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戒口

有一回說到,因為飲食問題,皮膚敏感一發不可收拾,腰背痕癢難耐。才發現,原來身邊的朋友,受濕疹或皮膚敏感這類問題困擾的還不少,聽說很多人二十多歲便開始發病。「好唔抵啊,生一粒濕疹,然後那個印卻至少留三個月。」慘得有共鳴,於是有人求診中醫,有人試食療,我則情急去看了皮膚科醫生。

看西醫很少聽說要戒口,唯獨這次要跟着清單戒清三十多項食物,短則三個月,長至一年半載。蛋與牛奶最為邪惡,還有牛肉、蝦蟹,總之就是深愛的都暫時要一刀兩斷。療程之後已停藥,醫生吩咐要治本只能靠戒口,最好不必再見。至今三星期,勤懇戒口,燒賣上的蝦挑走,謝絕意粉、risotto、pizza等,停止零食,只吃豬和雞,白飯、河粉、米粉、米線、烏冬、餃子,其實即食麵不加味粉也可以,原來食物選擇又不算很少,還可避免選擇困難症,也開始留意食物標籤。

最近飲宴多,每逢炸蟹鉗,必定送贈旁邊親友,後來發現,戒口也不怕吃飯無朋友,因為別人一定高興接收你不能碰的美食。

更多意外收穫是,整個人感覺清爽許多,皆因牛奶牛油之類很肥膩,牛肉本來就難消化,以前覺得鋸扒、大吃大喝是慰勞自己,如今會想為何要這樣對自己的腸胃和身體?於是蔬菜也着意多吃點,對素食不再抗拒,從此天天暢順。垃圾食物不是完全不吃,或者每個月當自己小孩子獎勵一下才吃。出貓總會有,例如偷偷吃一口禁品後,自我安慰說,才一口,身體應該不會吸收得到什麼,但是一口之後還是得狠下心腸。

最安慰的莫過於,皮膚沒有再痕癢,印也褪得七七八八。其實就算皮膚沒有問題,偶爾戒口也可以清清腸胃。所謂戒口,其實只是聽聽自己身體說話,有時只滿足味蕾也實在太任性,我們本該善待自己。

20150122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22

你說他們廢青 我說他們萬能

NX1A9879

(受訪者Adon提供)(左上)鼓手卓文,(右上)結他手Milk,(左下起)小號手Thomas,鼓手Antonio,結他手Adon,和低音結他手阿鵬。

「返學好tf(頹廢),放學就好js(精神)」,八十後中學時代的潮語,並非人人睇得明。
然後由「頹廢」,慢慢衍生出「廢青」一詞,泛指無心向學,一事無成的年輕人。
雨傘運動發生之時,只要你在領佔區,就會被社會標上「廢青」之名,阻住地球轉,青年參與社會運動頓時變成嚴峻的社會問題。
到後雨傘運動時期,政府為了「整頓」青年問題,急急在上周三《施政報告》,推出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說要資助年輕人創業。
每遇社會問題,政府往往只掟嚿錢出來,以為錢就能解決一切,這種「金錢至上」的離地思維,一成不變。
誰不知,青年上流問題,偏偏不只是資金問題。
他們六個年輕人,樂隊自名為tfvsjs(頹廢:vs:精神),夾band從來就容易被有色眼鏡看待,還要面對社會現實的考驗,例如被迫遷。但他們打起精神,逐步實踐,甚至開設自己樂隊的餐廳「談風:vs:再說」。
夾band、餐廳風馬牛不相及,但樂隊主腦Adon卻覺得:「音樂是一種共同語言,食物更是普及的共同語言」,以回應及回饋社會。
記者造訪觀塘的「談風:vs:再說」,了解他們如何由「頹廢」抖擻「精神」,在音符與美食之間,靠着六雙手掌,摸索出自己的路向。

誰說他們頹廢?
自己志業自己創
十樓𨋢門打開,便見一道鐵門噴上「談風:vs:再說」,牛油意粉香氣和杯碟碰撞聲一併由旁邊的門傳出來,裏面就是樂隊tfvsjs的餐廳。進去先見舊沙發和舊理髮椅,枱上有書籍和唱片,似乎是供人hea的地方,然後經過開放式廚房,未吃先聞到食物香味。紮着馬尾、手上有紋身的阿鵬,正埋頭料理,誰知道他就是樂隊的低音結他手。旁邊幫手的同樣束馬尾,是鼓手兼這裏的賣鼓公司「Battle Stage」負責人卓文,公司另一拍檔Antonio也是樂隊鼓手。再朝一排窗走去,木製吧台有Thomas駐守,調配飲品之餘也負責餐廳帳目,原來他是小號手,也是電影製作人。另一位結他手Milk也常坐鎮水吧,兼拍video。至於結他手Adon,則負責餐廳的所有設計事項,另外擁有自己的設計公司「叁語」。這六個人,讓人嘖嘖稱奇,三十歲未到便身兼多職,三頭六臂,竟然應付得綽綽有餘。

tfvsjs 頹廢抖擻精神
他們的樂隊名叫「tfvsjs」,很奇怪?不。用港式拼音,中譯:頹廢抖擻精神。廢青,實在不適用於他們身上。十年前還是中學生的Adon和阿鵬,來自不同樂隊,後來相識組隊,幾年來苦在鼓手難尋。直至四年前,終於在網上forum找到結他手Milk,Milk又再帶來鼓手朋友卓文,卓文再拉來賣鼓拍檔Antonio,最後還有玩小號的Thomas加入。如同所有歷險故事,隊友就是一個帶着一個出現的,最終還是要靠網絡和朋友才能成事。

