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逛紅磚廠藝術區

北京的798開揚、寬闊、熱鬧、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商業化味道濃,但總算百花齊放。但我們不能把對798的期望放到廣州的紅磚廠藝術區身上,這不公平。每個地方,不能複製,但總有自己的風格與人文氣息。紅磚廠的建築分佈很整齊,就是四角見方的一個小區,少了隨意,但多了有趣的街道名字,炸魚街、冷庫街、解凍街、製凍街,你就知道紅磚廠的前世今生。

坐506號巴士,在員村四橫路下了車,轉右直走一,經過大大小小相當地道有趣的平民小店食店,偶爾見到可愛的混種狗在滾地沙。倘若到盡頭看到一條橫躺的紅臂牆,兩扇厚重的墨綠色鐵門,就知道紅磚廠的北門在此。

初時朋友看見那道還不知的北門,只道是人家的工廠車場,還未到還未到。於是拉著我在外面繞了半個大圈,竟走到了南門,始覺不妙,我們笨了。


南門


南門進去


北門


離開的時候我們就從北小門走到北門

那天是星期一,回來後細看網站,好些區號的店子都沒開,只看得見外牆。當然我們也知道來得並不合時,車間街的寥寥幾檔手作,倒也閒適自在,這裡看看,那裡摸摸。我買了女孩親手縫製的匙扣,計設體貼,麻繩繫著鎖匙,一拉就收進胖公仔的肚子裡,大小眼的模樣趣致,無無謂謂,但手工很精細,不能想像一個只賣18元,兩個才35塊,我當然傾囊支持。還有兩個女孩邊賣邊製小飾物,用心配襯,細細用鉗子扭好,隨心的創作,我也買了兩條手鏈,共31元,女孩竟自動減價只收我$30。別忘了一個男孩從國外淘回來的古董,式樣精細,特別是那些雕花匙子,可惜百多元我就捨不得了。

拐過手作小攤,豁然看見E區「中國原創瀏覽設計十年」展暨「中國原創瀏覽設計的未來」,在盜版充斥的年代,喜見還有眾同胞孜孜不倦堅持創作,把椅子用不同材質、色彩、形像重新展現,像中間無端扭反了的木板櫈、棉絮結實地捲成的粉紅色中式扶手椅子,還是有驚喜有新衝擊。

在F區的Design 360°流連最久,喜歡那用木搭建的天花漏出陽光,用木台擺賣,小木架上有些木製小物,在書牆上淘到妹尾河童的插畫本《窺視歐洲》,七十年代手繪二十二個歐洲國家的窗戶、酒店平面圖、車長衣飾,翻翻看內心就滿滿的。難怪Design 360°的感覺如此熟悉,原來在北京798陶瓷三街就有分店,還有一家同在廣州的海珠區江南大道中255號17號。Design 360°也出版受國人歡迎的設計品味雜誌,在香港也有分部。(http://www.design360.cn/


表叔茶餐廳


車子早已沒了

精緻的咖啡店幾乎都在F區,所以剛在F7小店逛完,便看到女店長關了自家的門,走到前面去喝喝咖啡行行坐坐,煞是有趣。

那裡還有提供自行車自助遊的標語,總覺得只是幌子,單車早已沒了啦。後來竟真讓我看到伶仃一輛,馬上高高興興騎上去,騎不動,有鎖的,才發現那根本是人家的「私家車」!

只看紅磚廠的建築也是好的,初時以為叫紅磚廠,那必定是製造紅磚的吧,但見四圍是紅牆片瓦,就是得此名的原因。紅磚廠其實也不大,我們來回走了兩遍,嘗盡午後的色彩與光影,鮮艷的黃藍配,樹影斑駁。忽爾覺得連舊日的資本家在骨子裡也藏有美學因子,懂得鳥語花香,那不是富士康式的單調重複與致命,把人與建築當作死物,現代化是如此可悲。

由工廠變成藝術區並進駐其中,根本就是藝術家的夢,那些奇怪的空間讓人躍躍欲試要如何善加利用,這種互動性與獨特性,不是一塊一塊的死實切割。羨慕人家開闊的天空,偶爾看到夕陽落在低矮的屋頂,那顯得我們的火炭、石峽尾,甚至舊警察宿舍都是如此侷促,還有政府的協調不善,讓我們的藝術空間有着先天的局限。

