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做了些資料搜集,想在香港挑些合適的咖啡店,平常日子去寫寫東西。後來發現,那樣的尋覓是痛苦的,免費上網和充電、醇厚咖啡、美味餐點,或愜意環境,原來在租金狂飇的地方,不能共存。
相反,到台北泡咖啡店,從店子主題、裝修,擺賣的東西,以至飲品餐點菜單的鑽研,都是樂趣所在。有時那些杯盤碗碟配搭,獨特得難以找到兩家店會用相同一式一樣的餐具,那在在是時間和心思的花費。
像「a poet」的明媚雅麗復古裝修,老闆捨得搬八千多台幣(港幣二千多)的木椅子給客人坐。像「咖啡.小自由」的陽光照下來的露天陽台,售賣「在欉紅」本土手工果醬、甜點,用桂圓調製的咖啡,帶有香香的桂圓甜味。
像經營學校咖啡館的兩夫婦,打理咖啡店之餘,還推動社會公益事務,讓出場地給「小森林馬戲團」試演。我點了「學校咖啡館」特別調配的奶茶,滿滿一個紅壼的熱奶,泡進香草花茶,杯子裏數條青檸皮,倒進熱奶茶,泛起淡淡幽香,三杯過後,暖和和的,還可以慢慢廝磨。
於是從台北回來,便想到大坑的咖啡店攢一點台北的餘溫。可惜餘溫攢不著,還受了氣。
問店員可否給電腦充電呢?三兩個人商量了好一會才勉強說:「讓她充吧。」點了不便宜的下午茶,忙著掏電腦掏iPod,忙著用手機放Wi-Fi。咖啡喝了一半,店員走過來說:「不好意思,你們只餘十五分鐘,有客人訂了晚餐。」對,咖啡還是溫的,熒幕上只打了幾個字。為什麼在我們進門前不說清楚呢⋯⋯
咖啡店本該有的一個特點,「泡」,要像泡咖啡一樣浸泡時間,假若要趕早午晚餐的,要趕客的,算不上是咖啡館吧,頂多只是家餐廳。我們不是没有有心的咖啡店,只是,還未做到極致,或者說我還未找到很滿意的。
我知道我知道,不能只怪他們,因為香港也沒有給他們太多生存空間,也沒有培養文藝氣息的土壤。租金、時間、生活習慣和心思都影響著兩地的咖啡店文化,而租金對香港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也許明天便要大加租,朝不保夕,所有心思都是徒勞。
這次去台北,因為那些咖啡館,有人發表感言:台北不宜旅行,台北宜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