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不見了

2012/06/06

在《格林童話》211篇故事中,有54篇寫公主,其中35篇對公主的形容都是「美麗的」、「迷人的」,性格是「溫柔的」、「善良的」。有21個公主等待王子拯救,只有9個主動追求愛情;有43個結了婚,一半嫁了給富商權貴。

簡單一條人生公式,就是公主要美麗善良,最後幸福的歸宿,必然是嫁人,而且要嫁個有錢人。這個有趣的統計,想不到來自一本2002年在中國創刊的創意及生活雜誌,5月號《新視線》,揭開了童話隱藏的一套女性觀念。

難怪的,我們自小就這樣給拉扯長大。順理成章,女多男少由一個「社會現象」,被解讀成一個「社會問題」,特別在奉行市場經濟的香港,人們想,女性供過於求,出現「盛女」,有人沒歸宿,大家的恐懼便巨浪似的一個蓋過一個。

社會鎂光燈聚焦女性的一舉一動,看似切入女性角度,看似討論紛陳,然而最後答案,還是一股腦兒把問題歸咎到女性身上。那麼,那些「王子」們到底在做什麼呢?我們從不曾看過有人問問「王子」的想法,就算看上周《星期二檔案》「女多男少」的專題,訪問了幾個在女人堆裏打滾的男人,他們也只侃侃而談如何在大觀園似的生活圈子裏如魚得水。

女性主義,一聽這名堂異性就恐慌,以為是禁忌,以為就是向男人聲討,女權高漲,要從此貶低男性的地位。然而在父權體制裏,男性也深受其害,男人,必定要勇猛剛強,必定要身家豐厚,必定要揹起整頭家,有淚不輕彈。沒有這些「條件」的,又是否只能瑟縮在社會暗角,當個宅男?

所謂「女性主義」,簡單理解,就是兩性平等與包容。所謂主義,也只是,想讓大家的生活變得合理一點而已。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實在忍不住,還說六四

工作關係,六四慘案還在腦內縈繞,當代的國民災難,像餘震一樣,震撼了我好長一段時間。

是的,又一個民運人士離奇死亡了。李旺陽「自殺」了。

一個又聾又盲又不良於行的人,剛出獄,可以無端站到窗邊「吊死」自己,而腳不離地,而頸上的吊痕是那樣淺。懂得嗎?原來屠殺還在暗暗繼續啊,魔爪還在伸,只要是當年在六四帶過頭抗爭的,還沒死的,只剩半條人命的,無論過了多久,都不得善終。六四的真相,難道這樣不是再明白不過了嗎?

每一個逝世的名字,都是刺痛的叮嚀,都是諷刺的明證。在黑暗裡,又點起一支燭光,又飄散了一縷冤靈。是真的,我們國家正用這種方法來「反證」六四的存在。然而,還可以有多少這樣寶貴的生命來提醒我們?

我知道還有人在疑惑,有人在抗拒,有人仍然冷感。

這樣吧,這是我參考過的其中一個撼動的資料:美國駐華大使密電,於6月3日及4日的目擊證言--裝甲車與數千示威人民對峙,軍隊開槍掃射,坦克輾過人群。

http://www.epochtimes.com/b5/9/6/4/n2547142.htm (美國政府解密文件曝光長安街六四大屠殺)

正如先前所說的,不記下,便忘了。我們可以懷疑資料的真偽,但不要停止追問,不能停止追尋,更不要忘記。

同屆的同學當上老師,八十後的,跟學生講解,身為教師的,要備課,自己先下苦功理解通透,才能說出個所以然。我佩服,佩服他的坐言起行,以身作則。

我後來明白了一件事--是姿態與原則,即使二十三年來的燭光和集會,不能馬上令中國得良知與民主,但我們這些後代的,必須要團結起來,展現誓要討回公道的姿態。

(這兩天,不是偷懶不寫,是電腦不聽使了,不能上網,時好時壞,已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