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最好的禮物

又來到年底,節日氣氛又襲來。在大學時代買的小聖誕樹和裝飾,保留了下來,隔一兩年聖誕,便又從牀下底拉出來。其實還是一式一樣的裝飾,不過變換一下佈置方式,又可以是新的一年。

愈來愈覺得,很多事情,倒不如反璞歸真。一直也不會去吃節日抬高價的聖誕大餐,而今年,連什麼交換禮物也沒有。但節日裏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陪伴。

平安夜,煮一頓複雜的法國菜和家人一起過節,一小個鵝肝淺嘗即止,十六支骨的烤脆皮羊架,輕輕軟軟的伯爵茶梳乎厘。然後看見,每年家人幫忙預備這頓大餐的默契,自己廚藝的進步。還有,價錢實在實惠太多了。

又或是,和某個好友,吃一頓飽飽的意大利薄餅,逛逛書店。和數個大學同學女子組,窩在房間的大牀上放肆吃喝一頓,聊着風馬牛不相及的生活瑣事,加一點感情私密分享,放聲大笑一整晚。我們每年都相聚,數算一下,原來已過了很多個聖誕。開始發現,能夠維持一大班朋友的關係,實在很難得,希望往後的每一年,都有這個相聚的時刻。也可以是和舊同事,辦一場很豪氣的燒烤,燒烏頭魚、鮮蝦、蜆,燒比手掌還要大的扇貝。

然而,聚散有時,或許有一天,有些人會突然不再在節日裏出現,不再在你的生命裏出現。有時不知道為何,有時是原因太多。那可惜當然可惜,但人生沒有走回頭路的可能,太追悔過去,會連現在擁有的也丟失。

節日之下,偶然看見一些與過去有關的地方,或小事小物,難免會有點觸動。不過安慰的是,都已無關痛癢了。而節日最好的禮物,是身邊所有人的陪伴,也是你願意給予他們陪伴。

20151230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2/30

餐具的身世

現在在面書,有時會發現一些朋友街坊間的新奇事物。最近一個家住上環的朋友,post了一張照片,照片裏有數個舊式紅酒瓶、透亮玻璃碗、花紋餐碟等。現在的我,對煮食餐具等事物變得很敏感,馬上神經跳動。

細問之下,原來是個pop up event,朋友又傳來了一張照片,其中有一個象牙白荷葉邊的有蓋西式焗盅,二手價錢不用一百元。馬上心動了。聽她說還有很多別的餐具,於是這個周末,就去了一趟上環普慶坊。

上環在這幾年間,變得很快。我從前幼稚園至小學時期,都在這裏渾沌長大,如今每次踏足,都是感慨。小時候總是以為世界就維持着這個樣子,每天重複運轉。後來發現,以前要背着書包閉氣跑過的臭氣熏天的垃圾站,現在閘門緊閉,對面冒出了一家很精緻很有情調的西餐廳。中西區本來就有英殖民的淵源,如今士紳化後,那種血緣彷彿顯得更直白浮面。

這批二手餐具,就放在一家隱蔽的陶瓷工作室裏。昏黃燈光下,一大列玻璃杯、餐碟、茶具都在閃閃發亮,稍一失神,還以為回到了英國或法國的二手古董市集。賣物的嬸嬸很溫文,在細細用泡泡紙替客人包好餐具。好奇之下查問了這些精緻餐具的來歷,原來餐具主人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伯伯,來自大戶人家,可是他要進老人院了,只好把這些身外物託人賣掉。有些餐碟的背面還有ENGLAND字樣,彷彿是殖民的古老遺物,拿起來觸感冰凉,如今應該不容易買得到了。時常覺得中西區有着充滿魅力的歷史,想不到手上還能握着一些。伯伯應該是個很注重生活質感的人,看着他的收藏被人逐一買去,不由得有點心酸,彷彿珍藏的歲月被分割成碎片。那就當作託孤,至少它們都找到了新的歸宿。

