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澳門手信

好像很久沒獨自出門,星期一例假,原以為大地任我行,怎料,一個澳門小地方,竟也充塞了那麼多自由行!

一直以來自詡愛看地圖愛走路,上半部份的澳門,更適合用走的,卻也迷失在那些分支與小巷之間,我真投降了,走得腳板底也快要甩掉,偶爾還要遇上小石鋪成的路。當然,也怪我草草印了張只有大街名字的Google地圖。地圖在網上找來,可搜尋「窮手作地圖-遊澳門找窮手作」,對,就是為了我的澳門手信。也幸好,自由行對「窮民手作」不屑一顧,我才得以在正午的巷子裡,寧靜穿梭。

「貓空間」
澳門 和平斜巷14號 興泰樓地下G
meowspace.mysinablog.com

「貓空間」挺好找,沿著南灣大馬路,走上富詩意的「高樓斜巷」,就到了。貓手作沒太技驚四座,但令人留戀的,卻是店子右邊那些更有生命的。打從我進店,不知哪來的金黃貓兒,就來回磨蹭了我好幾遍。本不打算摸貓,但抵受不了牠的引誘,才蹲下來,牠已老實不客氣的跳進我懷裡,問了店員牠的名字,也仔細地摸了這隻「金仔」。另一隻黑貓兒,冷眼霸道的蹲在店中央,給我好事一摸,牠竟就溫婉的湊過來撒嬌。

我這才知道,這簡樸得有點簡陋的設計舍,自2007年始,便用所得來義務照顧野貓,僅看「貓空間」blog的第一頁,已知他們最近幫助了棄貓、被虐貓,替人尋貓、替貓尋人,甚至葬貓。這小小的店,截至前年4月,已援助了800多隻貓兒,給小生靈送上許多溫暖。

「OUT TO Box|凹凸盒子」
澳門 醫院後街11號 地下(葡國領事館後面)
meowspace.mysinablog.com

繞過大三巴旁的大炮台,由大炮台斜巷走下去,找到「OUT TO Box|凹凸盒子」。手作豐富很多,不過相比起買手作,或做手作,我更喜歡用看的,看上半天,用心發現。店員很溫柔,放下了手上的電腦,起來和我聊天,真誠的說「想買什麼或想知道什麼我也可以介紹給你啊」,香港的只會叫你不要問只管買。盒子不時會有藝文聚會或演出發表,外頭的小黑板就寫上手工皂製作班。小店不賣餐點,但我瞥見內裡竟有個廚房,用具齊全,原來只為給會員做點吃的。

不知是否澳門的小動物特別黏人?穿了件深藍風衣料子的帥氣小狗「水水」,在我逛到一半的時候撲出來,一下子就用前腳趴在我腳上,纏住人,尾巴猛搖。摸著那小身子,很神奇,這樣跳脫的生命就藏在那細小柔軟的身體裡。後來我得走了,水水竟走到門口,戀戀不捨的目送我離去。

頭一遭,遇上那麼熱烈好客的小「朋友」,香港店子裡的動物大概不曾這樣,不是孤高自傲,就是給栓在哪裡。這一趟尋找,飽了眼福,消瘦了荷包,順帶挾走了澳門小可愛的熱情。

在朝聖途中,幾經辛苦擠進了鉅記,一見店裡那條初八依舊喜氣洋洋的人龍,我嚇得馬上丟開手上那盒鳳凰卷,算了,不買了。手信,鉅記任誰也看悶吃厭了,倒不如我買一個澳門人手製的華麗書籤帶子,不能吃,但也是真的澳門人在澳門製造。

地圖上的五家手作店子只去了三家,「邊度有書.邊度有音樂」再續(三之二),另一家「澳門創意館」我擦身而過,「窮空間Poor Space」實在是沒能力走下去了,只好留待下回。

「貓空間」抱歉,金仔牠不想上鏡。  

「OUT TO Box|凹凸盒子」佻皮的水水

街上遇到的可愛小動物一
街上遇到的可愛小動物二

(紛沓澳門.三之一)

重遇舊愛

要重新戀上舊愛,要看緣份。離離合合,聚首,又離散,似斷,復難斷。

那年,到了北京,戀上攝影,挑了人民大學的攝影課。從最原始的拍攝方法開始。找一個密封小盒,裹上黑膠布,在黑房裡,攝入一張感光相紙,扎一個小孔,蓋上,帶到戶外,放好,打開小孔,曝光七八分鐘。回到黑房,相片紙在顯影定影的液體中,漸漸現出了生命,隱隱約約。那原是針孔裏的世界,我永遠記著,讓人驚豔的時光凝定。

