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餐牌

有時上西餐館子、咖啡店,其實還挺尷尬的。尷尬在於看餐牌,特別是套餐每天不一樣又沒有照片的,餐牌上的英文,就可能有些關鍵字不識得。瞧向身邊的朋友求救,他們都是一臉無奈搖搖頭。我就心裏懊惱,「唉,書到用時方恨少」。

不過讀不懂餐牌也沒什麼,大不了就點懂得的,或者賭一把,胡亂點便是,試過點到一整條新鮮帶骨的脆煎龍脷柳,又驚又喜,不過拿刀叉要怎樣吃呢?喚侍應點餐,又常常思疑,用這樣的句法會不會很沒禮貌呢?真是大鄉里。

現在喜歡讀讀英文食譜學煮菜,洋相出少了,而且拿起餐牌真的不懂可以立即用電話上網查一查。奇怪的是,單說香港預科生的英語程度,明明可以去到討論民生社會、國際大事,但偏偏一碰上日常生活事,還是一臉釘子。

最近在法國文化協會上課,老師在大屏幕打開La Crêperie的菜單,有包着太陽蛋火腿的法式薄餅、雪糕朱古力香蕉法式薄餅……新一課,就是教大家點餐,「un ananas」你以為是香蕉?原來是菠蘿,法文的香蕉其實也是「banane」。上課從來沒有這樣聚精會神過,嚥一下口水。

吩咐功課,大家回去選一家在香港的法國餐廳,菜單最好附有英文解釋,好好研究。這真是學語言最美麗的地方。

為什麼當年沒有英文老師這樣教過?或者現在的老師可以試試?一開始,不一定要拉牛上樹單調地背生字,先引起興趣,大伙就會想學到更多。何況上網查字典也方便,最方便是可以找到相關圖片,甚至是短片,暢遊一番,詞語就深深印在腦海裏。

研習菜單學生字還有個很實際的好處,下次當真去那餐廳,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20130130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我花錢請你看書

20130127freebook

寶兒在台北的「好樣思維」書架前

關於書,從來没有吝嗇買書的錢,也沒有吝嗇家裏擺放書本的空間,唯一吝嗇的是,看書的時間,總不能再抽出更多。誰都知道讀書是好的,裏面有可供徜徉的無盡世界,但翻不翻開來看,還是另一回事。

針對讀書人的弱點,《Wired》創刊主編Kevin Kelly就想到一個點子——免費請你看書。只要你買了書,而真的從頭到尾把書讀完,就把買書的錢原原本本回贈給你。這樣一來,你擁有了書,也有了書裏的知識,還不費分毫。天下間真有這麼便宜的事?

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怎麼行呢?出版商肯定先發難。但Kevin的想法是,這樣的書會大受歡迎,大家都滿有信心以為自己會把書看完,銷售額會大幅增加,但當中真正會把書看完的人還是小數,所以回贈的錢還是少量,可以在增加的銷售額中扣除。而出版商賺到的錢,可能分分鐘比花出的更多。

至於讀者,即使最後還是沒有讀完書,書還在手裏,也沒有蝕多少。

不過要怎樣知道你真的把書讀完?現實是可能只有電子書能用這個方法,由電子閱讀器偵測讀者翻書的時間、頻率、次數、劃句子等等,依據個人的閱讀行為來判斷有沒有真的把書讀完,然後再按比例把錢發還給讀者。

點子聽起來,如果是像我那般算死草,而這樣的計劃又有時限規則,我想我真的會把書啃光。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底,還不是一種叫大家看書的方法,就加多一點動機而已。

不過當然,讀書還要這樣計較,就好像沒了那種追求知識的純粹。且我想發展到後來,惰性使然,讀書人還是會回復讀書人的閱讀規律,要不要回錢,已經不是重點。

大陸旅途

20130120chocolatestick_02

往內地過年,要省機票錢,單是想火車車程,就令人納悶。廣東省還好,一到了內陸,不管北京還是西安或是瀋陽,從火車大廳到車廂內,人潮都是用塞的,一包一包背上的行李把人凌空夾起來往前挪。最近看了《人在囧途》,2010年春運,這套在內地大賣的電影沒有賣到香港,但看時還是一邊笑一邊笑出了共鳴。真的很「中國」。

徐崢這個白領老闆的姿態,在倒霉旅途上遇到的意外,球球擦邊,用來諷刺現實的,所以好笑,笑中有血淚。雖然有時有點兒誇張,有時又過分幸運,像給內地人一帖心理補償。王寶強演土包子很傾力傳神,那些大半個人分量的牛仔包、帆布包行李,坐火車硬座時就遇過不少。不過最不習慣的,還不是這些。

也許香港的路程太短,一眨眼,對面座又換了人,大家很自然的留有屏障,自我保護能力很強。但在內地火車上,比如坐硬卧,一個間格六鋪牀,還不到睡覺時間,最底下右左兩張就坐滿人,牀舖的主人還會邀你同坐。然後,攀談起來說著家裏人,也請你喫瓜子,熱情得有點太過。

也許因為地大物博,更需要懂得跟身邊相濡以沬的人打交道,在漫長的旅途,找個伴而已。坐通宵硬座,整條狹窄走廊都是人,烏漆椅子底下有孩子,有人偶爾走開讓座,有大叔倚著我友人的大腿坐在地上一整夜。車廂裏,時間是靜止不流動的,如同人的軀體屈曲於方寸之間不動。而到了某一刻鐘,離散的一刻,卻又會莫名失落,就這樣完了哦?

