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沖咖啡學起

在咖啡店打工的晚上,偶爾寂靜無人,咖啡師突然掏出很精緻的手沖壺說,來,教你沖手工咖啡。我高興得趕緊丟下手上的抹布。

去年,我從台灣買回來一套咖啡工具,手動磨豆器、手沖壺、濾紙、濾杯和咖啡杯都齊全,很享受咖啡在不同狀態下的香氣,唯獨沖出來的味道,淡淡的,讓人若有所失。

咖啡師說,味道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咖啡豆、水溫,或是水與咖啡粉比例的問題。咖啡師不能隨便斷症,但他卻能確確實實的在你面前演繹一次,如何沖一壺手工咖啡。

學一種事情,真的要通透,譬如咖啡豆,可以細分出產國家、地區,以至某一農場、某種特定的烘焙方法。原來對一家咖啡店來說,烘焙良好的咖啡豆賞味期限僅一個月,甚至更短,且要即磨即沖,才算新鮮。咖啡粉的粗幼度也講究,顆粒要大小一致,才能沖出穩定的品質。水溫最好在85-95℃之間,太熱的水會泡出焦味。

水與咖啡粉的比例是重要一環,他用電子磅仔細量度了約20g的咖啡粉,他習慣先用手沖壺注一點水,讓咖啡粉吸收,然後持續倒出水柱,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地繞圈,咖啡粉像焗蛋糕一樣神奇地慢慢膨脹起來。注進約280g的水後,咖啡果然在兩分半至3分鐘內滴漏完成。他說:「你可以嘴裏說理論,但只有實際做起來,才沒有假的。」

他拿起玻璃壺晃了晃,咖啡在燈影下澄明暗紅,濃烈的香氣飄來,「這些都是可以和客人分享的」。然後他叫我呷一口,學習讓味蕾分辨甜味、水果味、液體的質感、咖啡在不同的溫度下的味道。初學的,簡單憑直覺,令你想一喝再喝的,便是好咖啡。

這一夜,我明白,懂得無條件與人分享,才算得上是真正喜歡一件事。

20130529pympcolumn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第一次手工咖啡

20121224fb

在台北的五天四夜,每次從飯店出門,總會經過南美咖啡,一陣陣濃香沁人肺腑。終於忍不住走進去看個究竟,走出店外時,已喜孜孜的拿著新買的第一個手磨咖啡器。喜歡它像一個小郵筒,把手也很好轉,盛惠500台幣(約133港幣)。

所謂一闊三大,便是這個意思。後來到師大夜市的咖啡花茶專賣店,索性毫擲台幣,把東西買全:長嘴手沖壼450台幣(約120港幣),濾杯240台幣(約64港幣),濾紙。至於咖啡豆,我很白痴的問:「老闆,其實我是沖咖啡的新手,有沒有咖啡豆是給新手的?」

「沒有說咖啡豆給新手的,要自己試,隨你喜歡,但必定要新鮮,我們的都是一星期內烘焙好的咖啡豆。」老闆答得很乾脆,那麼我也乾脆隨便選了半斤「藍山」。原來選咖啡豆,也有很多學問在內,選自己喜歡的味道,也需要練歴吧。

在這店子我總共花費了1000元台幣(約267港幣),在台北為咖啡辦貨還是比香港便宜,而且資訊很多,咖啡店子遍地開花,人們更懂得享受咖啡的好。

參考了《好吃》第8期的「咖啡上癮」專題,簡略說一下新手沖咖啡的步驟。先煲熱水,聽說溫度在85﹣92之間泡的咖啡最佳,我沒有溫度計,想就是把燒開了的水靜置一會吧。同時熱一熱鮮奶,用IKEA$10的電動器打好奶泡。

師大夜市的老闆說沖一杯大概需要15﹣18粒咖啡豆,手磨咖啡粉的粗細度,是南美咖啡的老闆替我設定在第五格的一般粗幼,然後倒在已放好濾紙的陶瓷濾杯上,再穩穩的架在咖啡杯上。聽說咖啡杯也要先盛一會熱水來暖杯,效果更好,暖好記得把水倒掉。

這時熱水好了,可以倒進有長長壼嘴的手沖壼。在咖啡粉中間挖一個小洞,把水順時針向外繞均勻注入,讓咖啡慢慢淌進咖啡杯。這時可以加進打好的奶泡,還有咖啡糖。新手的手工咖啡就完成了。

第一次的手工咖啡有點淡,我想要在往後的練習裡再調整,或者是多磨幾顆咖啡豆,或者是把咖啡粉磨細一點。慢慢試出最合自己口味的咖啡,漸漸,明白這樣自給自足的幸福。

在同事的身上學到,其實給好友沖一杯濃香咖啡,比獨自享受更好,所以我常口輕輕說:「有機會給你沖一杯。」我是真的想,有天我有自己的家,就邀你來同酌咖啡。

20130104coffee

這裡的咖啡變了配角,隨便炒點橄欖油青椒羅勒蕃茄配麥方包,就是簡單的一頓b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