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去了台北?

假期後,被問得最多的是:「只去了台北嗎?」

是啊。

台北,其實中學畢業後就和中同去過一次。「那怎麼又去了呢?」畢竟好些年了,印象都模糊了,台北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感覺台北還有很多地方尚待發掘,可以一去,再去。何況這一次,還有朋友在那裡等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雖說相隔了好多年,但去過的街道方向,還是記得很清楚。很記得西門的捷運站,甚至記得那年住的小巷裡的破酒店,記得紅樓,記得中正紀念堂站,記得士林和師大夜市怎麼走。

20121230taipei02

這些年,聽說台北開了好多咖啡店,更多的生活雜貨店,同時還保留了一家家老舖小店,像吃豆漿燒餅的早餐檔。網絡上的部落格滿滿介紹台北的美食和人文風景,也索性買一本阿霽的《味道台北》同行,但最後發覺,還是隨意行走,更快樂。

這年來台北,跟以前很不一樣,畢竟不再是第一次坐飛機的傻孩子。幾乎沒有擔心要坐什麼車到市區,要坐什麼車到機場,也沒有非看不可的景點。

台北的五天四夜,更不一樣的是,幾乎每天都跟認識或新認識的朋友在一起。像第一天,在紅樓認識了很多手作人。像第二天,在誠品敦化店外,碰到男助手外國認識的老外朋友,一起高高興興到Drama cafe吃午飯。像第三天,以公事為名,和李維尼和他女朋友玩了一整天,認識了《日日》的主編小玲老師,鑽鑽店子拍拍照。像第四天,認識了花店風趣的老闆娘。像第五天,和天下文化的編輯盧宜穗老師見見面。第一次有如此充實的旅程。謝謝你們。

在不熟悉的地方,遇上熟悉的人,原是最有趣的,也最引人入勝。

台灣朋友讚賞我們出門不做準備,因為那才處處是驚喜。但也有遺憾,因為我還想去一趟九份或者淡水,還有台中和台南。

不過,遺憾,就是重遊的原因。

那張第四天才拿到的台北地圖,好好疊起收著,準備下次的旅程再用。

也開始問自己,哪裡是更適合更想居住的地方?

咖啡的台北

有一段時間做了些資料搜集,想在香港挑些合適的咖啡店,平常日子去寫寫東西。後來發現,那樣的尋覓是痛苦的,免費上網和充電、醇厚咖啡、美味餐點,或愜意環境,原來在租金狂飇的地方,不能共存。

相反,到台北泡咖啡店,從店子主題、裝修,擺賣的東西,以至飲品餐點菜單的鑽研,都是樂趣所在。有時那些杯盤碗碟配搭,獨特得難以找到兩家店會用相同一式一樣的餐具,那在在是時間和心思的花費。

像「a poet」的明媚雅麗復古裝修,老闆捨得搬八千多台幣(港幣二千多)的木椅子給客人坐。像「咖啡.小自由」的陽光照下來的露天陽台,售賣「在欉紅」本土手工果醬、甜點,用桂圓調製的咖啡,帶有香香的桂圓甜味。

像經營學校咖啡館的兩夫婦,打理咖啡店之餘,還推動社會公益事務,讓出場地給「小森林馬戲團」試演。我點了「學校咖啡館」特別調配的奶茶,滿滿一個紅壼的熱奶,泡進香草花茶,杯子裏數條青檸皮,倒進熱奶茶,泛起淡淡幽香,三杯過後,暖和和的,還可以慢慢廝磨。

於是從台北回來,便想到大坑的咖啡店攢一點台北的餘溫。可惜餘溫攢不著,還受了氣。

問店員可否給電腦充電呢?三兩個人商量了好一會才勉強說:「讓她充吧。」點了不便宜的下午茶,忙著掏電腦掏iPod,忙著用手機放Wi-Fi。咖啡喝了一半,店員走過來說:「不好意思,你們只餘十五分鐘,有客人訂了晚餐。」對,咖啡還是溫的,熒幕上只打了幾個字。為什麼在我們進門前不說清楚呢⋯⋯

咖啡店本該有的一個特點,「泡」,要像泡咖啡一樣浸泡時間,假若要趕早午晚餐的,要趕客的,算不上是咖啡館吧,頂多只是家餐廳。我們不是没有有心的咖啡店,只是,還未做到極致,或者說我還未找到很滿意的。