無定性音樂
撇開人們既定想法
Adon說他們的音樂,毫無規限,六個獨立個體,各有風格,所玩的純音樂,是雙鼓手加上小號,很讓人驚喜的配搭。音樂裏會有鼓和鼓的對答、也有小號和結他的對話,時而輕快,時而激昂。他們沒有固定自己為數學搖滾(Math-rock)、後硬核(Post hardcore)或後搖滾(Post-rock),只是玩悶了四拍四、三拍四,想再在時間結構上有所變化,變成七拍四,甚至十一拍十六。他們的音樂章節不重複,由頭到尾一直有變化,以音樂結構來敘事。樂隊發展到○三至○四年間,已經被邀請巡迴演出二十多場,包括台灣、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廣州、深圳。首張專輯Equal unequals to equal在二○一三年七月推出,早已售罄,專輯名字很有趣「等於不等於等於」,像急口令一樣,「想撇開人們的既定想法,不要那麼快進入結論」Adon說。他們現正着手準備第二專輯。

_MG_9871_final

tfvsjs在2013年7月推出的首張專輯Equal unequals to equal。(受訪者Adon提供)

助青年創業? 「收皮啦!」
十多年來,樂隊發展並不是順風順水,由Adon和阿鵬組隊開始,在荃灣、觀塘工廈之間來回七八次,幾乎每年轉一次,那是在香港夾band無法逃避的命運。直至二○一三年十二月,在觀塘巧明街,由卓文和Antonio打理的賣鼓公司Battle Stage,收到一封律師信,業主強行收樓,樂隊被迫遷。

諷刺的是,上周三《施政報告》說要推三億基金幫助青年創業,Adon一聽,狠狠回應一句:「收皮啦!」為何如此大反應?Adon直說:「唔好搞到我哋就得喇。」確實如此,青年創業,資金當然重要,但更需要的其實是自由,一個讓他們可以自由發展的社會大環境。說創業,Adon早就有點經驗,中七畢業後,他學了一年攝影,再到理工大學讀三年Visual Communication(BA)。他畢業後和兩個同學辦設計公司「叁語」,平面設計所需資金不多,起步期幾乎一台電腦就可開工。第一單生意,是Adon自己找回來,替音樂機構soundpocket做設計,之後開始一單接一單。他喜歡設計中文字形,研究早至南北朝的字體風格,任何事情,他常說「總有方法的」,「要有熱誠,專注地做,機會就會慢慢來」。

被迫遷 便覓新地
理想總是在壓迫之下開花,如他們面書上寫:「創造是抗衡破壞的最佳方法。」遇上迫遷,他們便再覓場地,但Adon說在工廈找空間是迫於無奈,只因街外租金太貴,不過難得這條大業街還能凝聚香港的藝術文化人。皇天不負有心人,二○一四年一月,他們就看中了現在餐廳那一排窗,還有牆上一道打開就會跌出街的門,他們知道就是這裏了。四千呎場地,兩年死約一年生約,隊友們夾錢撐起,只是稍為擔心未來不知會加租還是會清拆。

親力親為創立餐廳
裝修到菜式 六雙手完成
因為資金有限,六個人花了三個月時間親自裝修。這一代年輕人,不會再有師傅教路,所有知識,靠網上自學與請教朋友,還有跌跌碰碰摸索。四千呎單位最初空空如也,於是他們自己間房、做隔音設備、裝修髹油、自製木枱、焊鐵鑽木,除了廚房要跟足規格,能夠自己做的都落手做。還有計劃地執廢棄物,去深水埗、上環、西環,有店舖執笠便出動,舊屏風、理髮椅、招牌字,就是這樣一件一件執回來。一進門看到的招牌子,其實是Adon喜歡研究的北魏真書,「這些字通街都係,無人理,但放在這裏就人人都影,一件物件要在不同的環境下才會令人覺得特別」。如今很raw的餐廳風格,就是因為人手一件一件砌出來,砌成專業錄音室、鼓樂銷售間及排練室,還有餐廳。真的,六個年輕人的創造力可以很驚人。

「做得特別點」 素食可以多層次
終於,二○一四年五月「談風:vs:再說」正式開業。但他們對開設餐廳全無經驗,唯一一個,就是餐廳主廚阿鵬。阿鵬中五畢業後,入讀中華廚藝學院,紅褲子出身,做過三星西餐、酒店,十多年餐廳經驗。他是真的對煮食有興趣,會借書來看、寫筆記,早就想開設自己的餐廳,於是機會留給了有準備的人。他有些同行,技巧很好,可是開餐廳只是煎煎牛扒做見慣見熟的西餐,還要度着收入和支出。但他只想「做得特別點,在這裏可以試新嘢」,收入足夠生活就好了,想不到餐廳還超出他所預期。餐牌每月換一次,的確很有革新精神,用芥蘭、松樹、白兔糖入饌,設計起來還要膽大心細。如紅酒燴鴨髀、煙肉意粉、芥蘭薯糰,從沒想過素食也可以有這麼多層次,阿鵬用芥蘭做主打,芥蘭葉加牛油打成醬、芥蘭梗斜切片、芥蘭花保留,變成不同形狀和質感,然後再加上自製意大利薯糰(Gnocchi),太多顆粒形狀,便將蒜頭打成蓉鋪在底,上面放三片竹炭脆片,整道菜像藝術品一樣。在這個音樂廚房,阿鵬覺得:「以往在廚房很少嘢講,只講波講廢話,現在會講音樂和嘢食,很同聲同氣。」

