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做甜品

【專注做甜品】
一入烘焙深似海。由本來對西餐感興趣,到後來發現甜品可以這樣多姿多彩,也得謝謝《明報》「星期日生活」的主編海倫小姐,讓我每月逢第三個星期日,有版食譜專欄「另一個胃」,可以發掘這個甜品小宇宙,然後那個興致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現在科技發達,上網自學甜品是很容易的事。知識就在那裏了,只要你肯行動,練習多少次、面對失敗多少次,無論如何就是不要放棄、不要氣餒。做了九次都不成功,就這樣放棄了,誰知道第十次不會成功?不試的話,就永遠成功不了。

但做到某一步,還是會到達瓶頸位,蛋糕怎樣做才更鬆軟?梳乎厘怎樣可以再脹高一點?蛋白要打到什麼程度?於是,還是走去報了廚藝學校。老師將甜品製作視為一門專門學科,認真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做甜品,就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有同學做過Lady M,一進去就是一整天切士多啤梨,而且尺寸不能有0.5厘米誤差,也別說一天要煎多少片厚薄均一的crepe了。做甜品就是要不斷練習、重複一個動作,專注將每一個步驟做到最準確。同時,也特別需要講manner,哪一樣要先做,哪一樣要接着做,效果可以完全不一樣,還要邊做邊清理。

當成功做到每一個步驟,自己吃起來也覺得達到要求,那種快樂是無可比擬。而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讓吃到甜點的人,有種幸福的感覺。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女人心・高樓斜巷/(隔五日見報) 寶兒 2018/10/8

法國咬一口

留法那年,住在巴黎東邊近郊的小別墅,廚房裏那個坐地焗爐,有點古老,爐壁還附着不少斑駁的陳年舊漬。我就用它來烤手作披薩、焗藍芝士煙肉小捲心菜、反烤蘋果批、焗濃朱古力蛋糕……

法國的確影響了我很多,從視覺、味覺、想法,以至人生。轉眼回港快兩年,仍不時遇上很多和法國有關的人與事。所以,要感謝法國這個地方、所經歷過的,以及遇見過的人。

經歷在法生活,才體會到,所謂的法國菜,並不是一味奢華離地高不可攀。法國人那種熱情又莽撞、執著又有點散漫的家常料理,其實份外親切可愛。

於是,這本《法國咬一口──61道在家也能做的法式料理》,包括前菜、主菜、甜品,載着滿滿的法國情意結。其實在準備這本食譜的日子裏,除了要不停消化法文資料,還得用很家常土炮的方式,自己烹煮自己拍照。所以書裏的照片,都是煮出來的真實模樣。

而美味,最終還是要透過分享,才有意思。第一個要即場下廚的分享發布會,5月22日下午3時至4時半,在三聯書店的元朗文化生活薈JP Workshop舉行,可到三聯網站或致電2567 0238報名。希望你也來咬一口吃吃看。

2016051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5/11

馬卡龍的啟示

最近一直在練習做法國菜,不斷在家裏嘗試重現去年在法國大街小巷嘗過的滋味,參考了很多法文食譜作法,至少讓味蕾能回到當時。做到甜品這一環,是抹一額汗。糕餅類的甜品,像自製批底、餡料等,是基本功,大都熟能生巧。但到了烘焙部分,便需要精準掌握材料分量、火候和時間,稍有差池,甜品就不能成形。

如法式閃電泡芙,要用唧袋擠出長形柔順的粉糰,就已經比擠一顆顆泡芙難得多了。為了讓泡芙在焗爐裏膨脹得漂亮、出爐時不塌陷,就不知犧牲了多少「先烈」,才鑽研得出方法。原來粉糰必須燙得夠熟、泡芙在焗爐裏溫度不過高,而烘烤的時間充足,才能戰無不勝。

偏偏,這次更要苦戰馬卡龍,這個讓甜品人趨之若騖,彷彿像打機到最後一關「打大佬」,又或可稱為甜品佛地魔。大家都有種印象,沒有做過馬卡龍,就不算是做過法國甜品。以往曾經焗過數次馬卡龍,都是失敗收場、屍橫遍野,心灰之下,只好把它擱在一旁。這次再正面交鋒,不斷摸索參考之下,終於看到一顆顆飽滿的小圓餅在焗爐裏慢慢升起。第一批馬卡龍成功出爐,那種感動,竟然真的讓人有點熱淚盈眶。

製作馬卡龍,原來任何一個細節,真是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出錯。由蛋的打發程度、篩杏仁粉,以至兩者混合後攪拌的次數、外皮待乾的時間,以及進爐後溫度轉變,都要拿揑準確。也許馬卡龍不是世上最美味的甜品,但一定是最考功夫的甜品,每一個細節都足以影響結果。

到後來發現,做馬卡龍的秘訣,就只有,不斷鑽研、不畏懼和不放棄。

2015111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1/11

關於芝士

最近陸續有朋友來巴黎。我這個只有短暫四個月居留經驗的人,開始接待客人,甚至是素未謀面的新朋友。有朋友問:「正式的法國菜用餐程序是怎樣的?」

以我這段日子的淺陋觀察,其實法國菜還是離不開那道公式:前菜、主菜、甜品。這是法國大革命之後,政治新貴的新飲食程序,為了避免讓人覺得大事鋪張,他們將以往貴族大排筵席的上菜方式,換成一道菜一道菜上場,這本來是一種掩飾,現在倒變成了一種象徵高貴的上菜模式。