我知道我知道,不能只怪他們,因為香港也沒有給他們太多生存空間,也沒有培養文藝氣息的土壤。租金、時間、生活習慣和心思都影響著兩地的咖啡店文化,而租金對香港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也許明天便要大加租,朝不保夕,所有心思都是徒勞。

這次去台北,因為那些咖啡館,有人發表感言:台北不宜旅行,台北宜居住。

20121221tpcafe02

「學校咖啡館」特式奶茶

20121221tpcafe03

OLYMPUS DIGITAL CAMERA

a poet

OLYMPUS DIGITAL CAMERA

「a poet」的芝士拼盤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台灣友

出門真的要靠朋友。

第一次認識他,是在日本民宿,一席晚飯,他是個會在拍照的時候黏一片紫菜在人中的人,古靈精怪。

後來加了他的面書,看他的相簿,嘩,照片幀幀驚豔,才知道,原來是個攝影師。斷續在面書上聯絡,他偶爾會叮嚀:「有空來台灣玩哦!」

在台北約他的那一天,下起雨來,台北的捷運其實很方便,卻想不到,他駕了自己的車子來,還帶來了可愛的女朋友給我們作伴。

匆匆來台北一趟,做足功課的人竟然是他,「我知道你大概想去哪些小店」。車子在小店門前停下,他先安頓好我們,自己再兜兜轉轉找車位。他手執一本《設計採買誌》,從台灣50家不同風格的咖啡館中,替我選了一家像陽台溫室似的明媚咖啡店,裏面放兩張有百年歷史的大木桌。末了他索性連雜誌也送我,「很適合你看」,我去過的那些咖啡店,竟然都在雜誌裏找到詳盡的介紹。

翻到一頁,發現了他的訪問:「許許多多簡單的幸福就在身邊,只需一點點心思與保持正面樂觀,就能成為你個人獨特的視角,這是我一直喜歡觀察世界的方式。」

那夜他帶我們去吃滿滿一大碗生魚片飯,我們又聊了起來,他說:「我覺得這樣平平淡淡的友誼很好。」我點點頭。最記得他說的一句:「如果我覺得這個朋友很好,那個朋友也很好,我就會很想讓他們互相認識。」傻笑了一會,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夜的餘興節目竟然是唱K,一天下來吃的坐的全是他的,都拗不過他,很不好意思,我說:「這次該我來付了。」他便無所謂的走在後頭,也沒爭結帳,我歡天喜地走到櫃台,服務員小姐才收了單子,便笑笑說「可以了」。我當然不會蠢到以為「咦,在台北唱卡拉OK是免費的?」我被整了,而他在後面大笑。

也許,喜歡一個地方,其實是由喜歡那裏的人開始的。

20121226py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問路認識到台灣朋友

「阿姨?請問⋯⋯」「誰啊?你叫誰阿姨呀?」我們在台北松江路,男助手戰戰兢兢走進一家花店問路,結果遇上了這樣的情況。

「我那麼年輕你叫我阿姨?」語氣很「恰」*的老闆娘從花叢中走出來,卻是笑嘻嘻的。「啊,我不是那個意思,不好意思,因為我看不到你⋯⋯」男助手慌忙解釋,的確我們只看到店裡的老太太,還打算叫得年輕點才叫「阿姨」。

已經是晚上七八時了,走得腳板都癟了,還是找不到生活道具屋「時常買」,明明在松江路,可都是民居,烏燈黑火的,最糟是我們沒抄下準確的地址。

「時常買?最近好像聽過有一家這樣的店,你們等一下,我上網搜一下。」老闆娘又熱心的鑽回花叢裡。「咦,找到了,網上也有很多消息啊,等我把地址抄一下。」地址是松江路194巷35號。我們不斷向老闆娘道謝,她只搖搖手說,快點去啦,不然關門啦。

原來我們早就經過「時常買」,就是那扇很漂亮的古老紅漆木門,木門關了,但還看到裡面有電燈泡的光,於是索性「破門而入」,才拜訪得到老闆毛家駿。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們又回到那家花店道謝。老闆娘說:「哦,就是那家!我有經過,他們放一個小木板在外面,我還在想,這樣能做生意嗎?果然是不簡單!改天我也去看看。」我們提醒她,店子只在星期四至日開門營業,因為毛老闆說不太想打擾這裡的民居。

