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租金

這回遊台灣,相約了台北的朋友,又在花蓮剛好和兩個來自上海的旅友一起出遊。在閒聊間,卻不約而同聽到他們說,已經沒什麼興趣到香港旅行了。一是因為人太多,二是因為,香港越來越沒有特色了。聽得人抹一把汗。

若不是台北的朋友帶路,一般遊客很難會找到受當地人熱捧的食店。這次去了一家新開的咖啡店,朋友雀躍推介,還親自點了飲品和甜品,一杯青檸綠茶、法式綠茶紅莓撻、酸忌廉慕絲蘋果批、法式多士。坐在偌大的店子裏,每呷一口、每吃一口,都充滿驚喜。

青檸綠茶是老闆自己研發的,檸檬酸味和綠茶配合起來很是清爽。綠茶紅莓撻鋪上滿滿濃郁的深綠色綠茶醬,紅莓和果醬都是自己熬煮,鬆脆批底也是自家製。酸忌廉慕絲帶點酸甜,焦糖蘋果有微微的檸檬香,批底吃得出加了杏仁粉。法式多士最讓人驚豔,這道簡單甜點一點不簡單,多士的內裏比一般所製的更軟滑,應該花了不少時間去浸泡牛奶蛋汁,上面的半顆糖煮梨、一球忌廉芝士,都由老闆一絲不苟地製作。最讓人信服的是,三杯飲品、三道甜點,不超過一千元台幣,才港幣二百多元。剛吃完已經讓人想念。

聽說老闆曾在英國學師,在這個人人都能輕易取得烹飪頭銜的年代,要親自品嘗,才能真正吃到烹調師的功力。終於明白,為何台灣的吸引力仍然不減,這個吃的天堂,從紮實的食材用料、細膩的味道層次,以至價錢,都不是現在的香港能企及的了。

可悲的是,香港的食店幾乎只餘下連鎖店,餐廳都在掙扎經營。我們付錢吃飯,吃的大部分是租金,食店為了控制成本,用料和烹調方法都只能將貨就價。慢慢,整個城市的飲食魅力也在減退。雖然台北的租金也在上漲,但相比我城,至少人們還有嘗試和創新的空間。偏偏嘗試和創新,就是影響一個城市的未來的重要因素。

20151021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0/21

試同居

站在門外,開門那刻,有絲絲緊張。門敞開,客廳一整排窗子,窗簾雖落下,但還是照得屋裏發亮。小房間裏,白色綴上花紋的簾子在飛揚。

她說她最喜歡這屋子的雲石窗台。她在客廳的窗台放上坐墊,可以倚臥看書,或冥想。腳旁是手提電腦,一不小心便踢到。腳下是三十六樓,公路蜿蜒,偶爾傳來空洞的鐵路聲,遙望遠處隱約高廈。頭頂是無盡澄藍,人在這裏騰雲駕霧,浮游半空,飄離了塵囂。

好友新居入伙,邀我同住一晚,玩玩聊聊。聽她說租金八千多元,我嚇得瞪大了眼睛,一下子就花了薪水的五六成,生活如何維持?她說:「不想供樓,太困身了。」我問:「那老了怎麼辦呢?」她一臉無奈:「到時再算吧。」我們唏噓,當薪水永遠追不上樓價升幅的時候,人便只能如此取捨吧?我還不夠她乾脆,捨不得花錢,也捨不得家人,自己的屋子,只能存於憧憬裏。

為了酬謝同居密友的款待,我為她煮了一頓早餐/午餐——最喜愛的eggs benedict。廚房狹小,容得下兩人,卻容不得轉身。她的煮食用具還未齊全,我只能把荷蘭醬調得稀稀的。兩人吃着,嘗着即溶咖啡,聽着音樂,享受着一刻從容與安定。

在這紛亂當下,能有明淨的容身之所,也許便是永恆的美好,感謝同居一夜。

(Eggs benedict的食譜,可到這裏看看。)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