紅磚廠藝術區平面圖

紅磚廠藝術區網址:
http://www.redtory.com.cn

(旅遊.廣州.一)

二吃「東北人」

在廣州這一晚,九時多從方所出來,在天河南路徘徊尋吃。一路上食肆很多,看到燈火通明的「東北人」,這時間算很晚了,果然,服務員說他們今天要大清潔,十時要埋單,十時半要關門,我餓着管不了那麼多,照吃也可。

大紅花布的裝飾很醒神熱鬧,也看得出是經營有道的大店。翻開餐牌,滿目熟悉的東北菜,看得興高采烈。可惜好些菜都已賣完了,兩個人點了四道,友人還怕不夠飽的說要去買泡麵。

可能因為趕著打烊,菜上得很快,這也是個好處。

土豆紅燒肉

每次都是餓著拍照,所以拍得急,始終醫肚最重要,哈哈。這個土豆紅燒肉最受我倆歡迎,土豆煮得軟腍,吸滿了肥肉醬汁,連平日不大吃肥肉的我也一整塊肉連皮放進嘴裡,真的好滋味!

紅燒茄子

我偏愛茄子,這紅燒的雖然油膩,但鑊氣十足,茄子豐腴香口,香港餐廳始終煮不出這風味,連青椒也這般甜脆。

木須肉

這個用了很簡單食材的木須肉也不能小覷,雞蛋和木耳吸了肉汁,而且火喉足,很惹味的。「木須」就是指雞蛋,因為炒好的雞蛋顏色金黃,貌似桂花(木樨),後來便直接叫作木須。

我們還點了羊肉餃子(內配白蘿蔔),也是東北菜必吃的,肉汁豐富,羊肉鮮味,其實已經飽撐了,還是忍不了口多吃一個。可能真有點農村血統,這一頓下來,我最喜歡的,竟然是根莖蔬菜類。後來嘛,那麼多菜當然得打包,當作第二天早餐依然受歡迎。

打烊的「東北人」

可以說因為懶,也可以說「東北人」魅力沒法擋,第二天晚上臨行前,我又去了。才知道,原來這還是間有派頭的店子,撐傘的待應站在馬路邊接待坐轎車的貴賓,好幾個女侍應在門外轉布子,雖然轉得一點不認真,像沒事隨便玩玩,但也難得一見。

昨晚就瞥見這誇張的名稱:新概念招牌共產主義土豆燒牛肉,土豆圓滾滾的很可愛,一嚐,很有驚喜,原來是把土豆泥搓成小圓球再炸香,紅蘿蔔很甜,厚切的牛肉也燉得很香嫩。

新概念招牌共產主義土豆燒牛肉

尖椒炒土豆絲

喜歡土豆絲炒得爽脆爽脆,不過這個尖椒炒的,沒什麼鑊氣,有點失色,應該點醋溜的會較吸引。

醬骨架

這個男的會吃得很開心,因為大啖肉拿著咬,不過上菜時已涼了,雖然挺入味,但肉已煮得有點老,沒有想像中的好。

草帽餅

其實是想叫葱油餅,卻點錯了草帽餅,可能已經很飽了,所以味道一般,太濃的麵粉味。

我去的是廣州天河南二路的分店,上網一查,店子有自己專屬的網站,93年在海南開業,至今已發展成連鎖店,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海南、澳門都有。二人兩次都吃了百多元,以人民幣來說價格偏貴,但份量很足,一大夥人去的話,還是不錯的。我還沒吃到拌涼皮、炸醬麵和拔絲地瓜,而且對他們煮的所有土豆菜式念念不忘,下次要再去的!

東北人網址:
http://www.dongbeiren.com.cn

(旅遊.廣州.二)

方所朝聖

也許潛意識有意無意引導,3月25日,我逃離了香港。朝思暮想,來到「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在廣州天河區的地鐵石牌橋站,直達「太古匯」,太古地產的一級項目,與香港的金鐘太古廣場同宗,LV、Coach的大本營。我一步一驚心,要在這裡找「文化體驗空間」,是否緣木求魚?

