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香港女子聚首,自然而然想到打邊爐。想吃什麼湯底?友人提議,家裏有大量牛番茄,來一鍋番茄沙茶湯。碩大法國有機牛番茄五個,切一兩片薑,熬成血紅色一鍋,加進麻辣沙茶醬,在碗裏倒點豉油,原來很滋味。
在主人家附近的華人超市,冰鮮肥牛遍尋不獲,店員還笑我們大熱天打邊爐,友人一臉理所當然的說「香港人嘛」。於是這鍋邊爐無肉,只有牛丸和魚蛋,也找不到魚皮餃。難得有還算嫩的芥蘭、黃牙白、小白菜,可是白蘿蔔太老了,咬起來有渣。買了一束芫荽,事實上是洋芫荽persil,香味偏清淡,也如法國細葱ciboulette,友人譏笑說相比起香港的,這些太「弱雞」了。
只是一席打邊爐,已見法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態度,簡單而言有兩種。對中國文化不屑一顧的,也對打邊爐無甚好感,要不嫌食物無味,要不覺得所有材料混在一起,成濁湯一鍋,吃相也沒儀態。
另一種是全盤接收,所以港式打邊爐,好歹也有歷史淵源。熱愛中國文化的法國一家人,小孩對於打在碗裏的生雞蛋一點不抗拒,吃得用筷子敲着碗等水滾,吃飽了還跑回來兩次等待結尾的烏冬。也許就如巴黎之於香港人,只要在鐵塔下,即使聞到尿味,還是浪漫的。
我們這群似近還遠的香港人,就成了中間派,好的不好的,心裏有數。
聽說巴黎的夏天快尾聲了,我嚇了一跳,才熱過幾天,晚上都涼涼的要穿外套,似極香港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