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巴黎的公寓辦生日派對,在淡綠色廚房裏,站了幾個人在輕談淺笑。Gautier特別健談,他說他在台灣待過3年,那裏的風土人情和食物,像夜市裏的小食、花蓮的風光,無處不是懷念,說時眼裏還熠熠閃着光。他身旁的妻子Elena,溫婉和應,「我們真的很喜歡台灣,現在反而不習慣」。他們去年10月才搬回巴黎。Elena是個來自俄羅斯的秀麗女子,隨着丈夫由莫斯科一躍跳到台灣,如今來到巴黎,最受不了的還是街頭那一股尿騷味。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偶然,無心插柳,Elena在這個東方和西方邊境接壤、文化混雜的國度裏成長,她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國家,奔走東西。9年前,一個周五晚上,她跟銀行工作的同事在莫斯科一家酒吧相聚。她其中一個同事正在學法文,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和旁邊一群在法國銀行工作的人談話。在昏暗燈光和酒精的作用之下,兩幫人萍水相逢,卻聚在一起跳舞聊天。這是Elena第一夜遇見Gautier,但她對他的印象僅止於法國同行。
和萍水相逢的他愈走愈近
那時Elena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在晚上修讀經濟學碩士,那個學法文的同事,又央她陪伴,再跟那群法國人見面。適逢考試期間,Elena應接不暇,她只答應陪同事逗留30分鐘。後來,她在那裏比預期待得更久,且出乎意料地,她和Gautier開始聊天,之後更開始約會。但Gautier只在莫斯科出差一個月,這段時間,他們一直維持着朋友關係。直至他回巴黎,他們還會用電郵通訊、傳短訊,甚至Skype,聯絡並未中斷,緣未斷。
翌年春末,Gautier想到聖彼得堡旅遊,Elena也未曾踏足此地,於是二人結伴同遊。之後一年她生日,他邀請她到巴黎,他還製造驚喜,特意帶她去意大利的羅馬和佛羅倫斯,走了一趟浪漫之旅。他們在這3年裏,雖然分隔異地,但因着喜歡旅行的因子在蠢蠢欲動,幾乎每隔3個月便相約一次,到各個地方旅行。那時候,她覺得這樣的旅伴關係很有趣,還沒察覺感情早在二人之間醞釀。
也許他們都有現實考慮,異國戀不容易。直至Gautier轉換工作,新公司再派他到莫斯科1年,事情突然水到渠成,二人想,既然有心,不妨一試。他們很快便同居,然而愛情並非只有浪漫,往往與現實交纏,在同居第一至第二個月,他們爭拗甚多。她說因為二人不懂談判,總是執著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對方的意見,摩擦每天發生。吵到激烈處,他們毅然分開,不願再和對方一起生活下去。然而不到兩星期,二人又重修舊好,這一次,他們終於嘗試傾談,跟對方解釋明白,該知道,二人以英語溝通,用不是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特別困難,也特別需要耐性。她強調,爭吵時記住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I am sorry.」因為任誰也不會覺得自己有錯,只有互相認錯,才能讓大家平心靜氣地傾談。二人關係,就在日常磨練中漸趨順利。
結婚是為了繼續走下去
後來,他在莫斯科總共工作了3年,這段時間,她捨棄了銀行的工作,轉讀設計,又再埋頭苦幹。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公司推薦他到台灣工作,一去3年。她想不到的是,他受公司推薦後,他向她提出另一個計劃——結婚。他們二人從沒細想過結婚這回事,只覺得這是一種社會契約,但為了能繼續走在一起,不妨簽一張合約。有一夜,他們在餐廳,侍應給她送來一束花和一個小盒子,盒子裏就放了一枚訂婚戒子,她心裏還是歡喜。他們的婚禮在6月,準備得倉卒,小婚宴邀請了他們最親近的人、最想見的人,毋須鋪張,卻也可以讓新人感到滿足。婚禮過後,他們便馬上起行到台灣視察,可惜遇上颱風,天氣又濕又熱,Elena最初還很抗拒,但她最終支持他的事業發展。接下來,他們9月到英國參加Gautier姐姐的婚禮,然後便正式落戶台北。
遊歷各地 感受風土人情
「要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大概需時3至6個月,要了解一個城市,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這3年,他們走遍台南、台中、高雄、花蓮,到過香港、越南、峇里,受眩目的東方文化衝擊和吸引,他們愛上了吃米飯、吃中菜,上台式館子。「關於一個城市的印象,國外的人只能從媒體、別人口中得知,早有一個特定的框框。可悲的是,有些人甚至故步自封,不願意再進一步理解。」若不真正踏在那一片國土之上,你很難憑空理解別人的文化,也很難懂得欣賞,所以他們現在期望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定居幾年,不論在日本、印度,還是非洲,至於巴黎,Gautier已無甚興趣。
由歐洲的東邊走到歐洲的西邊,Elena彷彿經歷了一場女性主義的進程。她說在台灣,甚至在俄羅斯,她仍然感覺到男性中心主義思想,男性的地位隱約還是比女性高,他們期望女性可以照顧家庭,當一個稱職的主婦,像他們的「second mother」,即使是在職女性,仍然需要兼顧家務,身兼兩職。如今她與法國丈夫的家庭職責卻來得相對自然,所有傳統與女性有關的家務,不再變成「must」,不再需要你像house keeper一樣,他下班後會和她分擔家務,她覺得很受尊重。
就像這一晚,她回去後,他也快要下班,若大家都不想煮食,就到台灣餐廳吃晚飯,好好享受二人世界。
(2014年6月22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