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Saving Meals

聽朋友說過,在歐洲生活為了省錢,最瘋狂的日子裏,一包意粉、一罐番茄意粉醬可以撐一個星期。聽起來挺嚇人的。

現在在法國生活,的確需要省吃儉用,在家自煮,減少出外用餐,是個好辦法。如果喜歡煮食,這裏無論是大型超市、小士多、市集,都是天堂。芝士牛奶法包香草,在香港價錢高檔的東西,回到這裏,全部回復平民價格。

偶然看到Jamie Oliver一系列的Money Saving Meals,正中下懷,其實慳錢也不一定要吃得很慘,甚至還可以吃得營養均衡、吃得嘴尖。他強調煮食的mindset,只要你有這個心態,即使預算有限,菜式都可千變萬化。

要慳錢,第一件事,卻是先要懂得使錢。買一條肥美的三文魚,加檸檬汁香草新鮮烤焗,或者不惜工本買一大塊豬肩膊,花四小時燉煮至骨肉分離。這些分量多的食材,價錢相對便宜,而且足夠餵飽一家人。

接着是善用剩食,將剩食轉化成新的烹飪材料。當鮮美的三文魚變成隔夜餸,只需補一點新材料,便可焗成三文魚酥皮批;當豬肩肉只剩下零散的肉塊,直接撕成肉絲,混入醬料做成豬肉包子,既可省下調味,還節省了第二輪料理時間。慳錢訣要就是,材料由新鮮至隔夜,味道由淡至濃,絕不讓味蕾嘗到重複。

一種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處理,還可避免浪費,新鮮香草買回來,一部分風乾,一部分混入牛油做牛油香草醬,便可存放一個月,慢慢用。

有了這樣的mindset,每天下廚,兩三歐元已可吃得極富足,也可確保營養均衡,別忘記,出外用餐是十倍價錢。

20131225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老闆不刻薄

思索過很多次,我到底是不是患上了輕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開始對僱用(或勞役)我的中餐館,產生一點異樣感情。

早在進門做工就認定,中餐館老闆=刻薄。才剛開始,老闆卻對我這侍應新手溫柔說:「嗱,小心啊,拿不完就少拿一點,慢慢來。」我狐疑,我一直在等,等他露出猙獰面目。可是一星期、兩星期過去了,如今一個半月,該錯的事我都做錯過了,打爛碗、出錯餸、遲大到,但我竟然像有金剛保護罩一樣,完全沒受過老闆的臉色。

後來認識做別家餐館的朋友,聊起巴黎地鐵誤點是常有的事,那天我整整遲到一小時,老闆竟然和顏悅色,還留了午飯給我。那人說他的同事才遲到三分鐘,溫州老闆就已經臉紅耳赤要罵人了,你真幸運。

在餐廳連一角幾毫都要省,但有誰想到老闆會開車子載着員工一行五人,去唐人街吃越南粉麵,還給我點飯後甜品。我轉做兼職,小費要重新計算,老闆卻偷偷叮嚀我:「小費大家平分,他們問你時,你不要那麼坦白,說少一點。」

大方老闆遇着吝嗇老闆娘,老闆見到三人炒麵分量太少,會多送一碟;若是老闆娘見到炒飯分量正常,也會嚷着拿起匙子減一點。有天客人點了兩杯咖啡,老闆突然招我來,低聲教我:「你跟他說,第二杯咖啡是免費的,記得說大聲點啊。」我當然樂意照辦。其實我們很多時,就是因為有這樣好的待遇,才會光顧一間餐廳第二次啊。

也許因為他有兩個女兒,又特別疼孩子,赤子心不減,到現在覺得,我的老闆更像一個慈祥的老爸。人情味這回事,買少見少,難得在凱旋門附近有一家。

20131218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綠色生活(二):在古董市集搵銀

PT151213_Print

聖圖安跳蚤市場記
說舊物,大概法國人最是念舊。
巴黎有世界上最大的舊物市場:聖圖安跳蚤市集(Saint-Ouen),那裏的法國遊人無不是用欣賞藝術品的眼光,彎身細細觀看。
在現代人一味追求最新潮新款的同時,巴黎人卻最懂得懷舊的價值,他們相信愈舊的事物愈美麗,也從而培養出獨有的審美能力。
粗製濫造的新潮物徒有空殼,然而舊物卻藏有靈魂,輕摸那些歲月痕迹,想像舊物主人的生活點滴,也許皇室貴族在幾百年前,就坐在那座鑲上金邊的沙發上品茗。
聖圖安有古董市集,同時亦有平民二手攤,黃金歲月與撿拾破爛的強烈對比,都在那裏。