10805814_754707997956203_2062801836590378766_n

紅酒燴鴨髀,底下的醬汁是紅菜頭,再配上用蜜糖、煙肉、咖啡煮過的薏米,阿鵬說紅菜頭和咖啡很夾得來。(受訪者Adon提供)

教鼓賣鼓 調咖啡拍電影
鼓手卓文,笑容滿面由廚房走出來,原來他是食材買手,早和附近街市檔混熟,成為師奶殺手,全靠他才買到波蘭雞蛋,又平又靚。卓文之前在琴行賣鼓,替客人找貨,後來索性和朋友兼隊友Antonio自己做代理,有些外國鼓只在他們那裏獨家發售,而Antonio更由英國回來有教鼓證書。卓文那種與人溝通的技巧,相信也是做sales時鍛煉出來的,「說到底其實就是要不怕辛苦,倒垃圾、洗廁所都做,親力親為」。還有比較沉靜的水吧兼財務管理Thomas,因為喜歡喝咖啡,於是上網自學和請教朋友,餐牌中的飲品,如「豆蔻+蜜糖+奶+雲呢拿」,就是他調配出來。Thomas在小學一年班已開始學小號,由古典玩到搖滾,現時兼拍電影和MV。只聽他說:「放棄很容易。」說到做到才是最難,因為要花超出你想像的時間和精力。這家餐廳,他想讓客人吃得舒服,「casual dining,隨意率性,但不等於沒有服務」。

六合一合作無間
取消上海演出 留守雨傘運動
經營樂隊與餐廳,會否分身不暇?幾個人異口同聲說,餐廳現在每逢星期一上午至中午休業,是他們的練習時間,而在餐廳上的合作,反過來也能增加他們在音樂上的默契。記得卓文說:「現在還說要搵伯樂?不如搵臭味相投的老友。」為了追求共同的理念和價值,他們在雨傘運動開初,取消了在上海迷笛的演出,日以繼夜守留在香港的佔領現場,結他手Milk更是雨傘人的製作者之一。至於餐廳未來方向,他們還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平衡,現實是開設餐廳可以更好地運用這個空間,也可維持生計。理想是,希望將這個地方變成一個文化平台,在店內舉辦更多文化活動和電影放影。

Adon說:「對香港,有的不是歸屬感,而是責任感。」年輕人,「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大概算這種。

「談風:vs:再說」餐廳
地點:九龍觀塘道316-318號志聯工業大廈10樓B室
餐廳:http://www.facebook.com/tfvsjs.syut
樂隊:http://www.facebook.com/tfvsjs

2015.01.18@tfvsjs
文/ 寶兒;圖/ 葉家豪、寶兒、受訪者提供;編輯/ 蔡曉彤
(2015年1月18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生活達人)

愈舊愈活潑 禾輋村

800_2_IMG_9288

進入禾輋村必經的一道行人天橋,這裏可以看到整個山景。

700_3_IMG_9279

沙田發展至今,給人印象就是不斷伸延的大商場,以及奔走羅湖的拖篋客。
旁邊的瀝源邨、禾輋邨等近五十年的公共屋邨,早已變成舊物。
然而舊物之中,原來還有更舊的——上下禾輋村,擁有二百多年歷史,在新市鎮填海之前,沿海地區滿是村落,禾輋村是其中之一。
如今新城市建起了,沙田海收窄成城門河,一條火車軌將新與舊分隔開,從此小村漠然地躺在山邊。
原來沙田除了大商場裏的熙熙攘攘和金光燦燦,還有小村落的清新活潑,正午陽光從樹梢灑落,更覺耀眼。
今期就跟當地居民兼插畫家李香蘭和攝影師劉智聰,鑽進山邊小路,用畫筆和鏡頭重新走一回。
尋訪過那裏的小屋、人物、植物與動物,與童話世界無異,果然地方愈舊,愈有生機,跳出來的東西隨時嚇你一跳。

700_IMG_9234

李香蘭與劉智聰

白千層葉 入村通行證
要見童話人物,就要在橋上相遇,像《千與千尋》走過隧道進入靈異小鎮。站在沙田大埔公路和火車軌的一道行人天橋上,李香蘭由對面走過來,她說第一件事,先摘一片樹葉,放在手心搓揉,聞一聞,一陣清香,原來這就是白千層的葉子,可以提取成白花油,帶着葉子就如帶着入村通行證。

700_1_IMG_9174

白千層葉子

如何真誠說自己故事
有人說,被李香蘭畫的人會很慘,但在旁邊看的人卻會捧腹大笑,二○○九年,李香蘭用她趣怪的筆法,用三年畫下這條村的故事《上.下禾輋》,而這兩個月「光影作坊」舉辦的沙田社區攝影及地圖創作計劃,攝影導師劉智聰,便邀請她來講述如何用生動鬼馬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城市。劉智聰認為,「攝影技巧可能一堂課就可以學會,但用來說故事,或要知道為什麼而影相,便不容易掌握。如何真誠地講自己的故事,比影一張好相更重要」。在禾輋村土生土長,香蘭仍覺得自己居住的地方百看不厭,「這裏不像平地一望無際,山邊每一條小路都有不同透視」。繪畫令她認識了更多鄰居街坊,不過事隔六年,有些故事人物已悄然離世。為了記錄沙田,她正和一位讀歷史的朋友籌備新書,以插畫及劇本形式,加上愛情線和成長線,呈現八○至九○年代沙田的變遷。讀者假如想尋訪禾輋村,在遊覽之餘也請記得保持山邊的寧靜。