方所,不知何故,給我的感覺酷似挪亞方舟,我內心祈求的文化救贖與重生。在對新政權的未知的恐懼湧襲而來之前,我登上了這座方舟。

書脊似的屋脊延展開去,實木大書架,足有二人之高,這樣厚重的設計暗示店子的重心,也好讓人專心一意。書本排列錯落有致,藏書豐富,我享受在文字間搜索的遊戲。抬頭看見頂架上的黑牌子書目分類,可惜,逃不過內地的通病,竟讓我看到黏貼上去的文字開始脫落。

我是閱讀偏吃的人,只看小說、飲食、旅遊文化和攝影類的書,遇上《後廚機密:從雜誌編輯到廚室學徒》愛不擇手,也順道拈了兩本鐵凝的小說《玫瑰門》和《大浴女》。幸好,書本不是「金鐘價」,當然,價錢也不是衡量書本價值的唯一標準。

店內的閱書氣氛還是沉雅的。屋脊之下排幾張黑椅,背對正襟而坐,有點拘緊。我選坐店內唯一的厚木長椅,設在近似親子區一角,小孩席地而坐,設置不算體貼,期待更舒適更別緻的安排。

難忘店子門前中央的展覽台,願意開僻最價值連城的一段來作展覽,「三位藝體-亞洲青年創作展」的鋪排亦算有心思。咖啡店設在方所圓心之內,我六時至九時整整三句鐘在各個角落駐足,未有空進去坐坐。

留意到除了店內播放的爵士輕音樂,怎麼就沒有音樂碟子的影子,難道因為國情關係,大家都習慣不用買的?

也許出於對閱讀的渴求,我的確對方所醞釀了過大期望,也對自己的荷包,有過份奢望。特別是面對那些負擔不起的生活精品,筆記小本講究精巧,動輒三位數字;簡潔風格衣飾盤子餐具植物更要以四位數計算。生活品味從來也需要資本經營。

直至見到一套扁平木製刀叉匙,曾在我喜愛的Helene Dujardin美食攝影師作品裡見過,意外驚喜,30元的意大利品牌Seletti設計,我呼了一口氣,終於能為朝聖之旅劃上完美句號。

方所,客觀一句,不必像我特意訪尋,但順道到廣州時,不妨一登這座盛載文藝的方舟。

頭頂上的「書脊」


咖啡區


意大利品牌Seletti 木製刀叉匙

(旅遊.廣州.-)

相關文章:

手作文字:不如上廣州?
鄧小樺:方所
文匯報:在方所,找回閱讀的慾望(廖美立在方所)

編輯專欄的事實

看到《成報》篡改劉銳紹先生的專欄文章,把〈唐梁都不值得幫〉一文改成〈兩人中揀,寧揀梁振英〉,作為一個專欄編輯,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些事實。

面試之初,上司已表明專欄編輯的兩個重要職責:一、文字正確,二、資料準確。文章提及的資料遠至某個年代的某件事,某一年的某一份文件當中的某個條目,某個場合某人說過的某句話,都必須準確無誤。先查找相關資料,查找不果或與事實不符,就要另行詢問。

手稿要特別小心核對,逐字對照打字稿。假若作者臨時修改文稿,除非指明段落句子,不論是第幾個新版本,都要重新審稿。

發現錯漏之時,除錯別字或手民之誤,幾乎每一處改動,都要詢問作者,假若作者堅持用字,亦會遵從作者意願。若改動一字,可能就影響了文氣,可能那一句就是全文的重點。

甚至,我們要多疑,只要腦裡閃過問號,就必須求證。如字數比平常少,這是否定稿?題目與內容有出入,是否誤植?句與句之間有空格,是否想開新段?

要熟悉各作者的性情習慣,甲可以電郵回覆,乙必須在五時前用電話追稿,丙忘記回覆時應用盡方法直至聯絡上,每天十五個專欄作者,十五種應對方式,且每天欄目不盡相同。同時,應盡量避免太打擾作者,畢竟我們知道作者也有心理壓力。

假若因時間緊迫要作極小量修改,亦會在見報前知會作者,解釋原由。

每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倘若有讀者指正資料有誤或錯字,除了馬上跟進,還是會感到有負所託,會想盡辦法避免再犯。

現值敏感的選舉時節,更要留神,如文章立場過於偏頗某候選人,那是否有宣傳之嫌?是否需要退稿或請作者修改?

