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台東

出發往台東前的周末,有颱風颳到,剛巧就登陸在台東,新聞指「尼伯特」平均風速超過10級,更破了台東60年的紀錄。那時還有絲擔心,可能行程就要延誤。

颱風也是香港的常客,破壞力不容小覷,但原來我忘了,至少香港的城市建築結構和設計,還是挺能捱得住強風吹襲。到埗高雄後,在兩個小時一直往東的車程裏,才驟覺,之前的想法實在有點自私。車子一直沿着海岸走,右手邊就是廣闊無垠的太平洋,完全沒有屏障遮擋。因着這樣的地理位置,台東很容易受颱風侵襲,於是本來綠草如茵的地方,有壯樹倒塌,有些鐵皮房屋奄奄一息,眼下滿目瘡痍。

來到一家名叫「後山傳奇」的岸邊海景餐廳,本來清幽的環境,添了斷枝落葉,顯得有點落泊。但店家還在落力招待,端出來白嫩土雞、陶鍋鹽焗蝦、傳奇煲、釋迦炸蝦捲等,古早味的菜式還是精彩。但原來蝦捲裏酸酸甜甜的釋迦,我們叫作番荔枝,剛過去的本地收成,都被颱風捲去了,一道特色菜餚恐怕要暫別餐桌。颱風過去,超大的太陽一直曬在頭頂,池上本來豐收的片片稻田,僅餘下零落泥巴,於是農家很努力地,才為我們找到一片還能拍攝的金黃。

難怪有人說,台東人特別有韌力,因為風災水災都熬過去,大大小小的地震不下百次,已將當地人的意志磨練成鋼鐵。對於災後重建,捐錢當然是個方法,但以一個需靠旅遊業支撐的地方而言,即使街燈還沒有復修完好,即使有些菜式未能上桌,他們也願意你親自到來,感受這裏比太陽更熾熱的熱情。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7/20

旅行要知

去旅行當然是興奮的,不過有時候也會遇上些意外,即使有意外當然也希望是小不是大,但就算是小意外也可以讓人煩上一陣子。

雖說錢財身外物,但有損失還是會心痛,友人跟一大班朋友去泰國旅行,回程時樂極忘形,竟然遺下一個行李袋,回頭再找已不翼而飛。袋裏的香薰機啊手信啊,價值千多元的東西就這樣莫名丟失了。想不到這人好命買了旅遊保險,在當地報失之後,回港後能如實報銷,剛剛好抵償了損失。

到我自己的時候,除了在法國被偷過電話而保險不賠外,就是試過航空公司托運時把行李箱的輪子撞壞了,好笑是同機有乘客連輪子也不見了。這情况也要馬上去找當值地勤寫報告,往後向航空公司或者保險追討時,才有個底,不然概不受理。向航空公司追討的話,一般他們會先把行李篋拿去維修,不行的話就會以物換物賠你一個新的,我試過要求金錢賠償,電郵信件來回了一兩個月,才終於要回應有金額,費了不少精神。事後知道,買行李箱的收據,無論多久遠也要留着,因為你不知何時會用得着。同樣做保險的朋友也教路,旅行時大大小小的單據,最好留着,真的以防萬一。

有親友也試過,到內地旅遊,以為地方近貪方便索性省下那幾天旅遊保險的錢。那裏本來就是一個不能預料的地方,偏偏你鬆懈的時候就會中招。回程那天,聞說該地那個機場發生小爆炸,全日班機暫停開出,於是白白滯留了一天,還自己要多付酒店錢,幸好翌日不用上班,不然更麻煩。如果有買旅遊保險的話,因行程延誤,等待的時間和酒店錢都能追回來,心裏也會好過點。而有些就算不是班機延遲,行李延誤或行李寄失,也能賠一點。

其他保險不說,唯獨旅遊保險,無論短途長途,路途上都有很多未知數,還是買了較穩妥。不過買前真的要看清楚條款,不然又是白買一回。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7/13

獨居的忙碌

最近讀雜誌,有人訪問了幾個獨居男子,大家的生活好像都過得挺愜意自在。不過現在除了獨居,兩個或數個年輕人分租一屋,也很常見,大家同一屋簷下,關上房門後,其實就各自各生活。

離家獨自生活,之前在法國已經體驗過,四個女生同住,樓高三層的房子很大,有時候即使走出房門,一天裏也未必能看見她們。白天在中餐館工作,一上班就要擦玻璃、吸塵、拖地、洗廁所,法國的廁所沒有比較香,不過的確比較乾淨,所以也不算是苦差。中餐館還包伙食,兩餸連白飯任裝,最記得就是醬燒茄子、乾炒牛河。於是那幾個月,因為體力勞動多,可以一餐吃兩碗飯,有時消夜還來一碗師傅偷偷留下的揚州炒飯。下班後回去寫稿或休息,一天就轉眼過去。