畢業後,我當上了攝影雜誌助理編輯,前置的助理二字,讓我還真以為要協助什麼攝影大家,緊張兮兮的。與其說是編輯,倒不如說是記者、攝影、編輯三為一體。匆匆半年,冷冰冰的鐵相機走馬燈似的從我手上流轉過去,我只知道規格數字的倍增,卻不曾感覺到相片有何異樣。單調而重複的工作,把沒生氣的花草樹影拍盡,把眼睛所看得到的美感都榨取淨盡,曾經,我再不覺得眼前景物動人,我失去了美的感悟,拍攝甚至變成一種恐懼。往後一整年的時間,我都在躲避,除了必要的生活記錄,我幾乎不碰相機。

真的,有時,興趣真的不能作為工作。我寧願,稍有偏離,做些只著邊際的事,給興趣,留個名正言順的位置。

這一年,卻偏偏,偶爾會記起,在臨別攝影誌雜最後的訪問,認識了一個隨妻居日的攝影師。最遙遠的人,卻偏是聯絡得最多的,欣賞他整天耗在黑房裡,賦予每一張照片獨特的靈魂,提示我攝影脈搏依舊跳動。

一年的戒律以後,前年,漫遊日本,我重新拾起相機,遇到了誠心攝影的人,才再次發現,很美,攝影可以很美。還有Sayaka Minemura小姐的早餐照,Fillens女子攝影的堅持。

一直對人像攝影有恐懼,那我就只拍靜物吧,覺得打燈很有趣。既然現在的工作限制了我去的地方,既然我喜歡吃,喜歡收集餐具--喜歡拍照,原來,愛還沒有淡忘。

假若,對某事某物有點生厭了,或不知所從,儘管拋開一下,到某天,你會發現,那失去了的魔法,不知不覺又重臨,且更上一層樓。有時候,我們真需要喘息。

看來,愛火,真是可以重燃的。

(瑣碎北京二 )

那些被虧欠的女子|《金陵十三釵》

《紐約時報》這樣評「張藝謀最大的敗筆在於對整個南京大屠殺採取了一種疏遠的,甚至是輕描淡寫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歐式教堂裡,且在屠城的大背景下卻處處充滿了性的暗示。」

我不明白,為什麼拍南京大屠殺,就一定要直面拍戰爭的場景,就一定要血肉橫飛。可能《金陵十三釵》沒有滿足老外的預期,但電影拍出了人禍的另一面,那些大視覺下的小人物,那些小人物裡的極小人物--那些被虧欠的女子。那所謂的「性暗示」,難道不是屠城的另一個正面?日軍對待中國的婦女,有「疏遠」過、「輕描淡寫」過嗎?那豈止是「性暗示」?

那些被掩埋在世界角落裡的人,為什麼就不配有一部電影,來記述她們的血與淚?儘管那僅是一個虛傋的故事。

妓女代替女學生,我們看著,雖然不忍,但有誰內心不是隱隱覺得挺合理?女學生代表純潔,妓女代表淫穢,既然已是不乾不淨的人,就乾脆不乾不淨去。

但南京的秦淮河,秦淮河的聲色歌舞,成名的歌妓金釵,有哪個本性是淫蕩的?在現實的逼迫下,她們不得已絕處求生,既然到此境地,倒不如在齷齪裡活得光彩。那些被迫流落秦淮河的女子,由十三歲的無罪之身開始,就要為犯錯的人活受罪。有誰有權主宰她們的命運?

小說《朱雀》裡也有類似的描寫,名妓程雲和在南京大屠殺裡拯救了一個女嬰。看過李碧華的《煙花三月》第八位「慰安婦」袁竹林的控訴。到過兩遍「南京大屠殺館」,走過那令人心寒的模擬慰安所。《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給這段女性災難歷史視覺的呈現。妓女與「慰安婦」,可能不能同日而語,但她們,套一個中國學者蘇智良堅持的用語,都是「性奴隸」,淪陷之初,都不自願。

最少,在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裡,那些被虧欠太多的女子,終於有了一次自主的抉擇,慷慨赴義。她們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保護了女性後代,如同每一個母親所奉獻的。女學生是她們生命的延續,她們終於可以回歸到十三歲的時候,回到還是一個「好女孩」的時候。

電影非張藝謀的虛構設想,那是改編自旅美當代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嚴歌苓同是得七項金馬獎電影《天浴》的編劇,同寫女性的悲衰。