禾輋
禾輋,讀音禾「邪」。原來下禾輋村真的有咸豐年前(一八二○年代)那麼久遠,約二百年多歷史,據香港陳氏宗親總會網頁資料顯示,「輋」是廣東俗字,原寫作「畬」,是傜族的分支,聚居地稱為「輋村」,但沙田的禾輋村會否是傜族後人就不得而知。當時村民遷到山邊定居,選了較平坦的斜坡伐木和燒掉野草,做成草木灰作肥料,再撒上禾稻種子,這種斜坡耕作的方式亦稱為「輋」或「畬」,因種禾田便有「禾輋村」之名。禾輋分上、下兩村,是雜姓共處的村落。

寮屋區
五六十年代,因國共內戰、文革等,大量內地難民湧入香港,但當時政府無能力提供房屋,便讓難民在市區邊緣和山邊用鐵皮和木建造寮屋。後來寮屋愈建愈多,衍生出衛生和火災問題,直至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五萬人無家可歸後,政府才興建公營房屋。到了一九八○年代,政府為寮屋登記,記錄每間屋的長闊高度、住戶姓名、年齡和人數等,還在屋外當眼地方標上房屋編號,自此居民不能再擴建,否則將來清拆時便不獲分配公屋。

700_IMG_9200

禾輋村裏的寮屋。

上海髮型屋
禾輋村的髮型屋,現在只剩下村口這家上海叔叔,以前還有一家愛麗斯美髮屋,後來結業了。香蘭說上海叔叔為人沉靜平和,而她九十多歲的婆婆現時還會幫襯,老人家要求不高,修髮電髮,但求髮型順眼,熟人剪髮也安心一點。

700_IMG_9281

上海叔叔理髮店就隱藏在裏面。

最古老大屋
這裏是前村長的青磚大屋,可算是歷史古蹟。屋外有中式雕花,和有礦物成分的顏料畫的水墨畫,屋頂有紅瓦片,香蘭說瓦片疊得愈高地位愈高。這種大屋是客家排屋,左右屋對稱,當年禾輋對着沙田海,前有海盜後有山賊,建排屋便有防盜作用。現在大屋另一邊已出租給外國人,中西門面相映成趣。

700_IMG_9206

最古老大屋

龍華酒店與李小龍
整幢鮮紅色的龍華酒店,在綠色的山坡上顯得格外亮眼,原來很多名人也是座上客,例如金庸、沈殿霞,更是李小龍喜愛的飯店和練武之地。除了沙田文化博物館現時設置的李小龍專題展覽(至二○一八年)外,龍華在去年七月,亦有《光輝[41]年—李小龍主題畫展》,聞說龍華願意租出李小龍生前經常到訪的地方作紀念館,不過尚未事成。現在龍華亦人流不斷,香蘭說這裏以前還有鸚鵡,現在只有籠裏的孔雀,要春天才開屏,現在看來顯得有點孤伶伶。

500_IMG_9197

走進龍華酒店的通道,也很有神秘色彩。

馬騮通村走
一邊走上禾輋村的斜陂樓梯級,便感覺到遠處有幾雙眼睛虎視眈眈,後來還慢慢迫近,聚集者眾,定神一看,原來是馬騮。馬騮群時常拖男帶女,還有手抱馬騮BB,攬着從村民家偷回來的木瓜賊贓四處亂竄,在屋頂鐵皮砰砰嘭嘭地跑跳,灰塵碎屑由屋頂跌落,走在屋下,又驚又喜。香蘭說這些馬騮還很愛吵架,打牆壁、扯電纜。有一次她家種了三個大樹波蘿,松鼠跳出來和她鬥快搶,松鼠很聰明,偷了一點果肉便逃走,突然又跑回來,原來後面有一群馬騮追着牠。在這裏的村民,早習慣如何和野生動物共同生活。

700_IMG_9223

700_IMG_9224

前面的馬騮背着小馬騮,後面的則咬着木瓜,在屋頂飛奔而過。

記寮屋區三度大火
寮屋區失火時有發生,在小學時香蘭第一次目睹,早上十時,她在窗口看到鄰居家中漏電,火花四濺,她的姨姨急忙報警,但僅僅十五分鐘,紅紅烈火便把所有東西吞噬,可憐兩隻籠裏的狗葬身火海。後來這家人搬走了,只留下現在一片荒地。

第二次在二○○八年十月,一座兩層高的鐵皮屋,上下兩家住客時有爭拗,某天下午其中一戶突然起火,連環燒屋,還傳出石油氣罐爆炸聲,火勢猛升為三級,要出動大批消防員撲救,村民狼狽疏散。最後至少六間屋被燒毁,想不到贏了一場交,輸了六頭家。

二○一三年四月那次,同樣上午十時許,香蘭的鄰居丘師奶的鐵皮屋突然起火,最後全屋燒光,愛貓燒至重傷,還有村民不適送院。當時香蘭九十多歲的公公婆婆也要坐輪椅逃難,還要帶走家中貓狗,可惜門前一棵樹被熏黑,樹上的毛蟲未能化蝶便已成仙。她說那時丘師奶喜歡煲冬菇水,煮的時候特別香,但家家戶戶已改用石油氣煮食,唯獨丘師奶仍在拾柴燒飯。不過有報道指事發當日,丘師奶早在兩周前已因病入院,起火原因成疑。

