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婚年齡

那天我們坐在赤柱卜公碼頭的石階上,幾級之下,是洶湧波濤。我輕輕問你,坐這兒,真的不怕掉下去嗎?你笑着說,怎會呢。你的反應永遠一派認真,然後下意識,摟緊我的肩膊。

欄杆上是一對新人照婚紗相,我們還笑,怎麼攝影師只向天高炒,拍人臉拍天,那麼好看的碼頭卻不拍進鏡頭裡,那來赤柱影婚紗相幹什麼呢?

最近,面書裡的朋友,陸續失驚無神,的確是失驚無神的,嬌豔起來,那種嬌豔,只有化了新娘子妝的女子才會有。原來,都要結婚了。有的已經跟老公有長年修為,有的卻才剛讀完書,有的竟是我從來都不知道她有的戀情。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有點點驚喜吧,那當然還是喜多於驚的。

可是心想,不是說香港女子大多遲婚麼?怎麼才畢業幾年,活到我這把年紀,突然意識到,身邊的朋友,開始逐一安定下來。什麼叫朋輩壓力,這刻,竟然比活在十多二十年的學生生涯感覺更清楚。

有個小輩開始對我危言聳聽:「拍拖到咁上下,太穩定,係時候要換新環境,結婚,就好似一齊做一個新task咁,有新目標。」「你搵到就話有得結,我哋呢啲未搵到既,想結,都冇得結啊……」

每念及這些,我心裡就有把聲音,告誡我,其實我的精神年齡仍停留在當年,心裡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怎麼想像得到,要讓人為自己加上一個不止是稱呼那麼簡單的稱呼?

然後帶著心裡這把聲音,逐一參加朋友的婚禮,苦惱人情,苦惱那個因工作而日漸長大的肚腩胖臀穿不下往時的裙子,苦惱如何不太刻意地避開拋過來來勢洶洶的花球。再加上,看到新娘子笑靨的那一點豔羨,盡量不明顯掛在臉上。我想,假若到某一天,生活走樣,或身形走樣,我想,還有婚書,起碼會令承諾不走樣吧。我希望我沒有想得太理性。

還是覺得,每個人的路,也許是一種選擇,也許又不是一種選擇,你有你走,我有我行,我們各自,其實也不太清楚會走到哪裡。我只清楚,我會衷心祝我們所有人,幸福愉快。

是懶惰還是冷漠

(網上圖片)

生於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是不幸,但也慶幸,能活於群情洶湧的當下,熱淚盈眶。

的確,有時看到別人還是一派獨享天倫不問世事,聽到食古不化滿腦子發展硬道理的言論,會痛心。有些人自私地享受着別人努力的成果,而不自知。我有想過,那究竟是人性懶惰,還是人心冷漠。

最近陸離致電我,開口便問:「還記8月23日嗎?兩年前的菲律賓人質事件!」驀然想起那輛旅遊巴,那種幽深的恐懼猶在。兩年了,頭版不復見,電視不復見,面書不復見,無人談及,無人再要求討回公道,連受害者家人發起的網上聯署,網址也不易找到。陸離問過另一個朋友,他冷道:「已無甚感覺。」

我內心愧疚,我以為自己已經算熱心。也許我們太依賴面書,的確變得懶惰,只一個Like,就以為表了態,完了事。我們依賴面書供給源源不絕的資訊,但卻越來越收窄視線。慘案無人提及,因為面書充斥著反國教的種種,反洗腦是主流,邊緣的事情被擠掉,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突然醒覺,那豈不是跟追逐潮流沒分別?

但關心社會不是時尚潮流,不是過去了過氣了就事不關已。關心,不是應該要放在心上,偶爾念起,做點小事麼?你可以反對,你可以支持,但社會最不能承受的,是漠不關心。

再抽離想深一層,是否真要如此待己嚴苛?看那洗腦教育、發展新界東北、放寬自由行、官僚狼狽為奸……我們並非真的懶惰或冷漠啊,而僅是因為前無退路,後有追兵,四面楚歌,叫我們如何招架?面對大議題,的確需要同心協力,逐一擊破。所以我不再怪冷漠的人,我們不要待人尊制,就做好自己的份內事,游說一下,但不強迫。

陸離的確很長氣,但也很令人感嘆,現在還有誰會這麼熱心給你打電話?她在電話裡這樣氣喘吁吁,為著不影響自己的事而著急煩躁,如果我都不為所動,是否連我也無藥可救?如果你連這些嘮叨都看了,為什麼還不按網址進去看看?

表達聲音不一定要聯署,但這暫時是最便捷的方法。振作吧,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做得一點是一點,做得幾多得幾多。送上植入式公義廣告,除了去政總抗爭坐通宵,也請用幾秒簽署,他們的目標很謙卑--9000人:

聯署要求中央及香港特區政府 向菲律賓政府討回公道
http://www.ipetitions.com/petition/823

趕在洪水淹至前

2012/04/25

面書上,赫見大家都在呼籲,bloggers進入戒備狀態,網上聯署的已近萬人,《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下月二讀辯論,終於,山雨欲來了。

網上「二次創作」和「惡搞」也涉侵權,那些粗疏立法的人卻冥頑不靈,以為保護原創者權益、鼓勵創作。然而,創作,離不開啟發與重塑。

當代藝術,如安迪華荷(Andy Warhol)的作品,複製出九幀色彩艷麗的瑪麗蓮夢露,重現夢露的炫目魅力。藝術大師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借面容畸異的蒙娜麗莎畫作,衝擊審美觀。這些能夠進入藝術殿堂的作品,踏着前人的路而來。回到網絡的「惡搞」,「再創作」是破壞還是建設,清楚不過。

我們活在網絡共享的年代,資訊不再由上至下發散,而由我們共同建構,「分享」幾乎就是網絡賴以生存的方式。那對我們網民來說,甚至是創作的動力,有幸被「瘋傳」的,更是讚譽而非損害。

也許香港人不大熟悉,那由五個本土八十後創辦的網站9GAG,轉載「搞gag」有趣圖片影片,在國外竄紅,每月瀏覽量數以千萬計,難得躋身全球搞笑網站之列,在矽谷炙手可熱。如果修了例,這樣的發展與成功,會否灰飛煙滅?

記起西班牙記者Ignacio Ramonet創詞——「第五權」,在三權分立及傳媒以外,網民大眾可全天候監察社會與政府運作。惟這年來,港大8.18、警察的胡椒噴霧、報章竄改專欄……驟覺香港的言論自由逐漸萎縮,連網絡上的嬉笑怒罵,也因版權之名而被扼殺了。我們家家戶戶,趕在洪水淹至前,除了反抗,沒什麼可以做的了。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