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辭職?

(對,我回來了,真的回來了。)

“It’s important to try to do different things—change what I write about, and also the way I write.” — William T. Vollmann

我辭職了,很多人都很驚訝:「嘩,你咁夠膽?咁勇嘅?」

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回答。

其實,沒有那麼大件事吧。我媽很淡然說:「噓,又不是等你開飯。」

做新雜誌的freelancer,老闆問我,為什麼不在那邊做下去?我想了想,說:「不想留在comfort zone太久,想要一個新環境。」他問我:「那現在這裏坐得舒不舒服?」我說:「還不算。」

待在一個地方久了,沒錯,手腳會越來越熟練,基本功應該要這樣練回來,但同時,學習的MUV也會極速下降啊,即是說,每天學到的新東西,會越來越少。

有個和我一樣的舊同學,簡直就是我心裏的蟲,在WhatsApp閒扯說:「又不是等住開飯」「覺得又不難找工作的」我補充:「對啊,反而要找適合自己的才難。」即是說,由之前的路走過來,往後的路,要怎麼走,才能更進一步?

接着找工作當然沒問題,但一份工作接着一份,路就這樣不知不覺搭了出來,究竟有多少空間細想:這條路,是不是我最想走?

特別最近,訪問過台灣導演吳念真,看過《新年頭,老日子》這電影,我更不想在人生餘下不夠八分二的時候,再來重新想,我想做什麼。

這樣好像很不負責任,但那一點點年輕的、只此一次的自由,應該可以擁有吧。不是我浪漫,但離開一個地方,是結束,但離開一個地方,也是新開始啊。

辭職後的這段時間,很感謝所有給我新機會新嘗試的人。事實上,辭職翌日,我也沒有正式停下來,直至現在。我開始愛上這樣的工作狀態。

將來我想我會懷念這段不真正賦閒的時光。這樣的日子,一生人並不多啊。

20130325lifebegins

“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Neale Donald Walsch

大師級微電影《美好2013》

亞洲導演給香港的禮物

「沒有人性的叫作電影嗎?」吳念真導演在群訪的時候,直截了當反問記者。不論「重量級電影」抑或「微電影」,都是一道導演與觀眾的溝通橋樑。第37屆國際電影節已開鑼,優酷(Youku)發布新出品的《美好2013》,4齣微電影共100分鐘,由日本黑澤清、台灣吳念真、北京呂樂,以及香港張婉婷、羅啟銳執導,有這導演陣容,中港台媒體紛紛湧至。

4位導演在台上揮灑講述,黑澤清這次在黑暗風格以外嘗新,《美麗新灣計劃》竟涉獵浪漫愛情。吳念真的《新年頭,老日子》,最日常卻又特別好看,他還想叫孩子們推介給爸媽,學學父妻溝通方法。呂樂自言他的《一維》其實衝着三維而來,富宗教探索,黑白剪影的畫面,又何嘗不是善惡的分辨?張婉婷及羅啟銳的《深藍》,在光影聲色下,關懷單親媽媽和自閉兒童,「深藍兒童」(Indigo children)其實也是現世中的閃耀蝴蝶。

吳念真:有什麼比創作重要

去年電影節首映的《美好2012》,由中港台韓4位導演帶頭,高清電影透過優酷在網上公諸同好,顧長衛、許鞍華、蔡明亮、金泰勇4位導演的作品總點擊率,幾近2000萬,評論轉發更是數以萬計,以內地一張30元戲票計算,就是6億票房了。但網絡不像戲院,這個平台更自由,而優酷成立的青年導演導師團,更會扶掖新晉導演。「給新人環境,比創作更重要。」吳念真在台上說。到底,2013年美好不美好?不如訪問導演大師吳念真,好嗎?就請讀者繼續留意世紀版報道今屆電影節二三事。

20130322centurybeautiful2013

【明報世紀】[文.寶兒(電影節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