700_IMG_9210

小學時香蘭的鄰居家中漏電,大火後剩下空地一片。

漫畫家山邊小屋
小學時總喜歡「鬥大」,香蘭告訴同學她家樓高三層、有兩個大露台,人家以她住豪宅。事實上,她住的是山邊寮屋,擁有一個與別不同的童年,也許山邊有靈氣,才能孕育出這種古靈精怪的人物。以前住寮屋的人希望上樓,近幾年人們才想再親近大自然,而她二十多年來早已習慣這裏的生活,覺得很愜意。像她這種山邊小孩,以前沒有電視撈飯,便自找樂子,吃完飯在露台踩單車,單車尾綁繩讓貓兒追着走,玩得瘋過頭得了盲腸炎。或者晚上和姐姐在露台露營,眼光光等日出。

700_IMG_9248

與貓狗同居
住山邊的好處是空間大,香蘭家養了五隻貓,當天只見到一隻,其他的她說「出咗街啫」,貓兒像人一樣自由自在。她時常先斬後奏,有次在回家路上遇到一隻小貓,便將牠收進校褸袋帶回家「住住先」。她家還有小狗,三年前,有一次狗隻領養日,領養一隻送一包狗餅,她便領了一隻三個月大的小白狗回家。家人嚇壞了,看狗兒鼻子粉紅色,問她為何帶隻豬返來?她替白狗取命「以撒」,是《聖經》中亞伯拉罕唯一的兒子,意為「嘻」一聲笑。後來她家的裝修師傅一聽就問﹕「為什麼要叫自殺啊?」探訪以撒的時候,牠實在很熱情,往人身上爬,伸舌頭、滴口水,聽說還會在鏡頭上撒尿。訪問時香蘭問牠﹕「你有無嘢要補充啊?諗唔到啊?」狗兒一臉無辜眨眨眼,嘴巴張開欲言又止,彷彿真的聽得懂,這隻白狗,好像由細到大,都被人誤會。

500_IMG_9271

禾輋裏的生命力
村裏本來有一棵三層樓高的木棉樹,粗壯得兩個人也抱不住,樹齡近五十歲,由村民河粉佬種植,後來業主收地把樹砍掉。香蘭親眼看到,白色的樹膠,像血一樣泊泊流出來,後來河粉佬也過身了。村裏還有一棵超過八十歲的榕樹,樹幹和氣根密密麻麻,她認真地說﹕「裏面一定住咗好多嘢。」除了植物,禾輋村還有很多不請自來的動物,夏天多蛇出沒,全靠打蛇高手鄰居馬太,執棍一打就中蛇頭。還有一次,她家中寬頻斷線,打開電箱一看,裏面倒掛了六隻蝙蝠,真的很離奇。

700_IMG_9214

禾輋村裏的八十多歲榕樹。

「光影作坊」沙田社區攝影及地圖創作計劃
詳情﹕http://www.lumenvisum.org

伸延閱讀:《上.下禾輋》,作者:李香蘭,三聯,2009

2015.01.18@shatin woche
文/ 寶兒;圖/ 寶兒、受訪者提供
(2015年1月18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街知巷聞)

西營盤 山城老舖剩多少?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2.48 am

有說為全港最斜的正街,現在有扶手電梯向上行。(劉焌陶攝)

「往堅尼地城」的港鐵指示牌正式取代「往上環」,時代更替,從此港島西地底住進了一條躁動的龍。
港島西港鐵通車前,西營盤早已開始有咖啡店餐廳酒吧進駐,走向SOHO式高檔路線,近幾年,舖租急升、收購重建更時有聽聞,舊式店舖關的關、搬的搬,在「西營盤站」未開通之前,該區如棋盤一樣的街道商舖格局,早已翻了一番。
遊客或區外人當然有點滿心歡喜,又多一個假日小資好去處,但對於該區居民而言,卻未必如此,特別是苦心經營多年的老店舖,雖然人流多了,但他們也未必是受惠的一群。
同時,這座依山順勢而建的古老山城,當中的巷里傳統特色,會否因此逐漸消失,最後變成一座座毫無特色的大商場、一幢幢豪宅高樓?我們向創立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的何尚衡查問過。
「西營盤站」兩個月後正式開通,在通站前,跟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的代表,讓我們逐一檢視,還有多少老舖尚能守住。

地勢陡峭發展慢 街舖老店林立
在西環海味街,即德輔道西街後面,藏着一塊方方正正的社區——西營盤,其中擁有一條被稱為全香港最斜的街道——正街,可以由南面半山一直往北俯衝進維多利亞港,汽車在下坡時也要盡量慢駛,行人要上斜當然辛苦,即使下斜也很吃力。據城市研究者建築系碩士何尚衡所說,西營盤是香港最早發展區域之一,鄰近中、上環,本應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由於面積較細、加上地勢陡峭,交通不便,所以商業發展較緩,街舖相對較多,舊街老店亦得以保留,互相依存形成一個社區。西營盤的巷里特色一直為人稱道,目字形的街道,地勢由低至高數起,橫向的是第一街、第二街及第三街,第四街因為意頭不好,索性改為「高街」,豎向的是西邊街、正街和東邊街,建築物樓下為街舖樓上為住宅。舊時是地勢愈高愈富有,住高街的是家境優裕之人,再往上走如般咸道,就是半山區有錢人了。