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這樣的堅持,不僅是為編輯自主,更是對每一位作者的尊重。

劉銳紹先生的專欄文章被竄改得面目全非,由「兩不支持」至「挺梁」,作者的言論自由被粗暴剝奪,亦暴露了報章立場。「為配合當日報章的報道,而將文章修改」總編輯的說法完全不合理。報導與專欄,前者是事實呈現,後者是意見表達,兩者應該獨立而處。即使將原文再刊一次,已然徒勞,遑論持平公正,實已出賣報紙公信力。

不為邀功,編輯專欄的工作,單調重複而微小,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極其重要,我們同是新聞的把關人,新聞自由的捍衛者。為著這樣的信念,為著我們的香港,一起持撐下去。

找不到飯腳

那時初到報館,沒有特定晚飯時間,覺得挺好的,挺自由。在飯堂叫幾個熱辣辣小菜大家分,像極一家人,輕鬆舒服,已離職的同事還懷念說在公司晚飯是一天裡最期待的事。

那些年的小菜號碼牌

後來,幾個新同事來了,嫌飯堂的菜鹹,自備愛心飯盒,也許有時要做教育版或假A,初上手工作忙,就索性不去飯堂了。不說有些同事早已不大到飯堂去吃,都叫外賣的,實在忙得不可開交。

有些調到了國際組,也就不能時常理會港聞組吃飯的死活,我也不好意思常做個組外來客。

另有些很合得來的同事,由港聞轉到了副刊,返早放早可以回家吃飯。所謂放早,有時見她們執拾行裝已是八九點的事了,住得遠的,回家也怕是時候吃宵夜了吧?可憐餓肚子。

剩下我,深感愧疚,冗員似的,晚晚只懂擔憂找不到飯腳。

還有一些得趕完手頭工作的同事,試過等他們,但餓得肚子實在扁了精神散渙不能做事,終忍不住先行一步。

最近試過自己一個吃,還好可以看電視,前後左右也有些形單隻影的不知名同事。其實也不是怕孤獨,只是怕自己本來就孤僻的性格更顯孤僻。

也有向住在附近的朋友求救,但他們也不是天天能救你於水深火熱之中。

見過有些同事到飯堂戴著耳筒對著自己的平板電腦吃,那跟在樓上對著電腦吃有什麼分別?分別就在於難得看的不是公事吧?

曾幾何時,美術部的同事也過著吃電腦輻射配公仔麵的日子,不知哪時開始,美術型男們兩兩相對排坐一行,鬧哄哄,羡慕極了,也為他們的腸胃放了心,吊頸也得抖抖氣啊。

我是個被寵壞了的人,以前大多是同事先起動下樓,我才施施然隨後。「你還不去吃飯?」現在,要靠坐在旁邊的同事好心提點,我才赫然從白日夢中驚醒,啊,是啊,又沒人要下去吃飯了。原來固定吃飯時間也好,最少大家能放下手頭上的工作,為健康著想,專心用餐。那是我們報館吃飯的光景。真懷念那些年十二三人圍坐吃飯的熱鬧。

同學被抓進監牢了

這個同學,我見過幾次。

2010年1月16日,反高鐵那夜,禮賓府外人頭湧動,他暴烈叫喊,青筋暴現:「曾蔭權出來對話!」我有點憾動,才深深感到這事如何重要,或這事在他心目中如此重要。

有次翻開謝至德的攝影集《皇天后土》,赫然看見他的照片,一臉清癯稚氣,07年,那時他不過17歲,自覺留守在皇后碼頭。

偶爾在大學內碰見他,那時,有個讀文化研究的朋友告訴我:「我不喜歡他,我覺得他做事和想法過於激動扭曲。」

這次在報章內,才終於知道他的名字--鄧建華,「昨日被裁定1項公眾地方擾亂秩序罪成」。怒闖遞補機制論壇,毁壞門欄,有些人一定會發可憐語:「 終闖出禍來了,早叫你不要那麼激進。」長毛等人鋃鐺入獄,我們會覺得等閒,是他自找的活該。但我奇怪,為什麼只是闖一下論壇就要坐牢了?有那麼嚴重嗎?示威者硬闖是行為暴力,政府強硬立法卻是政治暴力,誰來為人民治他們的罪?