【聖圖安市場的故事】
九反之地變觀光勝地
聖圖安跳蚤市場,位於巴黎十八區的北面,一個治安讓人有點敬而遠之的地方,卻也是跳蚤市場最蓬勃的地方。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後,巴黎城內拾荒的窮民,就被政府以公眾健康為由,逐漸邊緣化,他們被迫遷居到城門外,現在地鐵站Porte de Clignancourt的Porte就有城門的意思。這一區繁雜的市集、露天廣場、吉卜賽人的大篷車和菜市場,造就了聖圖安骯髒和貧窮的印象。一八九一年開始,政府為了便於管理,下令這裏的街道市集,都要申領牌照。直到一九○八年,地鐵站在此地開通,傳媒紛紛報道,市集更受注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拾荒者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古董家具、古玩雜貨、成衣攤檔,以及咖啡廳、酒館和餐廳,聖圖安儼然成為一個觀光勝地。由二○○一年開始,聖圖安成為建築遺產保護區,這裏的面貌得以保存下來,不受騷擾。至今,這個約三萬平方米的地區,就擁有超過十三個市集、二千多個攤檔,還未計算在街道擺賣的地攤。

【巴黎女人街】
穿越排檔 更多寶藏
知道了聖圖安龍蛇混雜的背景後,在地鐵四號線的Porte de Clignancourt下車,甫出地鐵站,就看見為數不少的黑衣人,他們大多是有色人種,沿途向遊人兜售冒牌手袋手表,這個時候最好裝作冷漠,目不斜視快步走開,亦要小心銀包電話等財物。一直沿Avenue Michelet大道往北走,會經過像香港女人街似的排檔,裏面售賣普通手袋波鞋衣飾,很多人誤以為這裏就是市集所在,撲了個空失望而回。但我們的目的地不在這裏,繼續往前走,經過天橋,遠離前一段路的混雜,就會到達Rue des Rosiers,這時街道兩旁已有華麗的二手家具店,在這裏便會找到幾個著名市集的入口。

【真正二手市集】
The Marché Vernaison跳蚤市場始祖
Le Marché aux Puces中的Puces就是跳蚤的意思,而Vernaison可算是跳蚤市場的搖籃,一直保留跳蚤市場的精神面貌。裏面有蜿蜒的小路和分岔道,每家店外都擺放小桌展示古玩舊物,轉角處隨時有驚喜,如銀器、瓷器、家具,甚至科學儀器,可能會有更古老的發現。

【市集裏的老時光 】
Chez Louisette Édith Piaf演出的舊酒館
Vernaison市集裏的盡頭,有一家舊式小酒館(bistro),早在一九六七年開業,有別於正式餐廳「restaurant」,或咖啡座「café」,「bistro」主要提供地方菜式及家常料理。傳聞法國著名歌曲《玫瑰人生》的女歌手Édith Piaf和Georgette Lemaire也曾在這裏獻唱,如今酒館裏仍有歌者演唱老巴黎的懷舊金曲,客人隨音樂翩翩起舞。
地址:130 Avenue Michelet, Saint-Ouen

The Marché Paul Bert拿破崙三世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誕生的市集,你甚至可能會找到拿破崙三世的遺物,市集的道路較為開闊整齊,裏面更另外分割出一個市集Marché Serpette。這裏也是設計師和創作者獲取靈感的地方,Woody Allen拍攝的《情迷午夜巴黎》便在此地取景,在日落黃昏下,古董映照一片金黃耀目。

The Marché Dauphine舊書誌照片此中尋
在一九九一年才建立的,是較為現代化的室內兩層市集,地面的大道,直帶你走進早至十八世紀的輝煌典堂,猶如置身皇宮一角。上層則較為親民,有舊雜誌、舊書、舊照片出售。

【平民二手攤】
趣怪雜物 平靚正
聖圖安每逢假日人流旺盛,拾荒者和收賣佬也不忘回來擺攤,在圍繞Paul Bert市集附近幾條街,如Rue Jules Vallès、Rue Lécuyer等,也是熱鬧非常,滿地趣怪雜物。 細心挑選,還是可以找到一點疑似古董,價錢極低,買回去當小手信也好,也可順道幫助當地窮人生活。

(2013年12月15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WorkShop)