跟老闆娘交換名片的時候,她突然發現說:「哎你們倆個是穿情侶裝嗎?我就奇怪他怎麼會穿那麼可愛的小鹿裝。」老闆娘犀利得讓人招架不來。

一邊聊著,老闆娘的小女兒一邊雙眼滴溜溜的抬頭看我們,手指不斷擦鼻子。「哎喲,不要挖鼻孔,她一緊張就挖鼻孔!」趕緊把女兒的手撥下來。「不要緊張,不要挖鼻孔!」我們笑了許久。後來我們囑她,來香港玩的時候記得找我們。

老闆娘的性情,真的很台灣,那也是我喜歡台灣的原因。

*聽說「恰」在閩南話的意思是「潑辣」,哈哈。

老闆娘的花店「花緣坊」:台北市松江路194巷7號

時常買:
https://www.facebook.com/bwgeneralstore

末日後饗宴

20121221dinner01

攝影:男助手

趕得及在末日前從台北回來。12月21日星期五,世界没有末日,還來得及煮一頓大晚餐。

第一次下決心想好菜單,第一次清清楚楚寫好購物清單地點,先由最近的街市開始,買了基本材料像洋葱、薯仔、海鮮的,摃回家,餘下像素魚子醬、芝士、沙律菜的,從銅鑼灣一直買到太古再回家。當然,如意算盤打不響,這天下午超多人,最後,晚上六時才回去動手。

既然同是冬至,便打算自己全權負責,想施展渾身解數,把這一年學到的都用上,不准家人踏入廚房半步,「都好好的跟我坐著別動」。當然,六時才開鑊,縱使有三頭六臂,也不會變出什麼花樣,他們看不過眼要來幫手,好吧,也許他們其實更享受那個插手的過程。

好,開飯。

20121221dinner02
在最喜歡的黑麥咖啡店銅鑼灣分店買回來藍芝士法包,愛它超香濃的芝士與麵麥味,另外還有小黑麥圓包和小圓麥包,配上還未吃完的法國鴨肉醬。

20121221dinner03
在Pinterest看到的酒杯裝飾小方法,杯邊沾上已溶朱古力,再沾彩色粒粒,很有聖誕氣氛,喝起來甜甜的。杯子裏的是有汽果汁,加點士多啤梨和藍梅會更好看,也可以用手工果醬加梳打水來做果汁。

20121221dinner04
芝士沒有太講究,都是從瑪莎十元一塊撿回來的,家人也不大有興趣。

20121221dinner05
用曲奇模子壓出聖誕樹形麥方包,夾了香草芝士、IKEA買的香草煙三文魚和海藻素魚子醬。

20121221dinner06
煙肉捲露筍,真的很貴,煎得有點焦,不過煙肉很脆。

20121221dinner07
煎完羊鞍後用剩下的油和醬料來煎在惠康買的羊肉粒,竟然挺滋味!

20121221dinner08

是日主角,羊鞍,只找到佳寶冰鮮的,先解凍,再用海鹽和黑胡椒醃一會,再塗上厚厚一層早前做法國菜買來的法國芥末,可以去冰鮮味和去除過多的膻味。

先煎香羊鞍表面鎖住肉汁,再放進已預熱15分鐘250度的焗爐,焗約20分鐘。再塗點果醬,我用了在台灣買回來的「在欉紅」無花果手工果醬,手製果醬少點添加物質,可以當作燒烤醬,減點油膩感。

20121221dinner09

本來打算做蜆肉白汁意粉,但發覺大家都很飽了,就索性炒香蒜粒洋葱黄椒紅椒,炒好斤半蜆,灌入雞湯和忌廉做湯,蜆肉新鮮湯挺甜的。

20121221dinner10

白汁芝士焗青口,也是先用忌廉和芝士煮好白汁,再淋在青口上,再鋪點芝士,預熱焗爐180度焗15分鐘左右。

20121221dinner11

盆栽奶茶,綠茶口味的,其實是看到台北咖啡店有這噱頭,可以自己試做。OREO餅壓碎便像泥巴,沖一半即融綠茶或奶茶或咖啡,加點糖,再打小杯奶泡倒進去,把泥巴輕輕撒在上面,加兩片薄荷葉,真的要很輕地撒,不然很易塌掉,變成泥水。喝一口,泥土便會鬆塌,OREO餅碎泡軟後一口喝掉,味道很好也很好玩。

20121221dinner12

最後一道甜品是北海道3.6牛乳布丁。2杯牛乳,2湯匙粟粉,4-5湯匙砂糖,另用2湯匙熱水溶掉2.5茶匙魚膠粉,全倒進鍋子,中火煮滾,其間不斷攪拌免沾鍋。倒進小杯子,涼後放進冰箱便可。我在吃前還加了「在欉紅」的烏龍茶牛奶抺醬,這次是台北果醬大採購。

