車站癡癡等了她兩個多小時。她驚喜得不得了。他乘勝追擊,再次跟她表白。這一次,她終於點點頭,「嗯」一聲答應了。那夜他很有風度,只單純地送她回家。翌日上學,他們坐得很親密,聊天親暱,同學們都猜得出他們的新戀情。下課後,第一次正式約會,去看電影,她顧着洗澡更衣打扮,整整遲到了兩小時,但他一點不生氣。

蜜運中的戀人,常常雙雙尋找異國的新鮮景點,踩單車由JR上野站出發,沿地鐵路線踩出東京到自由之丘,由天光踩至天黑。有一次來到橫濱的中華街,她帶他試吃中國料理,他一嘗便愛上了叉燒包。又一起參加花火大會,一雙璧人穿上日式浴袍,在街上慶祝。她喜歡X Japan樂隊裏的Hide,可惜偶像已逝,他便陪她坐JR到偶像墳前憑弔。他總是給她無數驚喜,有天她兼職晚上10時下班,他突然催促她馬上收拾行李。她一頭霧水,他亮出新幹線的車票,原來他要帶她去箱根看雪,第二天早上6時出發,到埗後,住在蘆之湖邊、玩海盜船、坐纜車、吃黑溫泉蛋,由酒店至行程一早細心策劃好。後來他家人來日本,他帶她一起玩遍廣島、岡山、大阪、京都等,他的家人也待她極好。這兩三年的日本同窗生活,二人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基礎,美好的回憶滿溢。但那時,她還不敢想像,畢業後,二人的關係將會如何發展。

02黑松露沙律

M小姐:黑松露沙律。我倆最大興趣除了打機,就是四出品嘗美食,由日本到法國,沒有一刻改變。

異地戀斬不斷甜蜜
事實上,有些事情擔心不來,緣分是你的,總是你的。他們畢業後,他跟着她回香港一個月,見她的家人和朋友,家人由最初的陌生到真心喜歡這個人。她在香港很快找到工作,他往她公司寄上100支玫瑰,慶祝周年紀念,他帶她到跑馬地Amigo餐廳,小提琴手看他們年輕,特別為他們拉奏Lady Gaga的歌曲。聚有時,散有時,始終會來到分別的一天,德先生要回法國了,她在機場哭得涕淚連連,他也萬般不捨。她以為他就此淡忘了,他卻用行動證明,每天跟她Skype、打電話,時常寄禮物給她。幸好法國人出名假期多,他一年幾乎來香港五六次,情人節、生日,連法國家庭最重視的聖誕節,也趕過來,逗留時間短至一星期,長至一個月。遙距戀愛緊密地維持了兩年,一路以來二人從不吵架,他性格隨和,懂得待人處事,且自動自覺報到,完全不用她操心,她為人也樂觀,生氣快消氣也快。

那年一個美麗的夏天,她到法國和他相聚,他帶她到南部看望親戚。她從火車站的洗手間出來,猛然看見,他單膝跪下,捧着花,求婚了。她感動得又哭又笑,不能言語,再次點點頭「嗯」了一聲,急着把他拉起來,圍觀者無不拍手歡呼。他們回到巴黎挑選結婚戒指、準備結婚文件,結婚瑣事她都放心一一由他作主。唯獨在婚禮的主題顏色上他們有爭拗,法國人喜歡婚禮以白色為主,代表純潔,可是中國人覺得不吉利;中國人喜歡喜慶的紅色,然而法國人又覺得太誇張,在文化衝擊之下,二人商討,最後選了白色、金色、紅色,兼容並蓄。他思想開放,懂得尊重她的文化,港式婚禮習俗,如上頭、禮節都讓她做足。婚禮盛大地舉行了兩天,貫徹法國人的吃喝派對,既有法式結婚蛋糕,他還準備了孔明燈讓她許願,最後回香港擺酒。度蜜月在零下30度的芬蘭,坐鹿車、看北極光;再到熱辣辣的意大利威尼斯參加面具節。不得不讚歎,他為她準備的婚禮,實現了所有女子心底裏的夢想。

04_100朵玫瑰

M小姐:周年紀念日,早上收到他送到我公司的100支玫瑰,晚上還預約了跑馬地Amigo餐廳,好浪漫,我就由他作主為我點菜點紅酒,我知道他會明白我的口味。

05_Wedding01

M小姐:法國婚禮當天,老爺準備的紅酒和我的花球。

在法國全職當好太太
新婚生活,她半職當個法文學生,全職當太太。她出外要適應巴黎的新環境,最愛到處蹓躂,連逛超市也特別新奇。在家時要照顧老公的起居飲食,每天鍛煉廚藝,揑壽司、自製燒肉、燒叉燒,時常招呼朋友。難得老公下班後跟她分擔家務,一人一半,更比一般不修邊幅的法國人酷愛乾淨。她心滿意足地說,因為他,她多了一個家,他家人對她也無微不至。她還多了一隻貓,貓兒由3歲開始,跟隨德先生12年,如今換她負責餵食,貓兒從抗拒到撒嬌,應該是如今知道她是米飯班主。

由同學變成一生的伴侶,兩個人走在一起,M小姐直說,不能太驕傲偏於自己的文化,而是要遷就、包容、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她覺得自己很幸運,緣分像上天安排,坐到她旁邊,她甜笑似蜜說﹕「佢就係我要搵嘅人」。

01_Tour Eiffel

M小時:第一次到訪巴黎,是他出生的地方,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有點緊張又期待,第一次和艾菲爾鐵塔合照的指定動作。

Love article 22_Molly
(2014年9月7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港版工作假期

法國工作假期最大的得着是什麼?回來後這幾個月,幾乎是被問得最多的問題,看來要認真準備一個標準答案。

有人說,旅行是為尋找自我。我覺得不然,尋找,即是說你一直都在,只是你沒發現,但旅行,其實更像是塑造自己,不走這一條路,不遇上這一件事,不會成為今天的我。

在法國這一年,正如所有的人生,有起有跌,初期不適應所以掙扎過、惶恐過,中期安定下來後,便有餘暇欣賞巴黎的美與浪漫,到了後期,大概就和普通生活無甚分別,同時也開始極其思念我城。有時覺得,在法國生活,就像跟法國男人談戀愛,曾經相遇當然美好,也許適合做情人,卻不適合長相廝守。原以為我會很喜歡異地的生活方式,後來發現,喜歡上的原來是觀察事物的心態,而不是一個有形的物質或環境。

最大的得着,是心態上的轉變。學習從容,有時把自己丟在困境,是一種自虐的享受。面對困難,只需要解決,擔憂與害怕都不必要,盡力之後,把一切交給時間吧,成與敗已是後話。

學習理解,在外地,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在每個人身上,都藏着故事。在下判斷之前,多一點理解,多說說話。

學習探究,在外國,無時無刻都想出外,想看新事物,每天學懂一件事,生活多姿多采。對於外國,有很多文化想了解,但在香港,我們為何可以容許歷史留白。在巴黎,每一區都到過至少一次,但在香港,實在很慚愧,原來還有很多地方我從未踏足過。才發現,不是我城沒地方可逛,而是心態,以前從來沒把她當一回事。

工作假期,跟旅行、遊學、留學、流浪到底有多大分別?說到底,只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那為何不能用以了解自己的城市?

20141224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