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偶遇手作巿集

到長洲這樣一個適於步行的小島,其實遊人很多不宜踏單車,走路反倒能左穿右插,也沒有編排路線,走到哪裡是哪裡,才領略到閒逛的驚喜。

初踏進長洲,我心裡暗想,如果這裡也有手作巿集該有多好。日落向晚,轆轆飢腸的覓食路上,就在碼頭往海旁街,發現了「My Arts 長洲賣藝手作地攤」。一個小方地,三面倚牆而設的攤檔,擁滿賣移印法小布袋的、賣半透明晶瑩耳環的、賣擦膠雕刻印章的,偶有驚鴻一瞥。早說過愛看手作人的心思,我倒希望他們能把長洲的風貌加進手作裡。

若非熱愛,誰願意花額外時間,每逢星期六日都在長洲駐場?我第二天再訪,好些檔攤換了位置,但手作人臉容很熟悉,時間匆匆,沒機會問問巿集的來由。

手作,從買者變成製者,我兒戲的製作過幾次,漸漸明白,那過程,從零到一,千頭萬緒。先是花心思想想小物的設計,然後小心黏貼,半粒米大小的珠子不聽話,夾起就飛到枱邊,小心翼翼一點一點擺弄好,轉眼已是幾句鐘的事。別指著我說浪費時間,手作不是公廠流水倒模式大量製作,但矜貴在獨一無異,幾乎是一種感情的轉化與結晶。

如果要看好的一面,我總覺得,各處的手作生力軍正慢慢眾集起來,石峽尾的、大坑的、柴灣的、長洲的,遠至澳門的日本的美國的。彷彿有點點力量與資本主義抗衡,賣的是「親手」製作,宣示「我們不是機器,不要倒模」。

資本主義提倡「付出最少,賺最大利潤」,當商家笑淫淫擁著龐大資產,滿臉油光滿嘴油膩,手作人在那邊兩袖清風,在縫縫貼貼裡樂得專注逍遙,賺到的,是無盡的滿足,是金錢不能換來的實在心靈接觸。

誰說幸福,只屬於家財萬貫的人?也許大家真不介意不能發達,我們只在意那一手一腳觸得到的美好。

(另外,還有一家在東灣道1號的「棉花百貨」,舊式的裝潢用上奶奶老店似的閘門和花布,老闆Kris本學服裝設計,後來愛上長洲,就來開一間手製精品小店,我也逛得樂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