如果沒有這幾個示威的人闖一闖,我們是否就讓荒謬的政策順利推行了,或者讓惡政輕易得逞了?不讓我們普選,連我們自製的普選「五區公投」要杜絕。贏了的人辭職就可以由輸了的人補上議席,那就是叫可笑的「雙贏」嗎?

並非完全同意他們的行為,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文化研究系選修科裡所教的--本土運動的開端,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顯現。

如問我,我沒有這樣大的勇氣。但確是有這麼一些人以身犯險了。他們不卑不怯地踏上了激烈抗爭的路。有時,荊棘雜叢之道,是否要有先行者,突兀地挺身而出?那個我們出生後的春天,不也有人在廣場內給坦克輾出一條血路來?怎麼我們現在就不走下去了?

好歹,也做些事來回應,來鼓勵,或例如發一點牢騷。

倒霉墨汁意粉

在周末如此陽光明媚天朗氣清下,是日倒霉。

我貪圖逸樂,中午沉淫在面書裡。朋友勸言:「你該爭取時間買餸……」可我還是一臉迷醉於午後閒暇。

那天經過灣仔的「生活素質」(Goodwell Gourmet Shop)買了一包墨汁意粉,就興起自製墨魚汁的念頭。 終於半推半就到街市,買了$20一盤墨魚仔,歎了一杯貢茶,內心美美的,嗯,時間很充裕。回到朋友家,把滑潺東西丟在廚房又溜開了。

到醒覺之時,廚房已起爐灶,忘了朋友家習慣早吃晚飯,只好延遲墨汁計劃。看著朋友爸爸由廚房細心端出餸菜,豬頸肉炒菜、白焯墨魚仔……且慢!白焯墨魚仔?我呆掉了,朋友爸爸一臉無辜:「不是我買餸,我以為……」全屋哄動,朋友媽媽笑了好一句鐘頭:「白焯的墨魚仔好好味,哈哈……」其實也怪我沒有告訴人家。

垂頭喪氣再接再厲,賣魚的阿姐認得我了,硬塞給我$30兩盤墨魚仔,心想,今天總共買了50蚊……

整個晚上,扯開墨魚頭,切圈,挑出那細得像米的銀色墨囊,滿手墨腥,才留了那麼一點點玻璃小碗不到的墨汁。看著那幾廿萬對墨魚眼,有點噁心,我想我會好一陣子不再掂墨魚。

一邊做醬汁,一邊烚意粉,想做到al dente(嚼勁),當汁煮成麵也好了,就可以盡吸醬汁精華。可是,煮出來的墨汁淡灰,遠遠未如埋想,我不甘心地用鑊鏟截著。不想買來現成墨魚汁加上現成墨汁意粉就叫自家手作,朋友在旁埋怨:「怎麼你每次都弄些這麼費勁的?」我以為還算容易的……

再加點水,醬汁漸漸似模似樣,洋溢海鮮的香味。我沒用淡忌廉,不想煮成灰白膠漿,參考了另一做法,倒進半杯白酒。煮滾,一嚐,嘩嘩不得了,難吃得要命。入口味道還鮮,後來竟冒出了一陣酸味--像極嘔吐物的味道。我猜想因為調味未完成,便繼續加檸檬汁,再使勁加糖。最後,還是「酸宿」的,不能吃。

39蚊平價白酒,難不成是它毁了我的墨魚汁?但我嚐過白酒,味道正常,可是一煮開,就是強烈的酸味。難道白酒是不能煮滾的?

忍痛倒掉鍋中物,手上沒其他材料了,涼了的墨汁意粉孤伶伶躺在那裡。乾脆用橄欖油加蒜粒洋葱粒蒜鹽炒了,連飯後果車厘茄也得獻身,我內心淌著淚,本來好端端的漂亮墨魚麵啊。

唯一得益,且說是不得不用人工光源,讓好久沒用的閃光燈重見天日。這裡架好反光布幕,那裡放置珍珠版,佈好陣,反覆試了好幾次已是午夜,苦了友人,也算是難得的練習吧。

唉,人生是該要有些挫折,人才能反省。以後不怠慢就是了。來日定得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