西營盤在一八五○年代香港開埠初期便開始發展,因地理環境有良好軍事優勢,位處海邊,山勢陡峭,成為英軍軍營。在太平天國戰亂後,有大批難民湧進香港,於是政府劃出這區供難民居住,漸漸形成生活社區。二戰期間,香港淪陷,西營盤的社區建築遭受戰火破壞,民生亦受影響。戰事平息後,樓房重建,這區亦算復原快速,往後亦見證着香港工業轉型、移山填海等。

豪宅高檔商舖進佔
到了今天,走在西營盤的街道上,不免有點唏噓。在第一街,眼下所見,空置的空置,伶仃的伶仃,正在興建的港鐵站對面,只餘下樓梯底的小雜貨店,已無當年的巷里熱鬧,顯得有點落寞。而第二街,位於街頭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前身是建於一九二二年的贊育產科醫院,富有歷史價值,斜對面卻已有新樓「星鑽」地盤。而自從五年前屋苑縉城峰建成後,成為豪宅標誌建築,一下子佔去了半條街,外邊圍起矮牆,裏面是西式高檔超市,CACHe項目主任Winnie說﹕「以前隨街坊需求所開設的街舖沒有了。」街坊有怨言:誰會下樓喝一杯四十多元的咖啡?第三街的老舖也只餘寥寥幾家,街坊主要光顧正街街市或西營盤街市,新與舊中式與西式,互相衝擊。至於高街,更是意法日韓餐廳林立,走兩步便有一家,「超值」午餐也盛惠百多元,如今大概只剩下西邊街還有一點老香港的味道。隨着西營盤站快落成,樓價租金水漲船高,收購浪潮不斷,何尚衡認為,雖然這裏店舖業權分散,集體收購有一定難度,加上地勢不易作大型商場建設,但港鐵站開通後,外來人流湧入,也有隱憂會發展成另一大型商場。

關興記 豆品堅持自家製
地址:第三街六十五號
一磚輕軟的豆腐,原來已經歷了三代人近九十年的血汗,關興記創於一九二八年,老闆娘關太親切地說着這個老舖的故事。她一九七二年嫁入關家,十九歲開始替丈夫打理店舖,至今已六十多歲。當年她老爺的父親,在滿街牌檔的正街,挑着擔挑賣自家豆腐,隨後申領大牌檔位,二戰前在第一街設舖,一九八○年代便在第二街擁有豆腐和腐乳兩家工場,後來搬至現在的第三街,豆腐製品自售和出口,現在仍堅持自製豆漿和豆腐花。關老爺在八十年代末過身,關生後來患上柏金遜症,孩子年紀尚小,當年關太一個女人,咬實牙關持家守業,如今老店名號享譽滿街。說到最近過身的丈夫,關太嗚咽,更要守住這個老字號,傳給兒子,有情有義怎捨得離開?

關興記店面還擺賣各式食材雜貨,特別的醬料牌子也可以在她那裏找到,為了方便小家庭買餸,她把醬料分拆成獨立小包免浪費,兩三元出售,貨如輪轉,調味料更新鮮。她還調校「混醬」,用南乳和腐乳等撈成,用來炆鴨、炆豬手很惹味。港鐵開通後,更多顧客聞名而來,對她來說也算是安慰。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1.22 am

關太(圖)把醬料分拆小包賣出,方便小家庭不用買一大瓶,回去用不完就浪費。(劉焌陶攝)

鄺林記 山貨應有盡有
地址:西環第二街五十二號
時來運到,將來港鐵站就開在賣山貨的鄺林記斜對面,經營四十七年,一家老舖見證了第二街的面貌變化。鄺太在一九九七年老爺奶奶退休後接手,一做十八年,現在幾乎變成了生活百科專家。所謂山貨,即是家居用品,因以前這些用品物料多來自山野,如竹筷子、蒸籠等。以前鄺林記還有賣火水爐、竹貨,夏天有大葵扇、諸葛亮的羽毛扇,可是現在有些物品連內地工場也不做了,入貨更見困難。在她的店裏還找得到手繪公雞碗、香港製造的紅A膠兜,最讓客人鍾情的是港製駱駝牌暖水壺,內裏是玻璃膽,新系列還推出新色系,既有鮮黄色,也有粉藍色,鄺太說那是Tiffiany blue。老店並非只做本地老街坊生意,還有菲籍印籍,甚至外國女子幫襯,鄺太都能馬上換個英文頻道,對答如流。這條街在她眼中,是新舊中西共融,高街酒吧林立,聽說晚上還有外國女子飲醉酒,脫掉高跟鞋在斜路上赤腳走。鄺太說現在已經有幾家地產商來問價,還做不做下去?她笑說,看看情况吧。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49.40 am

港製駱駝牌暖水壼,已經很難在市面上找到。後為鄺太。(劉焌陶攝)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3.10 am

公雞碗,上面那隻是手繪,可見到筆觸和顏料的質感,每隻不同,下面則是機器印刷,顯得平面。(劉焌陶攝)

