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以煮食探索,在香港

中西區,除了慢悠悠電車,還有露天的嘉咸街街市。小時候在附近住過,記憶中有很多雜貨舖,賣些鹹酸濕調味。街頭還有香噴噴的燒臘店,那時候扯着老媽的衫尾,斬十蚊蜜汁叉燒,就有一頓豐富午餐。

現在則是西式沙律菜隨處可見,芝士、風乾火腿成了店家必備貨品,很多在外國常見的蔬果都能在這裏找到,像土耳其無花果、碩大的石榴等,不過價錢大多是外國的兩倍。開始無奈地習慣我城的迅速轉變和荒誕,有時候是突然不見了幾棵古老石牆樹,有時是有些人突然跳出來說某些軌迹應當消失。

小學之後我就搬離了這個露天的街市。但後來的大學功課,靈光一閃之下,又回到了嘉咸街街市取材。那時候用石膏,倒模了一些檔販常用的器具,像開柚子用的牛骨刀、掛牛肉的大鐵鈎。那時想說用訪問和石膏倒模把這些人情故事記錄下來,現在石膏還藏在家中某個角落,但有些店舖真的不復存在了,想不到石膏就成了歷史珍藏。

最近有機會回來這裏買菜,還是頭一遭和十多人一起煮食,在這個時常有土地問題的香港,要找到空間一起張羅烹煮,不是易事,也更值得珍惜。煮食就是可以將千絲萬縷的人與事聚集到一起,然後好多雙手就能創造出一桌子新奇鮮味。

食物還是在於人與食材的化學反應,一種食材或者一個器具,落於不同人手裏,就生出各種變奏,驚喜由此而來。一天下來,大家做出色彩繽紛的前菜、湯品、主菜和甜品,煥發着清爽的夏日味道。還要謝謝味道圖書館的歐陽應霽先生和Edward促成這次好煮意。

這周的得着是,用腐乳來做西式沙律醬汁的基底,再加入橄欖油、檸檬汁、杏脯果醬等,那種鹹香濃郁,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滋味!在自己長大的地方,也可以來一次:出走,走進香港人家廚房。

20150826poyee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20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