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願當一條書櫃裡的蟲

在家裡放置一個直頂天花板的大木書櫃,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當然,沒法實現,於是,我像所有不能在現實世界裡得到滿足的迷茫青年,訴諸虛擬網絡,幻想對象是--aNobii。

aNobii,是個具社交性質的網上書櫃,名字有點奇怪,源自拉丁文「書蟲」Anobium punctatum。為什麼有兩個「i」?消息人士指那是因為只一個「i」的名字早已給人註冊了。書櫃創辦工匠同樣是書蟲一名,三十出頭、在香港科網界炙手可熱的傳奇人物宋漢生。在《經濟日報》周一二有地盤專欄「超在場證據」,也是關於閱讀的,值得一看,另在《蘋果日報》偶寫「矽巷啁啾」科網專欄。

作為Web 2.0類型網站,書目資料全由使用者建立,與網站管理員無關。你朋友看了什麼書、最近新買了什麼書、讀書的感想,也一目了然,還可以追蹤書店推介的新書。
最新奇有趣的是,有次看見朋友拿出手機,在我家隨手拿起一本書,竟扮起圖書館員,把條碼「嘟」進了他的網上書櫃。aNobii的智能電話Apps,可以掃瞄書背後的條碼,就自動把書的資料加進書櫃,也可直接輸入ISBN(國際標準書號),書本就會很形象化地出現於頁面了。
aNobii還能讓你個人化地記錄下每一本書的資料,如你什麼時候買、在哪裡買,像書本的出世紙。還可以設定自己的看書進度,還未看、正在看、已看完等等,太多本正在看的,就說明你太貪新忘舊了,才開了頭又跑掉了。
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你都只買哪一類型的書,或才知道自己原來買了那麼些書,這也是整理的好方法。看來我挺雜食的,什麼書也看一點,也偏愛小說一類,最近手多多掃描了《復活》,就認真的翻開來看了。
這一年,相信是我人生裡看書最多的一年,也是第一年養成看書的習慣。幸好有心未怕遲,aNobii早替我統計好了,2011年我看了11本,共2829頁。這也是督促自己看書的妙法,要養成閱讀習慣不容易,不是書不好看不想看,而是,香港人,生活太勞累,時間太緊迫。時間成就藝術,我們沒有時間,也就難有藝術創意。

但我們要抗衡的,是那數字的魔力,不能當作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數量競賽,不是要求什麼看書數目達標鬥多鬥廣。因為,書的數目可以很多,掃描一下有多難?但真正看了的,甚至理解了的,撫心自問,又有多少?

aNobii已經有超過10種語言版本,出乎意料,最受意大利歡迎。還是那一句,香港人不愛書,愛書的不愛電腦。明明我是讀中文系的,四百多個面書朋友,就僅得小貓三四隻當了網上書蟲,希望,那只是因為我孤友寡朋。

收集癖大戰垃圾蟲

前幾天政府終於提到垃圾收費,這個絕無僅有的未來德政,不知是哪個有良心的想出來的。不要說收費手續難磋商,別說大家做不好垃圾分類,污者自付是勢在必行的。

有人說,那麼大家可以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東西,但那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何況,沒什麼包裝的,總有人會覺得欠高檔。所以,我有更徹底的方法,對付「垃圾蟲」。

誠然,我是一個收集癖,東西一到手,我會想用最庖丁解牛的方法,把所有包裝完好留住。拆禮物紙小心翼翼,不許膠紙傷了表面;剪開信封的邊緣,像沒開過一樣;喝完果汁的玻璃瓶,逐一擦掉招紙變花瓶……是到了近乎狂熱的狀態。

你以為我房間一定像膠袋阿婆的家,大包小包。可你要失望了,每一樣收集得來的素材,都是物歸其位物盡其用的,它們佔的地方一點不多。

膠袋,是最討厭的東西,一團團難收好,所以我會拉平疊好,不依大小卻依顏色排放,因為按大小排疊到最後你只會亂疊一通,但顏色可以保持整齊感。相反,全透明膠袋則依大小排好,攝進薄薄的快撈裡。特別是那些有開合膠邊的小袋子,用來放小飾物最合適。

紙袋卡紙禮物紙,同樣整齊摺好,淨色的更要好好保存,特別是雞皮紙一類,因為用來包禮物就再好不過了。膠面紙袋還可以剪作生日卡,撕壞了的禮物紙,用來包較細小的禮物便可以了。

至於絲帶,是一定要留的,是重要的點綴裝飾。別以為紙盒膠盒阻地方,像玩俄羅斯套娃,一個套一個,就只佔了一個小抽屜的容量。遇上沒盒子的禮物,稍稍改裝便可派上用場。

其實只要能用的,我都不會輕易丟掉。把收集得來的物資整理好,也根本不用再臨急臨忙買額外的包裝,省錢省時間,以後更不怕又要多花錢買一個垃圾袋。而且這樣子mix & match也很好玩,可以啟發創意。就像最近大時大節,我也沒多費一分一毫,就直接把同事送我的生日禮物紙來包聖誕禮物。

不聽那些什麼「大商家浪費得比我們多」的五十步笑百步;也不理什麼「多浪費點政府才會意識到嚴重性」的死水心態,兩個錯是不會變成對的。

我喜歡的日本和台北每天都在做分類的工作,那是文明人的習慣。猩猩只要訓練一下,也會懂得分辨物件,更何況,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