20151226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2/23

感受韓流

韓流早「肆虐」了一段時間,最近終於去了一家樓上韓式餐廳,第一次吃韓式炸雞配啤酒。

一盤熱騰騰的炸雞端上來,有原味和辣味,急不及待咬開香脆的外皮,雞肉仍然軟嫩多汁,再呷一大口冰涼的蘋果啤酒,暢快無比。另一種裹上甜甜辣辣醬汁的炸雞,外皮仍然香脆,吃起來特別惹味。再追加一道芝士豬肋骨,豬肋骨在鐵板裏發出吱吱聲,芝士還能拉出絲來,韓國人真懂得把最美味邪惡的東西組合起來。韓食這麼流行,自有它的道理。

其實真正讓我動身去吃炸雞啤酒,還是因為看了一個韓國美食節目《滋味行》(Tasty Road)。兩個年輕漂亮的女主持,在韓國到處尋找受歡迎的餐廳,親身品嘗美食,再評分。這類美食節目本來也無甚特別,但分別是,港式飲食節目,主持人很多時會努力地形容食物的味道口感,有點嘮叨而且千篇一律。但這個韓國美食節目,卻很聰明地,每次只要主持人將美食放進嘴裏,都會來個大特寫,還馬上拍下她們的滿足表情。這樣的鏡頭,不用言語,也讓觀眾像親口吃到一樣,直接挑起人的食慾。

除了美食節目,不得不承認,韓劇也很有吸引力。因為有帥氣廚師和鬼怪題材,於是追看了《Oh我的鬼神君》,想不到劇情起伏,除了愛情,還有親情、人情等元素。相比已變得公式化的港劇,韓劇顯得跳脫清新。韓國流行文化的實力,的確毋庸置疑。

上月美國彭博新聞社公布調查結果,韓國已經連續第三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國家。韓國在研究開發、製造生產、高中教育等發展不遺餘力,成績有目共睹。回看我城,一座座超支大白象、削減醫療開支、不重視本土文化教育等等,想不到連吃一串街邊魚蛋,也變得這樣艱難。

20160217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6/2/17

十月初五月未圓

那年看《十月初五的月光》長大的少女們,都長大了,有些更像君好那樣成了家,生了兒女。電視劇在2000年暑假開始播放,當年我們這一代的女孩子,必定圍坐電視機前聚精會神,連重播也不放過。原來距今快16年了,對於二千後出生的孩子來說,大概覺得這是老劇了。

其實在我兩歲以前,也跟媽住在澳門的十月初五街。關於這條街的種種,我至今當然毫無印象,但也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只記得媽有一句沒一句地憶述,說我每天總要央她帶我下樓去踏三輪車,年紀小小就怕寂寞。後來看到電視裏的街道景象,便可想像一段溫柔的母女時光。

15年後,這套電影明顯就是拍給我們這一代懷念的。不談電影劇情,進戲院,大家都想尋回回憶中的畫面和感覺,還有圍坐電視機前的稚嫩。重新在大熒幕裏看到彷彿永遠不會老去的初哥哥、減了刁蠻任性的君好、依舊親切的Q姨、澳門搞笑抵死的街坊,就已經心滿意足。

電視劇的情節早已經年月洗禮,忘得七七八八。但現在回想,這劇的吸引力,還是在於張智霖扮演的初哥哥。一個時常不哼一聲,卻又總是永遠守候在你身旁,在你遭遇困難的時候,總是挺身而出的大哥哥。大概當年的少女,都把自己想像成祝君好。何况愛情總是在曖昧的階段最引人入勝,那種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情感,最惹人遐想。但可惜,始終覺得電視版的感情鋪排更細緻纏綿。或許真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所說:「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

