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講古 信不信由你

IMG_9132

左起:雄仔叔叔、Gregory、人仔叔叔,以及在場聽眾。

IMG_9139
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流浪,會是如何?
電車在後頭軋軋聲擦過路軌,你聽到談笑聲,偶爾聽到口琴聲,原來有一群人圍坐地上講故事,你很久沒見過這樣的風景。
舊時有榕樹頭講古,在油麻地眾坊街天后廟前一塊空地,有幾棵過百歲的大榕樹,從前有人在樹下說書講古,街坊聚頭,好不熱鬧。
可惜如今榕樹頭改建成休憩公園,講古佬不見了,再沒有人停下來細耳傾聽。
也許因為這樣,有兩個講古佬流落到灣仔,坐在波士頓餐廳旁邊的一棵榕樹下,有時講些流言傳聞,有時講神神怪怪,卻很引人入勝。
在街頭,你不知道會遇上誰,誰又願意坐下來聽或講,這就是緣分。
有緣遇上街坊搭訕,每個故事拼湊起來,就成為一幅幅互有關聯的社區流動風景。

照片 2

這是講古人開檔時的架生,圖左邊的是木車仔,那右邊的是什麼?

照片 1

將木板打開一放,原來是一張講古櫈,方便隨街流浪。

灣仔街角 榕樹下排排坐
在灣仔的盧押道與莊士敦道交界,有一棵垂葉榕。一九九三年,彭定康在這裏種下了「灣仔綠化計劃」的第六百棵樹,前人種樹,二十年後有人在樹下講古。幾個人推來一輛木車仔,放下幾張櫈仔、幾條車呔,再去拾些舊車呔回來,豎起「流浪灣仔 流浪講故」木牌,開檔了。

話說,有兩個講古佬,人稱雄仔叔叔和人仔叔叔,在灣仔流浪五個月,試過在修頓球場被管理員驅趕,又在人民入境事務處的天橋擺檔,見路人行色匆匆,其中一人大叫﹕「全香港最好的講故事人在這裏!」仍然吃西北風。於是兩人走進麥當勞,索性向食客埋手。後來人仔叔叔發現,當一些人在忙一些事,走不開的時候,便是講古好時機。他們覺得,現在的街道不再屬於鄰里,只是一條通道,人們趕返工趕回家煲劇。兩年前,人仔叔叔接到《明報》的電話訪問,談到社區故事藝術遇上的困難,訪問結束時,記者問他﹕「何不定時定候在一個地方講古仔,事情不就解決了?」由此展開了他們的流浪講古,最初在Art Centre試講,一百○三個故事結集成《傳說我城》,也組織了團體「四圍講古」,又和「油麻地活化廳」和藍屋「香港故事館」合作,慢慢走進社區。

IMG_9166

波士頓餐廳旁的空地,由彭定康所種的榕樹已長成,流浪講古每月第三個星期二相約在此。

春園街 老兵後裔尋親
街頭故事﹕雄仔叔叔在開講時,帶來一位外國朋友Gregory,他笠起帽,也一副流浪的樣子。原來他爺爺以前是英國裁縫,專為皇帝做衣,二次大戰後來港當兵,一九四一年日軍入侵香港,爺爺逃走到灣仔,被一個中國家庭收留,住在春園街。原來這家人的祖父也是裁縫,二人便互傳中西技藝。後來,爺爺在街上遇到一個中國女孩,兩人語言不通卻互有好感,爺爺便唱了一首英國民歌給她聽。Gregory隨即哼起﹕「Huh…let me tell you all the songs that I knew from the place I’m from…」幾年後,他們生了兒子,日軍撤離期間發生暴動,兒子走失了,她在抗爭中死去。爺爺傷心離港,與這家人失去聯絡。Gregory就是來替爺爺尋找這家人。