至於現在,在新的地方有新的工作,再沒有包伙食,附近餐廳食肆也讓人很沒信心,加上既然家裏有個闊落廚房,就別浪費,再者為了省一點錢,於是就開展了上班前煮兩餐的練習。每天早上起來,吃一點麵包餅乾,就開始洗洗切切,要一小時內煮好午餐和晚餐,馬上洗碗,之後還得再梳洗一下自己才上班去。在公司吃完飯又要洗碗,下班後要洗衫,有時候要吸塵,忍不住就把廁所洗一洗,然後再洗自己,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流走。

想不到過去所學的技能,就是為了應用在今日,原來一個人的生活,也需要不斷練習。生活回歸基本,學習怎樣才能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的膳食營養均衡,然後再擠出一點時間來做喜歡的事。到了周末見家人的時候,愈加發覺這樣的時光特別珍貴,也特別快樂。

既然獨居,就好好珍惜這個學習照顧自己的機會。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7/6

跟奇怪女生夜遊澳門

時間過得特別快,跟這群澳門女生相處才三星期,卻感覺已過了很久。一切都很新奇,發覺這個小城的女生,不知是巧合還是物以類聚,各人性格都特別活潑,而且喜歡整古做怪。幾個人可以為一個話題玩「食字」,搭嘴講上半天,或者有時在你很正經八百地說話時,她們突然以「食字」回應,又或聯想到「有味」笑話,有時真令人哭笑不得。

總相信,人的性格,也會受地方影響。大概澳門本來也就是這樣的地方,橫街小巷總是很跳脫,走着走着突然就會有異樣風景撞到眼前。那夜早放工,就跟她們約定出外吃一餐「偽文青飯」。

看地圖一直以為澳門就是兩個小島組成,即澳門半島和氹仔。但經由她們帶路順道講解,才知道,原來舊時澳門其實是三個小島組成,由上至下,她們稱作澳門、氹仔和路環。後來經過極速填海,路環和氹仔才像現在那樣幾乎連成一塊,新土地直接叫作「路氹」,也即是賭業興旺的一帶。有女生突然認真起來說:「澳門這個地方,以前也是對外航海經商的重要地,Macau這個字比『香港』更早出現呢。」

澳門由小島組成,有高低起伏的地方,可估計就是原有土地,而特別平坦的就是新填海地。新舊建築,同樣容易一眼分辨,廿年的變化,其實比香港還要翻天覆地。

特別喜歡澳門的橫街窄巷,我們走過美副將大馬路,馬路名字來自葡萄牙軍人美士基打,很有葡國氣息。再走前幾步,見到一幢漂亮的粉綠歐式矮建築,原來是盧家大屋,是晚清時期澳門賭王盧九的故居。身旁女生原來是個稱職嚮導,還學過四年葡文,看來澳門這個地方,是愈來愈耐人尋味了。

20160615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6/15

該在哪裏定居?

去不同地方居住,是很不錯的人生體驗。 而我這幾年的四處游離,竟也慢慢得出一些觀察。

法國生活,環境優美,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美食豐富,幾乎人人嚮往。當地出產的食材質素本身就已經很好,人們又注重食物來源及安全,無論富貴或貧窮,都能享用,而且他們視飲食為重要文化。

但在享有這些美好之前,要先面對高失業率,別說事業,能找份工作餬口,已是當地人的心願。在城市生活的話,屋租偏高,連交租車費膳食生活費等,已所餘無幾。若是一個外來者或二等公民,在這個民族思想強烈的地方,所遇到的對待,更不一定愜意。

於是回到香港之後,一下子就鬆了口氣,香港的衣食住行,通通都方便快捷且國際多元化。但也隨即,令人屏息靜氣。因為環境擠迫,那侷促的感覺和不斷競爭,總令每人每日都抿着嘴皺着眉黑口黑面,無甚生活質素可言。

而最近,隨工作安排,終於要體驗來回港珠澳的所謂「一小時生活圈」。因公司雖屬澳門,但卻在珠海跨境工業區設辦公室。而國內城市急速發展,環境愈趨現代化,工作機會相對多,且重視人才任用。也因為幅員廣闊,每人居住加上工作的平均用地,幾乎都有幾百呎。人與人之間便有喘息空間,氣氛輕鬆。但無論環境有多好,食物安全或其他安全,最令人擔憂,因為這裏任何無稽的事都可發生,只能聽天由命。

到頭來發現,不一定是你在選擇一個地方,而是一個地方,其實也在選擇你,因為適者生存。烏托邦並不存在,或許要尋找的反而是一種心態——了解居住地的好與壞,有時候,就是要食得鹹魚抵得渴。而抽離一下,四海為家,各種鹹魚,不妨多試。

20160608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