是的,不用拖拉,別了,就是別了,別認真。

獨個香港女孩坐火車,有人勸告我別啊別,那很危險。有什麼大不了?倔強地從杭州坐到廣州,我挑硬卧,最上鋪頂住天花,底下兩層人,活動空間最小,也最不容易被發覺。夢裏不知身是客,一覺醒來,什麼事也沒發生。下牀時的情景,是這樣的:列車徐徐,晨暉閃閃,人們面目披上金紗,我嗅到常人起牀後的懨悶鼻息,一剎平靜從地平線的光耀中升起,目的地近了。

主人的聲音以外

逝去,或許是了解一人、一物的最後機會。最近才知道,HMV全寫是His Master’s Voice,牠主人的聲音。前陣子才在HMV買了點舊影碟,不論閒逛或試聽音樂,感覺都很好。它破產了,大家嚷嚷,又少了一個集體回憶。

不過在拮据的學生時代,HMV還不曾進入我的生命。想聽音樂,要不等電視偶爾播一兩首,要不就轉到難得爸媽肯付錢的收費電視音樂台,有一句沒一句地聽。也沒有熱烈到非要餓肚子攢錢來買心愛的唱片。坦白說,我的集體回憶是,有同學很偉大的在論壇下載了一整隻CD的曲子,坐地分贓。罪過。

現在會買的CD,除了很喜歡很喜歡的歌手,大概只有獨立音樂。很怕流行歌手的唱片封套變成寫真集,寧願買一張封面感覺很對的唱片,可能是一幅畫,或者一幀焦點模糊的照片,反而有驚喜。不過,即使買了CD,還是會用電腦轉成MP3檔,再放進iPod隨身攜帶,唱片則成了收藏品。

生活習慣改變了,就像現在不是不看電視,而是轉看YouTube。也不是不聽音樂了,而是iTunes更方便,我更喜歡聽網上的「豆瓣FM」。豆瓣FM整天不間斷播放音樂,按下喜歡歌曲下面的「紅心」,網站便會慢慢依據你的喜好給你挑選最合口味的曲子,我已儲了606首紅心音樂,還可以重複選聽。慵懶男聲Elie Semoun、被譽為聲音適合任何一家咖啡館的Keren Ann、東京來的溫婉Mondialito,都是從那裏聽來的。聽多了,竟也開始心思思,想買他們的碟。

這會不會是有待開拓的另類經營模式?

時代浪潮來了,有些人掉進海裏,而總有些人乘風破浪而去。

20130123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朱古力攪攪棒

20130120chocolatestick_01

這是我已經大量生產完畢,悉數派街坊的聖誕/新年禮物,朱古力攪攪棒。又暖又甜,想來接着的新年和情人節仍可以派上用場。其實一直覺得,所謂自己整「朱古力」,其實是買的、融的、撈的,才不是自己整的,是故這個也一樣。不過,動動腦筋想想朱古力的變化,倒挺好玩。

LOG-ON的朱古力棒,放進熱奶中攪拌,便成了熱朱古力奶。自製的雖然味道變化不多,但人家一支四十幾五十蚊,這裡可以整十五支以上送人。不過因為冰格容量小,沖半杯奶味道才最適合,我試了,其實甜甜的有點像燕麥味,所以可能選重可可的朱古力會更好。

有人說,「不喜歡牛奶喎」,其實只要是熱飲都可以,奶茶、咖啡、豆漿、好立克、柯華田、維他奶隨你喜歡。當然,也可以直接喫掉。

材料超容易買到
黑、白朱古力隨意;冰格;蠟燭;木匙一堆;裝飾糖粒

朱古力最好在二德惠、芝整或者I love cake等甜品材料舖買,較容易處理。黑色或白色朱古力,其實味道差不多,不過黑白相間有層次感好看點,再加彩色糖粒或其他小糖。家裡如果有特別形狀的冰隔就更好了,而且深一點的較佳。木匙子油麻地上海街就有,其實可以在那邊一次過辦好貨。找不到木匙,可用雪條棒,後來想到其實可以試用百力滋,既容易買到,還可以吃掉不浪費,不過不知道會不會很快融掉。

