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家的時候,她們總是把沉沉的力壓在你身上,用手指緊抓你手心。她們皮肉軟乎乎顫巍巍的,就怕一不小心會揑壞,有時候也許還會嗅到隱隱一陣悶焗的氣味。不過老人的味道,也不一定會令人厭惡,特別是從她們廚房裏傳出來的香味。
我們家的女人,好像都不大會做菜。準備晚飯時,婆婆總愛坐在藤椅上梳理一頭薄薄的花髮,而嫲嫲卻愛在大廳細步踱來踱去,由得媳婦女兒在廚房忙。姨母媽媽們端出來的,有時是淡爛的湯渣,配一小碟豉油,或者煮過頭的蔬菜,偶有佳作的,就算是三杯雞了。
所以有時候,很羨慕人家的奶奶煮得一手好菜。
那天去書店,見到一本書叫《跟阿嬤學做菜》,用一個滿臉皺紋的婆婆做封面,婆婆手執菜刀,蹙一蹙眉頭,那個切菜的神情有點狠。食譜卻讓我翻得愛不釋手。
書裏集合了台灣20個阿嬤的手藝,台灣人叫「奶奶」或者老年婦女作「阿嬤」,讀起來就像廣東話的「阿媽」。從南到北,從本省、外省到客家,有的是老字號食店的老闆娘、有的是主廚媽媽,還有已經90歲的創意美食大賽冠軍客家婆婆,總共炮製132道菜餚。
阿嬤會跟你說:「要這樣做才會好吃!」有一種難以踰越的權威。原來紅燒滷肉要在起鍋前灒點黑醋,才能喚起醬肉的滋味;竹筍要先蒸後炒,才會香甜脆口;獅子頭要加點馬蹄才有嚼勁;鮮蚵仔想保持肥美口感,要在下水燙前先裹上粉;醃瓜蒸肉別忘了加糖。這都是她們累積了多年的珍貴經驗。
這是一本家傳食譜,是阿嬤的心血精粹,也是後輩飲食情感的依歸,最重要的是,可以為她們留下永恆的味道。
其實有時也不一定要阿嬤下廚,把她們拉出廚房,安頓在藤椅裏,讓她們舒服一天,嘗嘗孫兒親手煮的味道,不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