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或許是了解一人、一物的最後機會。最近才知道,HMV全寫是His Master’s Voice,牠主人的聲音。前陣子才在HMV買了點舊影碟,不論閒逛或試聽音樂,感覺都很好。它破產了,大家嚷嚷,又少了一個集體回憶。
不過在拮据的學生時代,HMV還不曾進入我的生命。想聽音樂,要不等電視偶爾播一兩首,要不就轉到難得爸媽肯付錢的收費電視音樂台,有一句沒一句地聽。也沒有熱烈到非要餓肚子攢錢來買心愛的唱片。坦白說,我的集體回憶是,有同學很偉大的在論壇下載了一整隻CD的曲子,坐地分贓。罪過。
現在會買的CD,除了很喜歡很喜歡的歌手,大概只有獨立音樂。很怕流行歌手的唱片封套變成寫真集,寧願買一張封面感覺很對的唱片,可能是一幅畫,或者一幀焦點模糊的照片,反而有驚喜。不過,即使買了CD,還是會用電腦轉成MP3檔,再放進iPod隨身攜帶,唱片則成了收藏品。
生活習慣改變了,就像現在不是不看電視,而是轉看YouTube。也不是不聽音樂了,而是iTunes更方便,我更喜歡聽網上的「豆瓣FM」。豆瓣FM整天不間斷播放音樂,按下喜歡歌曲下面的「紅心」,網站便會慢慢依據你的喜好給你挑選最合口味的曲子,我已儲了606首紅心音樂,還可以重複選聽。慵懶男聲Elie Semoun、被譽為聲音適合任何一家咖啡館的Keren Ann、東京來的溫婉Mondialito,都是從那裏聽來的。聽多了,竟也開始心思思,想買他們的碟。
這會不會是有待開拓的另類經營模式?
時代浪潮來了,有些人掉進海裏,而總有些人乘風破浪而去。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