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長洲

早晨,起床,實在好久沒試過這麼早了,伸個懶腰,早上九時多,長洲早。走出東堤,小斜路像給晨光洗擦過似的白。在難得清靜的小路上,發現隨處是單車,背景配上淨色的整幅鐵閘,就這樣唯世獨立一輛輛立在街上。大家何以大安旨意?後來恍然,小島上,哪輛是東家的,哪輛是西家,拐個彎就遇上,有種你就拿去。

來到海旁街,陣陣暖風吹來,是蒸籠的氣味,縷縷薰著,也送來海風吹淡了的杯盤敲碰聲。這裡喝茶吃點心的人多,轉角就柳暗花明,香港還有哪個漁小島的人們,三三兩兩,清晨會喝純樸的普洱而不是英式紅茶?有時我潛藏的老人脾胃癢起來,也會想喝熱茶,特別想吃燒賣,對,蝦餃排第二,再嗅嗅旁邊老頭子的氣味。(可惜我身旁那個少頭子不嗜老人喜好。)

故而長洲的西式餐廳顯得零落,但原來那並不代表食物的水準,踏進「新創興餐廳」,早餐價錢很便宜啊,看看人家桌上,大大的一盤,牛扒快要攤出碟外。點了兩個極不健康但極對男助手胃口的早餐,食肉獸樂翻了。是不錯的,吉列炸雞扒的脆漿不厚而鬆脆,肉還嫩;牛油多士薄身,還塗上自家壓製的蒜蓉,好喜歡這個啊。

飯後胡亂蹓躂,長洲的地圖,我們活動的這一部份,彷彿走十幾步就能穿梭其間,實在像一塊窩夫,街巷平衡的排成一格一格,簡簡單單,上面沾些花生醬,哈。

不逛不知,原來家家戶戶都愛中門大開,落地玻璃門裡半掩兩幅及地簾子,光明磊落又家常,電視開了,不理會你伸長脖子去窺看姨姨大姑她們坐著閒話。還有那二樓的人,站在露台沉思,手搭在欄河上,一臉抑鬱,大嬸她在看海。

再走一段路,細看鮮黃嫩綠的瓜果疏菜列在小檔裡,好想抓起豐實的大茄子就煮飯去,另一家調味香料很齊備啊。經過小雜貨店,真的看到了一小排格仔形狀的威化似的餅類,以為老闆娘說賣十五塊,原來只賣五塊錢!後來也嚐了長洲馳名的大魚蛋,聽說發源的一檔叫「時來食坊」,我欣賞的是老闆的生意頭腦,魚蛋味道沒有驚為天人,但咬著很有趣,不知為何,便來回吃了兩次。

撇開那些乾癟男生為圓潤女生踩著單車當車夫,大汗淋漓的可笑,他們,或我們,畢竟只是遊人。在碼頭上落貨,在空地翻曬著每條小魚乾,在濕漉漉海鮮檔撈魚的,那些才是生活,實在的,長洲的生活。香港的前身。




新創興餐廳:長洲新興街46號地下


時來食坊:長洲新興後街150號
(真的,別記下地址了,別計劃別拿地圖,去長洲就隨便逛吧。)

明信片與咖啡店

在長洲,如果你是趕船的,請不要來這咖啡店。這家店賣all day breakfast、甜品和咖啡,還有明信片。經過這店,就給店外那兩張木枱,枱上,兩個小牛奶瓶子吸引。白瓶子上除了可愛笑臉,還有跳脫的法文字樣「Bon appétit!」(Enjoy your meal),它頭頂叢生的雖是塑膠製的青草,但它倆確實就是招財物,為店面帶來生氣,遊人因此駐足。我試過,如果拿走瓶子,一切就變得平平無奇了。

Rainbow cafe的小物都很精緻,連卡片,也設計得像明信片。地板鋪上木,牆上賣明信片,放滿一牆長洲的風景,旁邊寫着「一杯咖啡 一張明信片 重拾 小島上 令人回味的感覺……」。咖啡與明信片,從來都是旅人的恩物,寄載思情。

玻璃櫃台裡有自家製的macaron和tiramisu,還有其他cheese cake,小巧精緻的。再進一點,原來裡面有個牆上留言區,一條條麻繩橫吊起彩虹卡紙文字,店內燈光泛黃,可坐小木椅小木枱,客人都低頭,用顏色筆默默書寫。

我坐在外頭,點了甜品,在等待的時光,細覽漁村風景,鹹風吹至,幾步以外,就是載浮載沉的漁船。時間緩慢而過,不覺煩厭,店員出來賠罪,因為甜品要即做,請再稍等一會。久了,端來的,是一客法式蘋果批配雲尼拿雪糕,原來店員說,因為蘋果要切得細薄,所以耽誤了時間,我說沒關係。

其實還是第一次吃法式蘋果批,圓圓扁扁,酥酥脆脆,還有杏仁香,蘋果片確實像薄紗,繞著批鋪上了一圈。我說,不知我家那本法國食譜上有沒有這一道,切這蘋果我定得耗上好幾天,可是好喜歡。不要緊,在悠閒時節裡,時間是無盡的。

長洲新興海旁街63號地下
https://www.facebook.com/myrainbowcafe

長洲偶遇手作巿集

到長洲這樣一個適於步行的小島,其實遊人很多不宜踏單車,走路反倒能左穿右插,也沒有編排路線,走到哪裡是哪裡,才領略到閒逛的驚喜。

初踏進長洲,我心裡暗想,如果這裡也有手作巿集該有多好。日落向晚,轆轆飢腸的覓食路上,就在碼頭往海旁街,發現了「My Arts 長洲賣藝手作地攤」。一個小方地,三面倚牆而設的攤檔,擁滿賣移印法小布袋的、賣半透明晶瑩耳環的、賣擦膠雕刻印章的,偶有驚鴻一瞥。早說過愛看手作人的心思,我倒希望他們能把長洲的風貌加進手作裡。

若非熱愛,誰願意花額外時間,每逢星期六日都在長洲駐場?我第二天再訪,好些檔攤換了位置,但手作人臉容很熟悉,時間匆匆,沒機會問問巿集的來由。

手作,從買者變成製者,我兒戲的製作過幾次,漸漸明白,那過程,從零到一,千頭萬緒。先是花心思想想小物的設計,然後小心黏貼,半粒米大小的珠子不聽話,夾起就飛到枱邊,小心翼翼一點一點擺弄好,轉眼已是幾句鐘的事。別指著我說浪費時間,手作不是公廠流水倒模式大量製作,但矜貴在獨一無異,幾乎是一種感情的轉化與結晶。

如果要看好的一面,我總覺得,各處的手作生力軍正慢慢眾集起來,石峽尾的、大坑的、柴灣的、長洲的,遠至澳門的日本的美國的。彷彿有點點力量與資本主義抗衡,賣的是「親手」製作,宣示「我們不是機器,不要倒模」。

資本主義提倡「付出最少,賺最大利潤」,當商家笑淫淫擁著龐大資產,滿臉油光滿嘴油膩,手作人在那邊兩袖清風,在縫縫貼貼裡樂得專注逍遙,賺到的,是無盡的滿足,是金錢不能換來的實在心靈接觸。

誰說幸福,只屬於家財萬貫的人?也許大家真不介意不能發達,我們只在意那一手一腳觸得到的美好。

(另外,還有一家在東灣道1號的「棉花百貨」,舊式的裝潢用上奶奶老店似的閘門和花布,老闆Kris本學服裝設計,後來愛上長洲,就來開一間手製精品小店,我也逛得樂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