至於芝士,會在主菜之後、甜品之前登場,有時在餐牌上,芝士還會與甜品並列,作為一頓晚飯的結尾。客人一次可以選三款芝士,味道由淡至濃,順序品嘗。法國人會直接把芝士切小塊細吃,或者塗在麵包上,也可以配點酒,伴着賓客談笑風生。

以往在香港看見一個玻璃櫃的芝士,不知從何選起,如今在法國,芝士櫃台有一條街那麼長。芝士由新鮮的,至不同程度熟成的,軟硬不一,新鮮的如羊奶芝士,厚厚一層塗在麵包上,咬下去就很creamy,而軟芝士如camembert,則像厚重的奶油,至於熟成較久的硬芝士,味道很濃,多嚼幾下令人回味。隨意買幾款,店家會依你要求切出一塊,用紙包好,以克計算,大概1至3歐元便能買到200克。

也有較常用於煮食的芝士,如焗洋葱湯,可以拉成絲的有嚼勁的法國「老鼠芝士」Emmental,或者拌意粉用的Parmesan、意大利薄餅上味道較淡的Mozzarella、焗winter bake大派用場的羊奶芝士或藍芝士。說到芝士,就是味道的層次,生活的層次。

20140129pympcolumn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明信片與咖啡店

在長洲,如果你是趕船的,請不要來這咖啡店。這家店賣all day breakfast、甜品和咖啡,還有明信片。經過這店,就給店外那兩張木枱,枱上,兩個小牛奶瓶子吸引。白瓶子上除了可愛笑臉,還有跳脫的法文字樣「Bon appétit!」(Enjoy your meal),它頭頂叢生的雖是塑膠製的青草,但它倆確實就是招財物,為店面帶來生氣,遊人因此駐足。我試過,如果拿走瓶子,一切就變得平平無奇了。

Rainbow cafe的小物都很精緻,連卡片,也設計得像明信片。地板鋪上木,牆上賣明信片,放滿一牆長洲的風景,旁邊寫着「一杯咖啡 一張明信片 重拾 小島上 令人回味的感覺……」。咖啡與明信片,從來都是旅人的恩物,寄載思情。

玻璃櫃台裡有自家製的macaron和tiramisu,還有其他cheese cake,小巧精緻的。再進一點,原來裡面有個牆上留言區,一條條麻繩橫吊起彩虹卡紙文字,店內燈光泛黃,可坐小木椅小木枱,客人都低頭,用顏色筆默默書寫。

我坐在外頭,點了甜品,在等待的時光,細覽漁村風景,鹹風吹至,幾步以外,就是載浮載沉的漁船。時間緩慢而過,不覺煩厭,店員出來賠罪,因為甜品要即做,請再稍等一會。久了,端來的,是一客法式蘋果批配雲尼拿雪糕,原來店員說,因為蘋果要切得細薄,所以耽誤了時間,我說沒關係。

其實還是第一次吃法式蘋果批,圓圓扁扁,酥酥脆脆,還有杏仁香,蘋果片確實像薄紗,繞著批鋪上了一圈。我說,不知我家那本法國食譜上有沒有這一道,切這蘋果我定得耗上好幾天,可是好喜歡。不要緊,在悠閒時節裡,時間是無盡的。

長洲新興海旁街63號地下
https://www.facebook.com/myrainbowcafe

第一堂法文課

上完第一課,我才知道並非只我一人瘋狂的。坐我身旁那個與我年紀相若的女孩,下課後告訴我,她從澳洲修畢甜品課程,來學法文就是想再到法國深造,縱然她對法文甚或法國文化一竅不通。

我這連英語都搞不好的人,字都忘了怎麼串,還膽粗粗的,從對法文0.001的認識開始。

必定要提的是法籍導師很帥!笑起來眼睛亮亮的,陽光氣息滿瀉。記得那年在大學上Appreciating Art一科,要我用蹩腳英語來學習,瑞典來的老師同樣俊俏,期末考竟就拿了好成績,哈,導師當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Mr. Sébastien幾乎以全法文授課,我有點不知身在何方。他喃嘸似的重複讀音,有點滑稽,又像估大電視,要猜他的動作是什麼意思。我們都變了牙牙學語的嬰孩,ABC,又得從頭學起。法文ABC每個人都要讀的,我縱然淆底得陰聲細氣,但已鼓起勇氣讀出聲來了,導師是滿臉鼓勵的點頭。讀不好也暫時沒人笑你,不過我還偶爾聽到大家舌頭頑強說著英文發音。

至於讀音,我還是用本土港式注音--奇怪音中文字,多少也要寫一點,不寫眼光光看著就忘掉了,港式拼音,總算要經過一點思考吧?但長遠還是要多聽多說,以後多想些奇怪方法來學吧。

學語言,我對法藉帥哥抱有期望,能否帶領我們用不一樣的方法學習?

十八人的班上有兩類人,學過的,完全不懂的。我硬著頭皮問身旁那位一頭銀髮,穿著拔挺西裝,貌似大公司高層的前輩,他就能準確讀出來了。這第一課,就當作鬆鬆僵硬的舌頭,抖擻一下結實良久的腦袋吧,畢竟離讀書時代也有些時間了。從此以後,又要溫書考試,這次是自作孽的,更得加把勁。

但誰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咖啡和巴士是男性,電視和收音機是女性?女人真有那麼吵嗎?

(浩漫法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