感受很深,不能否認,是我感情用事,但那確是女性世世代代身心相連的痛,我,感覺得到。

官方網站:
http://www.theflowersofwarthemovie.com

情的替身|《我的華麗皮囊》

有人說那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整形醫生的遭遇當然可憐,但我覺得,他早有預謀,所謂報復,也僅是借口。極度自私的人,甚至寧願犧牲他人,也要給自己失落的感情作補償。他要的,其實是一個感情的替身與寄託。

早在失去妻子之前,他已失去了她的心。但他還不信服,不甘心。他對她的執迷,換作是一個普通人,也許,同樣會再找另一個她來代替,來填補他的失落。

只因他是一個整形醫生,他可以進一步操控他的世界,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他挑選她的替身,把她當作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他還是偏執地投進這個漩渦裡。

他不再讓她走,他以為改變了她,她便只能歸順於他。但不是你的,總注定不屬於你。你改變得了她的人,也改變不了她的心,更不能強迫她愛上你。她願意,她順從,她留下,是為了尋找機會,讓自己某天得以重獲自由。

艾慕杜華的電影偏好奇情,〈我的華麗皮囊〉內容近乎荒誕。

奇情之下,描寫的都是些可憐人,身不由己,如何掙扎求存,如何扭轉難堪的命運。雖然結果並不如願,但他們都掙脫了那原來的限制,有些勉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有些勉強活了下來。生命,互相拉据,該要如此頑強。

上網看到國內的譯名「吾棲之膚」,值得一讚,四字道盡那僅作棲身的軀殼,把「棲」與「妻」相連,隱隱透露了故事的玄機。

什麼造就了著名blogger與廚神?|《美味關係》

新年三天假期,三齣好戲,在公司的漂書箱裡先尋到《美味關係》,又名《茱莉對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 Julia)。

關於美食與人生的電影,我後來才知道那取材自真實故事。長話簡說 ,四十年代始,人到中年的茱莉亞(Julia Child)隨大使丈夫遷居巴黎,由對法文及廚藝一竅不通,至寫下第一本給美國人看的法國食譜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1961,ISBN-13:9780375413407)。

到了2002年,三十出頭的茱莉(Julie Powell)毅然訂下目標,要在一年內烹調食譜裡那524道菜式,後來出版了Julie and Julia: 365 Days, 524 Recipes, 1 Tiny Apartment Kitchen (2005,ISBN-13:9780316109697)。

無論是半世紀前在法國的茱莉亞,還是現代住美國的茱莉,因為迷茫,所以尋找。一個人生目標,可以像茱莉亞坐言起行報個藍帶烹飪班,或像茱莉訂下365日完成524道菜,工餘時平均每天要煮1.5個菜式,還要寫篇blog報告進度。找一個人生的寄託,做一件一想起就能讓你放鬆的事。當然,不忘設個限期,要提升自己,就必要給自己吃一點甘之如飴的苦。
在實踐的過程中,那所面對的一切困難,一步一步走來, 遂一解決。像茱莉的計劃,該如何與日常生活協調,需要抽取工作以外的時間、關顧家庭,甚或簡單如抵抗睡魔。還有烹煮失敗、一場歡喜一場空,更要直接面對自己討厭及害怕的事。要像她,容許自己崩潰,然後,抺乾眼淚,再站起來,跨越一切。
在那個作戰的過程裡,我們將更珍惜身邊的一切,電影難得處理好兩個廚神「成功女人背後的男人」形象,那是她們的支柱,但不是依賴,是麵包與牛油的關係,不能沒有彼此。當然,還有讀者的支持,那是該感謝的。
也總有一些,背後的竊笑或反詰,但,應記來時路。茱莉遇到最的壞的情況,莫過於,受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唾棄。但,不用理會也不用沮喪,如果還記得初衷,還記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源於對食物的熱愛。那每一天每一次的試驗練習,不就是茱莉亞創作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的本意?
值得思量的是,在這個Project完結後,524道菜式嘗遍以後,你的讀者,將如何生存下去?你還能憑藉什麼?
或者,你下一個Project又是什麼?