德昌森記 手製蒸籠留住風味
地址:西環西邊街十二號
竹籠蒸點心,相對於不鏽鋼蒸爐,一定更好味,因為德昌森的老闆林師傅說,竹籠蒸起來有竹香,而且質料透氣,能令熱蒸氣留住冷蒸氣排走,令食物的水分和風味得以保留。德昌森是百年寶號,一九○○年代起家,由農村手藝走出省城廣州,八十年代再到正街當時的四五線舖,靜靜地做家傳手作,後來再轉到西邊街屹立三十多年,一直供貨中上環酒家,如蓮香、陸羽等,同時亦因應七八十年代的移民潮,蒸籠遠銷至日本及歐美等中式酒樓。

林師傅當年紅褲子出身由低做起,已是第五代的蒸籠師傅,不過現在工場已分拆工序,以人手揀竹、電鋸輔助製作,製成後再人手修整,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由頭至尾做一個出來。生產剩下來的竹頭竹尾,林師傅說:「都係錢嚟㗎」不要浪費,又做成竹叉竹匙羮出售。近十年,多了外國客人,外國人覺得點心就是要用蒸籠蒸,也有年輕人專程來入貨。他說,港鐵開通,等了三十幾年,這邊的舖租相對還能負擔,不算擔心。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1.06 am

德昌森記也兼賣一點木製餅模,做蒸籠用剩的竹料,就用來做竹叉竹匙。圖為林師傅。(劉焌陶攝)

叁去壹點心飯店 三十元吃到飽
地址:西環薄扶林道十一號
摺枱摺櫈放街邊,甚至讓客人坐在中醫館外吃碟頭飯吃點心,這種地踎式的飯店早已買少見少。薄扶林道還有一家,叫作「叁去壹」,五十多年前開店,三個股東走了一個,現在連同王老闆,變成總共五個經驗老到的師傅,可是洗碗工難求,還需一人屈就洗碗。在高街百多元一份午餐,這裏才三十多元便吃很飽,還有現在市面少見的「大包」,用雞球、叉燒、豬肉等做餡,常客有學生、白領和街坊。原來師傅還用德昌森的蒸籠,他說:「蒸籠雖是貴了點,但多一點釘,又有鐵線圈,又紮實又耐用點。」這是老店互相依存的印證。可是,才捱過上一份加五成的租約,兩個半月之後,叁去壹再要面臨續約,不知前路如何,加上也有師傅想退休,王師傅說起來便面有難色。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0.16 am

叁去壹點心飯店(寶兒攝)

聯華茶餐廳 舊香港情懷
地址:西環正街二十八號
在正街五十一年,看聯華的店面,應該再難找到還這樣有舊香港情懷的,玻璃櫥窗裏還有菠蘿包,地下瓷磚還是藍色條子,入內有卡座,樓上有雅座,名菜是焗豬扒飯,這裏同時被稱為「港大飯堂」。老闆許生說,上回租約加了幾千,遲點港鐵站在後面開通,方便是方便了,但不知會加租幾成?「做就當然想做下去,至少夠出糧,不然可以做啲咩呢?」老舖的願望是如此卑微。

留不住的老舖
如今的西營盤,新店舊店間隔相鄰,像空間錯置,回首當年,還是老舖林立,街坊街里熟口熟面,巷里之情平易近人。在急速發展之時,我們失去了什麼?CACHe在二○一二年免費派發《經營西營盤——經營老店與社區的故事》(已派完),當中記錄了一些已結業的西營盤老店,Hedy提供了幾家老舖的舊照片,往事只能回味,要珍惜當下。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2.08 am

金士餅店(1970年代至2013)-舊時地址:東邊街42號(CACHe提供)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2.18 am

德昌泰米舖(1940年代至2013)-舊時地址:第三街15號(CACHe提供)

Screen Shot 2015-01-14 at 2.52.30 am

真光車仔麵(1960年代至2013)-舊時地址:第三街17號C(CACHe提供)

「巷里傳承‧營造西營盤」歷史文化徑
舉辦機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
網址:cache.org.hk/blog/saiyingpun_heritage_trail
CACHe刊物《守下留情——中西區老店札記》增新版,仍供免費索取。

「建築香港: 規劃思維、城市網絡與城市生活」– 何尚衡
網址:alfredhsh.blogspot.hk/2011/03/blog-post.html

2014.01.11@saiyingpun
(2015年1月11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街知巷聞)

非常法國

才離開法國幾個月,便爆發了這樣一宗駭人聽聞的《查理周報》槍擊案,慘案之後,大概法國又要動盪好一段日子。有報道訪問槍手兄弟其中的弟弟,一個巴黎出生的阿爾及利亞裔青年,自言來自也門蓋達,要衛護先知,為宗教大開殺戒。這是法國最尖銳的種族、宗教及文化衝突。

雖說法國人自許自由平等博愛,但走在巴黎路上,有時還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膚色、語言的種族分野,你不是白人、說不好法文,待遇自然會差一點。甚至是土生土長的移民,能說一口地道法語,在這樣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城市,偏見歧視,也不會沒有,無論是外黃內白甚至外黑內白,他們依然身是客。

大概這也是為什麼電影《非常4女婿》(Serial Bad Weddings)在法國會得到最高票房,去年在巴黎幾乎有好幾個月都見到戲院前的人龍。電影裏一個傳統法國家庭,來了四個外籍女婿,包括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塞法迪猶太人、中國人和天主教徒非洲黑人,好一個彩虹家庭,身處法國,無論你是哪種人,在電影裏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挖苦其實也是一種搞笑方式,所以在看電影時,聽到主角有意無意嘲諷中國人——吃狗肉、喜歡奉承、總是神神秘秘地把事情放心裏等,說中了,還是會忍不住笑起來。又或者說阿拉伯人就是會偷偷搶搶,黑人所受的歧視更不用說,笑到最後,彷彿突然間觸碰到核心問題,輕鬆之下,其實很嚴肅。