攝人的待遇

踱步巴黎,在還沒把相機拿出來之前,我是一個打扮寒酸的路人,普通得就算走遍大街小巷,也沒有人會瞟來一角眼光,儘管我好歹是個黃皮膚的異國女子。

而當我從袋子裏掏出一台單眼硬鐵,沉甸甸地掛在脖子上,隨處駐足拍攝時,人們才突然驚見我這個隱形人。攝影就有這樣的能耐。逛逛蔬果市集,兩旁賣菜的大哥大叔,無不興奮地喊「photo、photo」,在檔子窄小的空間裏手舞足蹈,幾乎想把我拉到他們的檔子前拍個痛快。還有個鬍子大叔,湊近來要看照片,你把屏幕給他看,他便一臉滿足:「真好看。」當然是說他自己賣的水果。

不是第一次發現,因為相機,得以和陌生人打開話閘子,他們第一句常問:你學攝影的嗎?或你是攝影師嗎?在你搖頭解釋的當兒,話題就展開了,聊得興高采烈,大叔還熱情邀你走進他的菜攤,切半個新鮮蘋果請你吃,笑逐顏開地說下回再見。

但鏡頭其實是一種現代武器,像一隻偷窺的眼、一口槍,在人們不為意的一剎,攝進鏡頭,將別人的私隱據為己有。每次舉機,總是有點掙扎,我該馬上拍下人們不自覺的瞬間,還是先詢問,再拍攝。如今漸漸發現,巴黎人大都樂於接觸鏡頭,只要他們信任你,鏡頭裏的他們將更顯自在。當然也有被拒絕的時刻,這便得尊重。

有多少人拍照後由相機傳到電腦,再由電腦傳進移動硬碟,從此不見天日。有多少人是咔嚓一聲,匆匆截取圖像後,心裏就覺得踏實,轉頭便走。但攝影只是一道橋樑,直至你和當地人聊聊天,或拿起物件看一下觸摸一下,那才是真有感覺的旅行,往後拍出來的照片就會顯現那些。

20131211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綠色生活(一):抱一籃蔬果回家

PT081213_Print

巴黎趁墟記
在香港時已經很喜歡「趁墟」,逛有機農墟、手作市集、二手夜攤等,或者走進不同地區的街市,逐一觀摩,總是樂而忘返。
逛市集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會在下一個檔攤遇上什麼,也許是從未見過的水果蔬菜,也許是幽默健談的檔主,每一次總有新發現。
來到法國,法國人重視飲食和生活質素,更加不能放過逛市集這個大好機會。
市集法文叫做Marché,有悠久歷史,一個又一個攤檔密密麻麻伸延整條街,彷彿從過去活到現在。
市集裏人聲鼎沸,蔬果色彩繽紛,市集人笑容滿面,走走停停看看,就讓人心花怒放。

【巴黎市集】 區區有看頭
巴黎的市集追溯至遠古,早在公元五世紀經已出現,當地人在市集買賣生活所需,同時也互相交流信息。直至十九世紀,市集已蓬勃發展至五十多個,如今大大小小的市集已近百個,其中第三區馬黑區的紅孩兒市集(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是最早出現的室內市集,現在成為富有巴黎村風味的地道餐飲天堂,從早到晚營業,客如輪轉。在巴黎,你可以選擇到露天市集,或者室內市集閒逛,據法國旅遊發展署官方網站資料顯示,露天市集就有六十五個,室內市集十三個。在巴黎二十個區裏,每一區均有自己著名的市集,單單一個十二區,就有多達八個大小市集,要全部逛完可不是易事。不過也要注意各個市集的開放時間,有些只在星期二五開放,有些則是星期五六日,或有一些星期一關閉,查清楚避免摸門釘。

超市關門 假日市集趁早逛
城市人習慣到超級市場打點生活所需,可是歐洲的超級市場大部分在星期日休業,別以為假日就要捱肚餓,只要早點起牀,去逛一逛星期天的市集,你便看得見巴黎的生龍活虎,豐盛生活才真正開始。這些市集的貨品,大部分是農民由郊區運送至市區,都是自家種植或製作。凌晨在大街臨時搭起棚架,一件件極度整齊地排列好,任君選擇。市集人流很多,貨品需求量大,蔬果會比一般超市新鮮,也更合時令,而且價格便宜。一個市集裏面,就有形形色色的檔攤,蔬果、肉類、海鮮、奶類製品、麵包店等等。在這裏你看不到巴黎的時裝名牌,卻見滿街拉着購物車的伯伯婆婆,或是婦人大叔。和你裏擦身而過的巴黎人也都面目祥和,心平氣靜,在這裏大概最能體驗到法國人的閒適生活。
避免摸門釘可參考:marche.equipement.paris.fr

第一站 Marché d’Aligre

【十二區露天市集】 鮮蔬果大本營
我鍾情的巴黎市集Marché d’Aligre,就位於十二區,在metro 8號線Ledru Rolin下車,往1或2出口,步行十分鐘左右就到Rue d’Aligre,沿途你會看見一個又一個法國人抱着大包小包滿載而歸,跟着人潮就很容易找到。假若是星期日,你將會看見墟冚場面,Rue d’Aligre街道兩旁滿佈生鮮蔬果,人流湧現,商販叫賣。