歷史回顧﹕一八四○年代英軍佔領香港,英商在港島做貿易,其中富商顛地(Lancelot Dent)在灣仔春園街一帶興建了一所豪華花園大宅「春園」(Spring Garden),附近亦有不少歐洲人聚居。1866年,顛地破產遷出大宅,歐洲富戶陸續搬走,轉由有財有勢華人接手,改建成中式樓宇,留下「春園街」一名。直至一九二○年代開始,春園街成為煙花九反之地。如今只餘下唐樓、餐廳等。

mp_04WT018

60年代的春園街(明報資料圖片)

紅磚教堂 遇見從前
街頭故事﹕有人曾笑話雄仔叔叔﹕「你要告訴他們這是故事,不然他們不會信。」但雄仔叔叔堅持說那是一件真事。那時雄仔叔叔來到灣仔,在跟小朋友講古前,到快要拆卸的紅磚教堂參觀。他第一次來,但地下階磚、窗門舊式花玻璃,像極他深水埗已拆掉的舊屋,那裏的味道,像他信教的嫲嫲梳頭的髮油味,很是親切。走廊上,他聽到有人叫他,他敲門進房,竟然看到過身的爸爸。他問爸爸來幹什麼?爸爸說我來和你玩,把紙袋放到他腳邊,他摸到自己最喜歡的小皮球,那早在三年班不見了。在教堂外面,他們玩得一身大汗,然後去大圍紅梅谷洗澡,是他小時候的樂園,那時雄仔叔叔已經變回了一個小孩。他們繼續玩彈球,球彈了上天,爸爸也跳了上去,卻不再下來了。原來爸爸每次下來也要儲優惠券,要抄十次聖經儲夠十張。回到教堂後,房裏又有人叫他,原來是他四五歲的兒子,這次紙袋拿出來的是爆旋陀螺。他們玩累了,他轉身,見到來接他講故事的老師,背後的兒子已經不見了。

歷史回顧﹕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灣仔人都叫它做紅磚教堂,在一九三六年興建,經歷戰火後,在一九九四年拆御重建。香港堂最早於一八八二年,在威靈頓街創立,後來又曾分別在鴨巴甸街及堅道落戶,最後搬至現址。二○○九年因豬流感曾開放給警員休息,今年因九二八發放催淚彈,亦曾開放給集會人士。

mp_IMG_9159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人稱「紅磚教堂」。

船街鬧鬼 荒廢校探險
街坊經歷﹕林小姐在灣仔長大,居所對面是就已荒廢的聖璐琦書院,書院旁是傳聞鬧鬼的南固臺。她稱小學返下午班,上午一個人在家,無聊看出窗外,看到書院其中一格,發現有個紮孖辮的女孩子,穿着碎花衫和她揮手,然後女孩就慢慢退後消失了,當時林小姐年紀很小還沒有什麼感覺。到了中學,她和同學貪玩一起爬進書院,發現課室裏不是淹水就是枱櫈凌亂,已經不能進去,直至她走上天台,才發現能看到對面自己的家,猛然想起這件事。她說中學時和同學爬進去探險幾次,這類怪事見過不少。

IMAG0369-1

林小姐的家對面就是荒廢的聖璐琦書院,小學時書院前的粉紅色大廈還未建好,書院的黑色窗戶清晰可見。

歷史回顧﹕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南固臺,早建於一九一○年代,為兩層古老大宅,外牆以紅磚建成,有西式拱形陽台及木雕等,糅合中西建築,四周有連綿不斷的長石梯,當時業主是杜姓商人。據說日治時期,船街一帶包括南固臺及聖璐琦書院,曾淪為慰安所,婦女慘被虐殺,現已荒廢多年,轉為合和擁有。二○○三年有報紙頭條指,八名學生夜闖大宅,結果三人懷疑「撞鬼」,需報警求助。聽林小姐說,其中一人她也認識。

IMG_9152

晚上的船街,一直沿這條又長又斜的樓梯向上走,便能到達南固臺。

東城戲院嚇破膽
街坊經歷﹕灣仔東城大廈,前身是東城戲院,當年有報道稱一女子看戲中途去廁所,在鏡中赫然看見另一長髮女子,最後看戲女子死於心臟病云云。「我見過啦!」街坊啡色褸嬸嬸突然說,她當年帶兩個孩子去看電影,坐前座,銀幕兩邊有兩道牆,她看到有個梳着阿婆髮髻的額頭,移上移落,連兒子也見到,起初以為有人走過,散場後下樓梯,才發現牆很高,根本不可能爬上去,嚇得她以後也不敢再去。