製作時比較需要注意次序。
先分別隔水坐融兩種朱古力,可以用小鐵碟盛點水架在蠟燭上,不隔水朱古力會容易焦。偶爾攪拌直至完全融化。

20130120chocolatestick_02

先倒白朱古力入冰格,靜置一會,千萬不要放進冰箱,因為若它凝固了,插不進匙子你就後悔莫及。然後倒入黑朱古力,再把木匙插入,這樣才不會弄髒匙子。最後灑上彩色糖粒點綴。然後進雪櫃十多分鐘就可以。

朱古力成形後,像平時取冰一樣扭一扭冰格,就能輕易脫模,再入透明膠袋,倒入一點彩粒作裝飾,加上閃閃鐵線。整個過程一小時可以極速弄一排,除非你像我一樣,買了太多朱古力。

20130120chocolatestick_03

挑剔人格

20130118enneagram

網上圖片

最近有作家重提九型人格,分析孩子,理解他們的性格。倒相信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人格顯現,也關乎身處的環境、經歴過的事。也許我大學時期就是懶隋型,是懂事以來最頹廢的時期,不過,又有誰不是。

最近很察覺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很不滿。隨便玩了個網䊼:http://o3o.cc/ninetest,九型人格測試(180題版)。重點不在測試問題是否精確,而在得出的結果,我現在是完美型,可是「完美型」卻不是指人格完美,反是提出你性格裡最大的問題。裡面提到的性格特徵,竟然一擊即中。

第一型人:「他們對批評相當敏感,評判自己之嚴厲更勝於評判他人」的確常會批判自己,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怎樣可以更好?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有點強迫症。對越親近的人會越挑剔,正如,我妹放假只看肥皂劇而沒有所作為,我會很想幹掉她。又正如,男助手洗碗時用了百潔布而不是海棉來擦玻璃杯,我也會很想幹掉他。然後,我變成了一個很挑剔的人而不自知。

「他們學會認定情緒有害,連愉快的情緒都會引發衝動而錯誤的行為。」很不喜形於色。其中還有說到,我們這種人,即使是很生氣很生氣,到頭來,還可能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也許所謂九型人格或者星座,都只是一種統計學,每個人的性格什麼都有一點,只是哪一種較突出而已。已經不大相信星座,懷疑只是相信的人特意叫自己符合那些條件。但看一看九型人格,那才發現,其實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你只是這個世界九分之一人裡的其中一個,不是什麼。便釋然了。

不必認真,如果真的說中了,倒不如看看建議,讓自己舒暢點。

  1. 開始對差異心存感謝,差異並不一定是錯誤或缺陷。
  2. 在安全的情境下表達適當的情緒,例如憤怒。
  3. 質疑你自己的規則,提醒自己「對」的事情不一定是別人期望或合適的事情。
  4. 注意你對打破規則的人所產生的憎恨,可能掩蓋了你也想這樣做的期望。
  5. 學習在自己犯點小錯後不帶責備。

音樂同呼吸

很少這樣近距離聽現場音樂。場地只容得下百人,大家在凌亂的墊子上席地而坐,輕晃頭,輕搖身子,膝蓋挨膝蓋。

聽說過旺角的呼吸咖啡,每個星期天有不同的獨立音樂live show,下午三點到五點。這刻真正坐在呼吸三樓的地上,看到旁邊木雕水吧上的紋理,音樂果然能讓人從另一個角度看事物。

早就對流行曲失望了,那些胡亂堆砌的歌詞,離我很遠,有時寧願聽純音樂,或者聽聽不明白的外語音樂。

這樣的環境,卻像朋友在房間裏唱歌給你聽,期待着下一首,享受着旋律。我目光貪婪,除了看帥氣的主音,也看電子結他手,又看看打鼓的女子,再看彈電子琴的長髮女子,還有一個長鬈髮彈結他聲音溫柔的老粗,幾個人性格各異的,因為音樂走到了一起。樂隊Libido,把大心理學家說的「性慾」轉化為創作本源。

休息的時候,他們回到人群裏,琴手Maggie將為人母,說跟大伙在一起十年了,斷斷續續,有時一起練習,有時不,都是隨意隨心,不加矯飾。

她挺着肚子,唱一首少女情懷的《午後之紅茶》,沒有難懂的歌詞,簡單得哼兩下就朗朗上口:「午後的紅茶/陪我思念/我思念/我思念到/日落下」。末了,她羞澀說一句:「永遠是少女啊!」觀眾席後面突然冒出小孩子清脆的咭咭笑,整場人都笑了。左邊另一位爸爸帶來的冬菇頭大眼小女孩,聽着愉快音樂搖擺。這樣小小的種子,就由媽媽爸爸撒播在小小的心田裏,等將來開花。

對新鮮熱辣的即場音樂上了癮。開放的園地,世界在這裏,這麼小那麼大。我們同聲歌唱,同聲呼吸。那刻感覺到,音樂本是屬於我們的。

午後的音樂會,很快樂就是了。
20130116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