給早餐一個微笑

有多久沒悠閒坐在家裡享受早餐?這個星期忙得要死,平均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我絕對需要九小時的滋潤!),早忘了早餐是什麼一回事,別說早餐,午餐也是倉猝吃了。

是Sayaka Minemura讓我想到給早餐一個微笑,我是在女子攝影雜誌Fillens的面書裡看到的。這個日本設計及攝影師,由2008年3月6日開始,拍攝了一系列的Breakfast project早餐照,每一個早餐,都有自己的臉孔。這個project還在繼續,新近的一張是2012年1月18日拍的,內容是什麼,不告訴你,想知道就自己去看吧。

匆忙而單調的香港人,第一時間會想,每天一個笑臉,樣子不會重複嗎?我們不會明白,其實少少的轉移,也已是一種創造。你以為只有青菜才能當頭髮?原來片片香蕉也可以變成卷髮;麵包咬一口,餘下的兩邊就可以成為小狗的耳朵了。還有配上幾件有趣特別的小餐具,換換位置,跳出框框,就能打破常規。從來都相信,在局限裡,才能看到無限可能。

那根本是一場行為藝術,生活,其實本該就是一場藝術。

很多時進餐廳,我會注意食具擺設的細緻安排,那是食物與食具與進食環境的關係。你以為只要拍些可愛的食物和餐具就能交貨?早餐的精髓--也絕對不能少的是,早上,明媚的陽光。所以,我那張拍來撐場的早餐照是不合格的,可是還是很可愛啊,像煮飯仔,只好這樣逗自己歡喜。

林嘉欣有個訪問給我很深印象,她那時拍電影,每天都睡不夠,預期賴床到最後一分鐘,她寧願爬起床給自己弄一個豐富的早餐,讓自己一整天都精力充沛。以前住在宿舍,每天為自己弄個早餐,其實想想也會開心,何不疼疼自己?

Breakfast project還讓我開心大發現,從旅行收集回來的奇形怪狀餐具盛器終於派上用場了!

來吧,這星期,找一天,給自己的早餐一個微笑。

Breakfast project:
http://www.flickr.com/photos/85213597@N00/sets/72157624032054214/

甘願當一條書櫃裡的蟲

在家裡放置一個直頂天花板的大木書櫃,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當然,沒法實現,於是,我像所有不能在現實世界裡得到滿足的迷茫青年,訴諸虛擬網絡,幻想對象是--aNobii。

aNobii,是個具社交性質的網上書櫃,名字有點奇怪,源自拉丁文「書蟲」Anobium punctatum。為什麼有兩個「i」?消息人士指那是因為只一個「i」的名字早已給人註冊了。書櫃創辦工匠同樣是書蟲一名,三十出頭、在香港科網界炙手可熱的傳奇人物宋漢生。在《經濟日報》周一二有地盤專欄「超在場證據」,也是關於閱讀的,值得一看,另在《蘋果日報》偶寫「矽巷啁啾」科網專欄。

作為Web 2.0類型網站,書目資料全由使用者建立,與網站管理員無關。你朋友看了什麼書、最近新買了什麼書、讀書的感想,也一目了然,還可以追蹤書店推介的新書。
最新奇有趣的是,有次看見朋友拿出手機,在我家隨手拿起一本書,竟扮起圖書館員,把條碼「嘟」進了他的網上書櫃。aNobii的智能電話Apps,可以掃瞄書背後的條碼,就自動把書的資料加進書櫃,也可直接輸入ISBN(國際標準書號),書本就會很形象化地出現於頁面了。
aNobii還能讓你個人化地記錄下每一本書的資料,如你什麼時候買、在哪裡買,像書本的出世紙。還可以設定自己的看書進度,還未看、正在看、已看完等等,太多本正在看的,就說明你太貪新忘舊了,才開了頭又跑掉了。
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你都只買哪一類型的書,或才知道自己原來買了那麼些書,這也是整理的好方法。看來我挺雜食的,什麼書也看一點,也偏愛小說一類,最近手多多掃描了《復活》,就認真的翻開來看了。
這一年,相信是我人生裡看書最多的一年,也是第一年養成看書的習慣。幸好有心未怕遲,aNobii早替我統計好了,2011年我看了11本,共2829頁。這也是督促自己看書的妙法,要養成閱讀習慣不容易,不是書不好看不想看,而是,香港人,生活太勞累,時間太緊迫。時間成就藝術,我們沒有時間,也就難有藝術創意。

但我們要抗衡的,是那數字的魔力,不能當作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數量競賽,不是要求什麼看書數目達標鬥多鬥廣。因為,書的數目可以很多,掃描一下有多難?但真正看了的,甚至理解了的,撫心自問,又有多少?

aNobii已經有超過10種語言版本,出乎意料,最受意大利歡迎。還是那一句,香港人不愛書,愛書的不愛電腦。明明我是讀中文系的,四百多個面書朋友,就僅得小貓三四隻當了網上書蟲,希望,那只是因為我孤友寡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