幸好,電影結局是open ending,沒有把文初君好的故事寫死。倒是忠於原著那樣告訴你,有些事情,始終是難以圓滿的。有情人,不一定要摟抱親密,也不一定要長相廝守。有些感情,適合珍藏於內心深處,哪管經歷了多少年。

20151125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1/25

拖延症

暫時重回自由工作的懷抱,但原來也有不適應的時候。工作項目不多,但每項要花的時間都頗長,特別是煮食、拍攝,買材料和備料就要花上半天,還有照片整理和後製,瑣瑣碎碎一大堆。

一天廿四小時,全掌握在自己手裏,其實有很大的風險。因為時間變得太自由,不再有人督促,也沒了工作環境的壓力,整個人鬆懈了,變得整天渾渾噩噩,一發不可收拾。我本來就是個手腳緩慢的人,很有拖拖拉拉的本領,在最初兩星期,散漫到一天只完成一件小事。到夜裏便自責內疚焦慮,心裏想着:明天要更努力,怎料仍是日復一日地拖延,惡性循環。又或是前期悠閒,拖至逼近死線,才廿四小時拚命趕工。

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人的惰性。如今不在學校,也不在公司,所以更需自律,更需學習如何組織生活。因為你的老師就是你,你的主管就是你,你的管家也是你自己。

於是上網試着找辦法,才發現這種「拖延症」其實很常見,以procrastination命名的Apps更包羅萬有,甚至有一起「打卡」互相督促對抗拖延症的社交網絡。看到有種方法叫「番茄時間」(Pomodoro Technique),由意大利人Francesco Cirillo在八十年代發明。Pomodoro是意大利文的番茄,據說是因為他用一個番茄形的廚房計時器,以25分鐘為一個時段,在這時段裏隔絕干擾,專心做一件事。25分鐘後休息約5分鐘,再重新開始番茄時間,堅持每天儲好幾個番茄,這樣可以提升專注力和工作效能。

嘗試用番茄來鞭策自己,重拾規律生活。要記着,別太相信你自己,也別太縱容你自己。

20151216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2/16

窗台種香草

香港的超市一般都有賣乾香草,但要找新鮮香草,便需到大型超市,而且小小一棵,價錢還不便宜,只能用上一兩次。於是,我這個植物殺手,在這個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和暖冬天,終於萌生自己種香草的念頭。

前陣子逛花墟,發現原來有很多香草盆栽,像百里香、羅勒等,才不過十多二十元。於是挑了盆很茂盛的番荽(parsley),試着帶回家養。又翻出之前種失敗過剩下來的百里香種子,試着重新培育。想起朋友家天台種滿了迷迭香,聽說可以插枝繁殖,於是也向人家借種。

就這樣,狹小的家裏一下子多了五個小盆栽。然後,老爸還替我在窗台裝了個小膠箱,一個私人小小小花圃便誕生了。

種植,真是大學問。打理了三個星期的香草,發現這些小生命,也像人一樣各有性情,既堅強也脆弱。百里香種子,等了一星期,泥土裏終於冒出了四五丁點綠色的小苗,這次不敢淋太多水,也不敢隨便動它們,數根小苗好不容易長成一厘米高,還長出四瓣小葉。至於直接截枝埋進土裏的迷迭香,四棵剩下一棵仍然青綠,其餘都垂頭喪氣。另外選了兩棵較短小嫩綠的,放進水裏養,約十天後就長出小根,還頑強地生長到現在的四五根。至於番荽,新長的枝葉比較瘦弱,還需觀察。看着它們一天天長大,每天都有小驚喜。

上周下了一整天雨,害怕雨水把小苗淋壞,趕緊將盆栽搬進屋裏。翌日醒來一看,不得了!百里香小苗直挺挺的,泥土還多冒出數點小芽,原來雨水將泥土淋透,讓小苗生長得更好。這種欣喜,還是第一次感覺到。

照料香草,變成每天起床後的一點小滿足。生命,有時還是需要細細經營的。

20151209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