同樣拿宗教來開玩笑,但現實世界卻不如電影的大團圓。到底受到怎樣的壓迫和訕笑才會醞釀出這樣的終極報復?法國也因此而損失了一批以畫筆諷刺社會的敢言之才,言論自由被血染紅了,還是痛心又可惜。

20150114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14

關於發脾氣

2015-01-02 14.41.57poyee

脾氣誰都一定會有的,特別是大小姐脾氣,因為你知道愛你的人總會包容,總會一聲不響吞進肚子,就饒了你。這種專門恃着別人愛自己,就去欺負人的人,曾經是我。

脾氣,在人前發不出來,但最明顯時,是在自己家裏練習煮食的時候。寫稿很少有脾氣,因為專心一字一句,急急打字,無暇張嘴說話。但若開始忙準備材料、準備攝影器材、準備拍攝場景,又拍又煮又洗,鹽油火水與鏡頭重鐵之間不斷來回,風風火火,與時間兢賽,試想像廚房佬加相機佬的那種青筋暴裂,就集中在小女子我一人身上——當然又沒那麼恐怖。

一個人分身做着幾個人的事情,本來是很有滿足感的,但若時間分配不好,快到黃昏無光了,或者某個過程出了差錯,內心便燃起焦急,開始怪自己也怪事情再怪別人。這個時候,家裏沒人還好,若媽或妹好心走來幫忙,必然被大火遷怒,脾氣就發在他們身上,例如鬧他們擋路,或者賭氣說你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以前以為,我在你面前發脾氣是因為我夠坦率啊,表現最真實的自己,不掩飾。但當經歷過那一年離家的磨練,什麼都得靠自己,哭哭笑笑也不一定有人理,才忽然恍悟,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只是因為你不夠成熟,不夠棒。

既然喜歡而且選擇做這樣的事情,不如學着從容一點。

錯敗烏龍的地方總是特別多的,例如焦糖燒焦了要重新再煮,或者老媽把打蛋器收起來找不到,但蘋果批上就差一點打發的忌廉才能拍好製成品,而天快黑了,怎麼事情老是不順利?然後我就試着跟自己說,先鎮靜下來,不要大呼小叫,不要焦急,不要慌亂。無論如何,也先不要因為任何事而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發脾氣,其實真的沒什麼用,而且你這個時候,最不可愛,別人也更不願意幫助你。壞脾氣會把每一件平常事情變成壞經歷,留下來的回憶便變成匆匆忙忙的倒瀉蘿蟹。

然後我也發現,先深呼吸不生氣,或者笑笑自己的笨拙,只要一笑,那種煩躁感其實是會消減不少的,也會多一點幽默感。而我開始,能夠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緒,事情也慢慢回復到能掌控的狀態,照片也就能拍出來了。不要因為懷情緒,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搞砸,keep calm and carry on。

我不再相信脾氣壞的導演就是天才,拍得成可以表達他自己的電影,聽說Jamie Oliver雖孩子氣,對自己的煮食作品又很嚴格,但也不代表他就能對人呼呼喝喝。其實不必生氣,重新來過,沒有什麼,慢慢一步一步解決便是。用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樣。如今,我已經盡量不再需要依靠任何助手,慢慢學習將資料搜集、畫草圖、買材料、煮食、拍攝和寫作都一個人做好,不再忙亂,不願停留,讓做事方式變得有條有理。到頭來,還是自己有所得着的。

内心的修行,每一日每一次都在心中演練。誰想到煮食也可以有這種效果?

新一年,別訂立目標

一年又過去,更覺得,人生就是要學習一個又一個課題,一個完了,接着下一個。

有時候,總是你最害怕的事情,偏偏就會發生,例如你最怕蟑螂,蟑螂就在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出現;最害怕考試不及格,腦袋就更一片空白;愈害怕面試表現不好,就愈會食螺絲。像梅菲定律: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 到頭來命運就是要考驗你,也為了讓你克服這一關。倒不如相信「吸引力法則」,保持正面,好的事情才會被吸引過來。

新一年,一切歸零,要學習時間管理。以往對於把握時間,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一項接一項地完成,可是事情永遠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終於想起Stephen Covey的時間管理理論,事情的排序不應只是一條直線。他建議把所有事情分成四類:緊急而重要的(準備明天的會議)、不緊急而重要的(下個月的報告)、緊急而不重要的(不速之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無聊應酬)。緊急而重要的,必定先做,然後是不緊急而重要的,後兩項可以盡量延遲甚至推卻。而我還額外加了一項,就是長期的目標。

新一年,其實是,別只是訂立目標,因為年頭簡單寫下目標,很快便會忘掉。應該要很仔細地訂立完成這個目標的步驟,若以五年為一個階段,你希望五年之後的自己變成怎樣?想想如何可以做得到。然後就是定下一年接一年簡單的進度要求,然後一個季度的,一個月的,一個星期的,一天的,一個上午的,細細分好。別忘了加上自己喜歡做的事。

這樣看來很緊張很死板,但人是可以因應情况調整的,而且人生往往有驚喜。相信半年下來,就已經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這一年,要找尋更清晰的方向,學習更多的能力,令自己內心更強大。

20150107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