留意開檔時間
據資料顯示,露天市集在一七七七年逐漸形成,Place d’Aligre半圓形廣場為二手市集,室內市集則在約一百年後設立。現時市集內的有機菜檔有兩家、鮮花檔四家、蔬果檔五十一家,街口甚至有專賣薯仔洋葱蒜頭的檔攤。市集逢星期二至日早上7時30分營業至下午1時30分,星期六日延長至2時30分,營業時間較眾多市集長,大約到中午12時開始,商販為了收市,還會大減價。這裏齊集五種不同類型的店舖,除了露天和室內市集、二手市集,街道兩旁的小店舖價格亦相宜,還有一間超級市場Marché Franpix,星期日早上也營業。到Marché d’Aligre逛半天,學法國人買一大袋食物抱滿懷,就足夠補給一星期的糧食和營養。

Marché d’Aligre
地址:Rue d’Aligre et place d’Aligre 75012 Paris

營業時間:
星期一:休息
星期二至五:早上7:30至下午1:30
星期六日:早上7:30至下午2:30

【問價】
雖然市集上的蔬果已標明實價,但學一兩句法文傍身,賣家聽得開心,你買得放心。
C’est combien? / Combien ca coute?
這個多少錢?

C’est très cher.
這個太貴了。

Un petit prix?
便宜點吧?

C’est bon marché!
這真便宜!

■遊市集二三事
.數字寫法各異 1和7要分清
法國人的數字寫法和香港不一樣,特別是1和7,很容易混淆。

.解構價錢牌 看價錢,買平貨
蔬果一般以重量計算(1 kilo),這樣有個好處,就是你想買多少便要多少,用電子磅計數,貨真價實,即使單身旅人,來到只買一個水果也方便。以兩歐元1 kilo的番茄來計算,揀一個普通大小的,其實只需0.3歐元,四元港幣都不用。大約在中午十二時過後,收市在即,便會大平賣,檔主你呼我喚,市集更顯熱鬧,要買平貨不妨等到最後。

‧二手市集 Place d’Aligre
二手攤檔全聚在Place d’Aligre的半圓廣場裏,二手衣物兩歐元起,還有舊畫舊書、餐具銀器,雜貨種類一應俱全。就算不買只看,也足夠逛上半天。

‧室內市集 Marché Beauvau
室內市集Marché Beauvau亦是著名景點,在一九八二年正式成為歷史建築,裏面售賣風乾火腿、各種芝士及海鮮。

(2013年12月8日 明報 > 副刊 > 星期日WorkShop)

磨練與昇華

「你還覺得這裏浪漫嗎?」有人問我。眨眼,已在巴黎生活了兩個半月。工作假期,那與旅行,或者背包行,甚或流浪,確實有點不一樣。旅行就是旅行,儘管每天苦苦節衣縮食,但仍是停留在消費和觀光層面,有時想辦法花最少的錢,也是一種樂趣。

可我們這班人,只拿着一個VISA,來到異境,別無其他。想法浪漫,但當真正踏進這片陌生的境地,嘗試融入進去,扎進一點根,抵住這一年的風雨,便是現實。

幸而在異國,總有一條縫隙,能讓你勉強擠進這個國家——華人餐館。我那份工作,一星期6天,每天9小時,一星期工作54小時,每天都在過同一天。但熟能生巧,我由手腳軟弱到健步如飛。原來在感覺自己到達極限之後,再撐久一點,可以有這樣子的轉變,我把那喚作昇華。

在暫時結束這一段體力和時間都被極速磨蝕的日子後,我請自己到廉價的法國餐廳,好好吃一頓。可是甫坐下來,看到侍應工作,一陣熟悉湧上心頭,看他們如何單手捧着一大盤杯子跑樓梯,如何利落換好桌布餐巾,如何招呼客人,如何點菜上菜,還有如何在客人背後說三道四,我都想像得到,我都做過。以前以為他們做得輕鬆,如今才知道,那是經歷過磨練的輕鬆。

還記得來法國之前,常有人勸告:「不要做中餐館,太刻薄了。」如今我真的做了,卻發現,經歷過,總比沒經歷好。驀然回頭,苦累已在腳下。最感動的一剎,是那天一個熟客突然認真跟我說:「Très bien,bravo!」你做得很好,這段短日子,她看得見我成長。

更難得的是,我聽得懂她的讚美。我似乎明白更多了。

20131204pympcolumn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