如果有一天,當我不再戰戰兢兢調味,不再三心兩意,不再手忙腳亂,不再讓大家餓肚子,也許,我會想試試大宴親朋。

手做杯子養活自己

很難想像一個從日本愛知縣的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毅然走到陶藝研究所,從最基本的陶瓷學起,學做杯子碗子。

也很難想像,他在市郊築起自己的工房,屋頂破落,要撿人家颱風吹翻了的鐵皮回來修補,拼拼湊湊。園子滿地碎石落葉枯枝,屋前圍起參差的竹籬,看起來像一座荒屋多於一間藝術作坊。但他卻只記着夏天屋前小溪漫飛的螢火蟲。

這個從前入世未深的年輕人,是青木良太,現在三十有多了,滿臉清臞,頭上纏上黑布條,像一個教徒,或者他的工作其實也像一種修行。

本來他也猶豫過,「我覺得那個要作為一輩子的工作,有點不太可能」,也想過去做現在流行得很的美容師。看他的照片,垂下頭,很專注,輕輕推着轆轤上的陶泥,那種姿勢,不也像替客人做美容嗎?不過那樣的神情看起來更肅穆。

白光燈前,他喜歡金屬與陶瓷的配搭,激烈與柔淡糅合成強烈對比,或者把金箔銀箔裁成筆尖般寬,細細密密貼滿一個碗底。工作台上的碟碟碗碗,看似是重複的圓與弧,但每一個,都飽含了細膩的感情變化。

日本的陶藝家,並不寂寞,會三五成群舉行展覽。青木孜孜不倦,才畢業三個月,就已經能夠辦自己的個展。他們的作品不標奇立異,都是日常生活會用到的簡樸器皿,但難得客人懂得欣賞,懂得細味分辨圓潤或尖銳的質感。這樣的藝術,像杯子裏的水一樣,自然融進了生活。

做陶藝原來可以養活自己,最重要的是,能夠養活自己的心靈。

那樣的陶藝家,不止是一個半個人的故事,至少我看到台灣翻譯日本雜誌《日日》裏,第一、二期介紹的陶藝家,如井山三希子,如橫山拓也,如Masu Taka,都是如此。

20121221py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我的忠實讀者

20121216reader

寫作,有我從來沒想過的,得著。

每逢星期三晚下班(該是星期四的凌晨了),總會拿一份隔夜副刊,翻到D5頁,摺好下半部份,放在飯桌上。第二天,愛讀報的媽媽便會抱怨:「有時要看你文章,才知道你在忙什麼做什麼。」我莞爾,其實很無奈。我跟她,作息時間不合,只能神交。

「你啊,不要單手騎車!」她總一切非常著緊,著緊到同一件事同一時間可以說上三次。

「你寫到冬天吃北京餃子,我便記得那時去北京看你,都進了地鐵站了,你又跑出去租輛單車,騎去烤肉店,買了十五串烤羊肉回來,你知道我喜歡吃,我們五個人站在月台角落狼吞虎嚥,多滑稽啊!」因為我知道你會高興的嘛。

我妹妹,一星期只見一小面,她當著我面,向媽打我小報告:「她啊,她搞太多東西啦!殘啦!」「那些我有看啊,還會share咧!」她曾經說過,除了課文上的英文,不愛看其他文字,我當時聽著灰心,卻又聽到她說:「不過你的,我是還會看全。」哈,一啖屎,一啖砂糖。漸漸覺得,既然有幸當她的知識來源,我得再努力點,多盡點責任。

沙田的舅舅,有天打電話來問我媽:「你女兒不懂換單車胎呀?早說嘛,叫我來換啊。」「這樣子不如買新的啦!」永遠是這樣熱心啊舅舅,熱心到懂得上網看blog替媽監察我。

遠在澳門的姨姨也告訴媽:「寫婆婆的看得我很感動,我追看啦,我回去跟她三姨媽說了咧!」可惜婆婆現在眼睛不好,只顧得吃葡撻。

如果,我媽懂得上網,其實也好想讓她看看「手作文字」。不過,她連如何收發短訊也搞不清,無謂逼迫她。

還有的,當然還有很多的,我都知道,我都知道你們。你來看我,就是我的動力。

有很多東西,我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但現在,因為寫作,開始有了,有了很多,而那些,都是你們給我的。

( P.S. 這個時間,我應該在飛機上了,或者已經到了台北了,周末愉快,大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