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人很喜歡把阿嬤擺到幕前,看綜藝節目,談笑間,主持人嘉賓總不忘提到阿嬤。連我認識的台灣朋友,公餘也嚷著要回阿嬤家裡去充充電,彷彿阿嬤阿伯就是他們的摯寶。電影世界裡,對各國老人的樣子印象都很模糊,唯獨台灣的老人,縱然已雞皮鶴髮,卻必定是慈祥的。
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播放的《10+10》,由10位資深導演和10位新晉導演聯手,就著「台灣特有」各拍5分鐘電影。看過《我愛巴黎》、《我愛紐約》這些以城市為題的電影,不約而同用上絢麗人物或宏偉景物,而台灣,大多數導演竟找來了常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老人擔綱。
在那些城市電影造作的烘托下,《10+10》裡的老人,顯得特別有力量,他們許是普通人,但所有經歷都已深沉地印在臉上。那口中呢喃的佶屈聱牙的閩南方言,更是生動。他們的美麗,把年輕女子男子,莫名起舞的桂倫美、拿起金條像外來媳婦多於女兒的舒淇,還有的表情生硬的張韶涵全比下去。
二十個微型小說,讓人每5分鐘來一次感動,最後沉殿在我腦子裡的,還是老人的音容笑貌。吳念真拍〈有家小店叫永久〉尋常母子的較勁,阿嬤的堅持,如果香港的小店也叫「永久」,那該有多好。〈老人與我〉導演鄭文堂對迷路老人和熱心村民的真實故事想像,震撼人心。新銳導演何蔚庭的〈100〉只記錄百歲老人往取信的山路。看他蹣跚步伐,曾閃過擔憂他會否一失足掉下山去?後來我想是過慮了,他朝氣勃勃的,朝向100歲人生的日常寄託。
兩小時轉眼過去了,才驚覺,啊,電影這麼快就完了。關於老人的電影,不一定要在後面加上「問題」二字。看到寶島的老人,我想起了世上所有慈祥老人的臉容,真實的,親眼目睹,就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