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朋友為親手做的菜拍的照片,多於愛看他們在餐廳拍的,儘管有時候他們的菜樣子醜醜的。有多久沒回家煮飯/吃飯呢,或者多久才回家吃飯一次?直至看到《小日子》9月第5期的標題:「回家吃飯」,猛然醒起,我一星期也不到三次,心有愧,真的想回家吃飯了。
《小日子》月刊,法文名字:C’est si bon,訴說「日子是如此美好」。創刊號其實只在今年4月,總輯黃威融說:「台灣太缺生活風格類雜誌,要註明,不是缺生活情報類,而是有想法的生活風格讀物——有想法指的是從題目設定、切入點、圖文構成、叙事設定……都有想法。」香港的何嘗不是呢?也許我們都厭倦了那些蕪雜的雜誌,內容其實沒有說到我們心坎去,只帶我們到像黑洞似的地方消費,翻兩翻,可以扔掉。
但這樣的小雜誌不用跟你說過「小日子」有多麼好,它只說給自己煮吃,要如何開始動手,一個人或兩個人的晚餐,崇尚簡單。
也許每一次採購準備都是一次陣痛。把用管理工作的能力,放於管理自己的生活,訂好一整個星期的餐單,雪櫃如何整理分類。往後從冰箱輕易取出材料,三兩下手活,就端上熱騰騰的小盛飯菜,便會高興自己有如此巧手。管理好工事,管理好冰箱,管理好自己,順道連心情浮躁也一併調節。
《小日子》:「我們想像的生活風格雜誌,是一群對設計建築美食音樂電影閱讀……有著高度興趣卻尊重彼此喜好不同的團體……是純粹道地的生活滋味……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我不相信別人說的那回事,說什麼太在意沉溺生活上的小細節,就會把社會上的大是大非忽略掉。一個人的生活與社會的事情,不能割裂,然而兩者並非不能共存,我相信由滿足生活得到力量,那種力量凝聚,就足以改變社會。
城市人,不是沒有生活,是只把沒有時間作藉口。還是我說那句,要在有限中活出無限,生活還是能夠選擇,我們差了的,就是沒在意把事情編進時間表,例如回家吃飯。不過,我知道很多人已經開始著手做了。
香港,我也很想擁有一本屬於我們本土的小雜誌。
小日子:http://www.oneday.com.tw/
【小雜誌的逆襲】黃威融:生活風格時代來了,好好過小日子吧: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