歷史回顧﹕東城戲院建於六十年代,以播放西片為主,由何東家族屬下公司經營,傳說由殯儀館改建。七十年代因生意欠佳被迫拆卸,營運不足十年,現重建為東城大廈。

IMG_9171

東城大廈,前身是東城戲院。

鵝頸橋底 丟屍落河
街坊故事﹕街坊啡色褸嬸嬸又說起她老爺的故事,日治時期,日軍殺人不眨眼,如路人經過不敬禮,日軍便將其刺死,推在一邊,丟到鵝頸橋底那條未填的河中,就算只有槍和軍帽在,也必須行禮。那時她老爺剛經過,馬上敬禮,日軍叫他幫手搬死屍,老爺又瘦又怕,幸好他有通行證,又懂一點日文,日軍才放過他。

歷史回顧﹕一八四○年代,黃泥涌谷是沼澤地,英政府想在該處開闢馬場,於是開鑿運河(Canal,音譯堅拿)疏導水流。運河便以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寶靈頓運河」,河水長窄且彎曲,猶如一條鵝頸,故稱為「鵝頸澗」,上面的寶靈橋便稱為「鵝頸橋」。到一九二○年代,進行灣仔填海工程,鵝頸澗修成暗渠,舊鵝頸橋亦遭拆去。至七○年代,為香港海底隧道通車,填平暗渠,並興建堅拿道西天橋,後再建成堅拿道東天橋,即現時的「鵝頸橋」。

後記﹕真亦假時假亦真
Gregory的尋人故事實在很感人,但原來他並不是主角。其實他本來是去藍屋找朋友,剛巧遇上雄仔叔叔,於是二人決定創作一個故事。雄仔叔叔記起一個真實故事,當年他有朋友喜歡坐在墳場畫畫,遇見一個外國年輕人在找墓碑,原來他爺爺是在港病死的英軍,爺爺的「鬼魂」幾年前才回到愛爾蘭。當年英軍把病死士兵報作消失,爺爺死無紀錄,「孤魂」被困在赤柱。直到一天,有人在墳場吹奏愛爾蘭笛,爺爺才能跟着音樂回家,跟後代人說,要找回那個曾幫助他的人的墓碑。Gregory唱歌了得,於是講古時即場獻唱,還加上愛情線。兩個說故事的人,共同創作,交換想像,和世界溝通。

曾經有聽眾問雄仔叔叔,你介不介意故事裏面有些事不是真實的,或者全是作的,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回答﹕「如果故事裏有些不是真實的,或者是作的,那便是一個故事。我們要學習分辨『真實』和『真誠』。」他希望人人都能說生活的故事,才不易被蒙蔽,譬如說蛇齋餅糉。而人仔叔叔覺得,這幾十年來,三色台壟斷了故事的策展權,令香港只剩下一個故事。所以讓他想要做一個故事策展人,聽很多人講故事,讓更多人聽到這些故事。他說,有一個關於故事的秘密,這幾乎會影響到國家安全﹕「你會過今日的生活,是因為之前,有人在講有關你生活的故事。」「故事和生活之間的鎖匙,就是『相信』和『行動』,像百合匙一樣要兩條一起用才行,這個故事就會被轉述下去。」他們讓香港不同的地方,都有人發現了故事,三三兩兩開始在街頭講古,這些古仔,有一天就會變成真。

人仔叔叔.職業故事人,及社區藝術工作者
雄仔叔叔.講古佬,於一九九四年成立「慢慢走工作坊」,推廣講古文化

■四圍講古
流浪灣仔 流浪講古﹕每月第三個星期二開講
油麻地活化廳﹕每月最尾的星期五開講
查詢:www.facebook.com/tales.we.tell

2014.12.28@wanchaistory

(2014年12月28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生活 > 街知巷聞)

給 手作文字 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