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帖街重建 有橋無光

2_IMG_0325

樓與樓之間的拱橋,原以為尚算多了一點公共空間,但原來建築大佬話,只供住客使用。

聽說囍帖街重建項目快在年中揭曉,在未揭盅之前已經有人發現,樓與樓之間無厘頭多了一條橋,第一時間猜想,發展商不是老套到想說那條是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囍帖街相遇吧?落到場,圍着整條利東街走一圈,原來橋是西式拱橋,後面樓房五顏六色仿歐洲建築,當然不乏豪宅數幢,唯獨缺了點什麼。是了,時值正午,利東街兩旁街道,竟然有點陰暗,陽光去哪裏了?

得返條罅 天空不見了
走進熱鬧的太原街街市,依然人潮如鯽,但空氣侷促,抬頭一望,原來一幢豪宅遮擋了整條街的唯一天空。問街頭的水果檔阿姐,她開口便說:「影響好大啊,利東街啲舊街坊都走晒喇,生意咪少囉。」「以前要開幾把太陽傘,𠵱家無陽光曬到落嚟咁滯,得返條罅,起到咁高,空氣唔流通。我住附近,另一幢新樓起咗之後,太陽曬唔到,都無得曬衫啦,塵啊細菌啊又吹唔走。」另一邊街的花店小姐也說﹕「放一個高尚住宅喺度,好唔match,又令生存空間減少。」「之前這些樓最多八層高,另一幢豪宅起了之後,玻璃外牆反光,某條街會突然間有很強烈的反射光。」她這個舖位連街舖,在高樓大廈之間,由這邊街到另一邊,陽光每處噴照15分鐘,最多只有一小時,但起樓前可不是這樣,原來不止是人,連花的生存空間也愈益狹少。

1_IMG_0322

利東街東面的太原街街市,在大廈狹縫中賣花,陽光愈見愈少。

「你起到咁,我哋又要交貴租」
利東街重建揭幕,我們像拆禮物一樣,一層一層撕開,裏面的事物讓人失笑。或者說住在對面的街坊,某天中午,會奇怪怎麼不見陽光進屋,打開窗簾一看,瞠目結舌,原來一個豪宅樓盤就擋在前方。現在利東街的地盤雖說有圍板圍住,但裏面的項目基本上一目了然,紅藍黄的偽歐洲式建築外牆,就是迪士尼、澳門威尼斯人或者漁人碼頭一類博君一笑的建設,一道拱橋,就只差在沒有在橋底多建一條人工河,做戲做全套。

拱橋對面的建築材料老舖,天天看着大貨車水泥車出入,此情此景,負責人說﹕「梗係唔好啦。你起到咁我哋又要交貴租,以前三幾萬租,𠵱家加到九萬蚊租,你叫我哋點做?現在變成高尚住宅,所有食肆都候住呢頭啲舖位。」她說樓宇以前沒那麼高,以前起樓有光學設計,現在豪宅遮擋,少了很多陽光曬入舖。

起道橋做乜?「咪就係特色囉」
於是筆者又走過對面請教建築地盤大佬,才知道,整個建築有三座住宅、四座商場。筆者問他﹕「這道橋用來做什麼?」建築大佬巧妙回答:「我也不知道啊,咪就係特色囉。」他說這道拱橋在建築界來都知道很難做,跨度大,有成三十幾米,以香港苑屋來說都算第一橋。商場上的一二層是會所,橋在五樓,純粹供住客使用。哦,即是說,原來橋不是公共空間,還要露天。其實橋不止一道,而是三道連接三幢豪宅,難道發展商以為,豪宅與豪宅間的住戶,會靠這道橋來發展鄰里關係?或者想方便他們到樓下「姻園」瘋狂購物吧。

但在2007年,h15關注組曾提出過民間方案,「啞鈴方案」將街頭街尾建築拆去興建住宅,然後保留並修復中段五十年代的建築群,但市建局卻一意孤行,除了街尾一幢戰前舊樓,其餘悉數剷起,再建如今的一排四層威尼斯式新樓,街頭街尾再建商場豪宅,結構雖仍似啞鈴,但唐樓格局已面目全非。在四層高新樓後巷工作的食肆員工說,這幾排新樓,冷氣槽對正他們,廢氣噴出來,他們這些在後巷工作的人,無不大呻熱死人。

3_IMG_0335

站在皇后大道東看利東街,樓與樓密不透風,遠處又有一道橋。

陽光通風的權利,我們曾經有
但真的會死人,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一次便奪去十萬條人命,於是港英政府聘請健康專家Chadwick來港,研究出建築物高度與街道闊度比例,應該為1:1。而且建築物前方要有不少於4.5米的前街,再留有三分之一面積做「後空地」等,以便有足夠陽光照射,空氣流通,減少細菌滋生。1903年,再有《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新唐樓要有天井,房間必須有窗,每人有1.65米空間。至1955年,建築物高度放寬為不超過街道闊度的1.41倍,當時仍能保障居民和行人的日照權。但去年《施政報告》公布,某些市區的地積比可再加20%,催谷發展密度,再這樣下去,沒有最迫,只有更迫。

而發展商早前說會保留的三幢戰前舊樓,就在街角,面向皇后大道東的186-190號。所謂三幢,其實是一幢三列四層高唐樓,有陽台長廊和法式大窗,四百至七百平方呎,樓底高,還有採光井,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唐樓在1887前填海之後便立於此地,應該也依照當時的健康條例而建。如今舊樓被翻新,聞說會設立「中西婚嫁傳統文物館」,但舊樓對面有囍匯,貴氣連成一線,任誰都猜到,最後就會像和昌大押一樣的下場。囍帖街,一百年來由該區市民聚沙成塔,二十多家囍帖商舖林立,眨眼間,就變成威尼斯式橋城,庶民生活完全被摧毁。沒有經過民主商議的市區重建,就是這樣,最後生出不倫不類的,既沒有怎麼改善區內市民生活,又把歷史文化連根拔起的所謂市區新地標。
2015.01.25@wan chai
文、照片__李寶瑜;編輯_蔡曉彤
(2015年1月18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給 手作文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