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惜姿媽媽

陳惜姿,是我負責那版面其中一位專欄作家,現在是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召集人。

圖片來自07月29日《蘋果日報》

不管我問她很長氣的問題,還是雞毛蒜皮的小字,她一接電話就是爽朗的一句:「喂,點啊寶瑜?」有時會隨和地說:「你話事啦,你話點改好?」言語間,很願意向人交付她的信任。

看得出她很疼愛子女,在專欄裡寫兒子如何反斗,女兒如何貪靚。有時看到,我都不禁苦惱,嘩,太難搞了吧?但她想盡辦法應付,有時弄得暈頭轉向,只為教道仔女的同時,不窒礙他們成長。在她的家庭裡,兒子可以放學後在家樓下爬叢林玩水池,女兒睡前可以聽爸媽講故事。

終於看見她,是在電視上,羅范椒芬揪起嘴臉說:「家長反應不用太過強烈。」面對官員那些歪理,陳惜姿在鏡頭前,還能心平氣和回應:「聯署是溫和表態,遊行是和平抗議方法」只看那一幕,就知道家長的反應根本與強烈扯不上關係。

關注組雖說是民間組成,但很有規劃,可能因為有許多專業人士,爸爸媽媽卧虎藏龍,甚至發起人自己也是記者出身。所以看他們很懂得如何組織,如何應對,如何爭取傳媒注意,計劃周詳。

遊行也很有策略。由BB車隊帶頭,因為相信警察叔叔不會摧殘香港的小幼苗。還特地製作親子遊行手冊,沿途設休息站,爸媽可替孩子換尿片餵奶,補給支援。怕孩子遊行時不耐煩,便有吹泡泡、喇叭玩具、「反洗腦」兒歌、「反洗腦貼紙」。連遊行,也能搞得這樣有聲有色,處處體貼家長孩子,幾乎給孩子辦了一個公民教育嘉年華。這是否終於有點香港特式的遊行示威?沒有政黨領導,沒有騎劫,光明正大,由香港的爸媽與孩子組成。

距開學還有一個月,教育局沒有因7.29的大象而從善如流,戰線要拉長了,陳惜姿他們還得撐下去。

絕對相信,她是香港的媽媽。而香港,需要有更多這樣的爸爸媽媽。

今晚打老虎

是真的,覺得自己抵打,周六黃明樂的專欄寫〈兩個助手談戀愛〉,裡面有一句廣東話音譯法文「今晚打老虎」,我竟然走漏眼,由那誤寫作「你叫什麼名字」。真正意思,其實是「你好嗎」,還是作者打來告訴我,才猛然醒起。

審稿時,讀了兩遍,自己口中念念:「Comme allez-vous?」嗯,這三個字我都見過。曾有一刻反問自己,問人貴姓,其實是不是該說:「Comment tu t’appelle?」然後,我只以為是自己學識短淺。面對一二萬字,在這一句上的思考時間,可能只有一兩秒,於是,就把錯誤放生了。

平常,一字一句有懷疑,會查證,這次,竟然就疏忽了,因為以為自己懂得,落得貽笑大方。曾經學過,竟又錯了,很懊惱很不開心。如果我本來就不懂,還能借詞。人的前設真可懼,又令自己令人失望,只好向作者道歉,也許她也覺得有點所託非人。引以為鑑。

說回學法文,來到第二季,由灣仔轉到佐敦,由法國老師轉到香港老師。這一個香港老師,頭髮短短gell起,黑黑實實,喜歡大動作大表情,踩在椅子高腳上轉來轉去,感覺像王喜一類,哈。同學很多還是中學生,也許正值放暑假吧,把年齡層降低了不少,我也不再是灣仔課室裡最小的那個了。

也許香港老師教法文,比法國人教法文,更能明白學生要什麼,因為他們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感覺王喜教得更有重點,最少每一堂課後,我真真正正會說會記住一句法文。王喜知道你害怕發音不準,便偏要你讀,而且會認真糾正你發音,幾乎每人都分配一兩分鐘。如果你以為讀完自己那句就功成身退,呆坐托腮,實在太浪費。因為同學們錯的發音,其實就是自己都會犯的錯。

可惜王喜會把一大堆生字塞給你,顧得抄黑板,總顧不得理解,有點回到中學那種吃不消的感覺。而且王喜會超時,最誇張是超了四十五分鐘他還懵然不覺,相比法國老師的準時甚至提早下課,果然也有兩地人明顯的風格。

法國老師的教法,就像對法國人的想像,傭懶而浪漫,且是由一個長住巴黎的法國俊俏老師所教,簡直如沐春風。而香港人的,當然是港式催迫與實用性,真的是「學習」了,還好,上堂挺生動搞鬼,充滿活力。

最近找到這網址,可以查不同動詞於pronoms subjects的用法,很清晰:
http://www.les-verbes.com/

另有一個,查解釋,主要是想知道詞語是陰性還是陽性:
http://www.le-dictionnaire.com/

報紙重生?

2012/07/25

曾有人見過,報紙檔阿伯,一邊看檔,一邊捧iPad讀網上新聞。漸漸我們感覺到,新聞世界裏,有些東西在變異。「報紙末日」——是誰這樣膽大包天,訂出這危言聳聽的題目?這是書展那天的講座,主持是蔡東豪,嘉賓有宋漢生、尹思哲。

席上有聽眾強調新聞精神。譬如公信力,在新聞出街以前,先有記者編輯校對核實,不像網上傳聞,還得靠網民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真偽;又或說報上的觀點評論,甚或是更深入的採訪與偵查報道。我們堅信,新聞,不死。

不過,講座談論的,並非指新聞報業,已到危急存亡之秋,但確實提到,新聞,可能是時候要找新的載體。台上提得最多的,除了twitter、facebook,還有Flipboard,共通點是由用家共同創建,資訊多元變化,不像報紙,人手一份,份份相同。當閱報習慣開始改變,他們反問,將來,會否有更個人化tailor made的新聞媒體出現?

蔡東豪笑說:「題目不寫成『報紙末日』,哪有人進來聽?」末了介紹他們的新近構思:「主場新聞」(House News)。發起人來頭很猛,有著名文化人梁文道,蔡東豪曾任商台高層,劉細良則曾是香港中央政策組顧問,還有網上書櫃aNobii創辦人宋漢生。網站大字標上「我城‧我觀點‧我主場」,好一個「主場」,令人想起那時特首小圈子選舉的鬧劇,這次,該能反客為主了?

觀乎他們的facebook Page,開始share不同的論述,觀點交鋒,五月加入至今1705人Like,韓麗珠、鄧小樺等文化人,已紛紛報上名來。

科技發展,的確對報業有衝擊,要想的,是出路。倒很有興趣看看,究竟科技與新聞結合,會走出一條怎樣的路來。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

 

 

小說的空頭支票

文字演變,早有很多學術研究記錄;而我自己生安白造的手作文字演變,還得靠自己寫下來。特別是走在不斷修正又修正的道路上。

手作文字自上年開筆以來,起初一星期不定時寫4篇,每月16篇,有時連著4篇一起寫,有時不,恍惚飄零。

到了現在,是對自己很苛刻的隔天一篇(另附一篇專欄),特別是要在五天工作,每天工作逾十小時,工餘再學法文、自學攝影和煮食,一個月,高峰期要寫21篇。仍奉行二十里行軍,所以一直想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每一個階段,讓文字有更好的練習,繼續踽踽而行。

不是告別,而我不會告別,文字在,我在。從今開始,只是把隔天1篇,再變成一星期3篇:星期三的專欄、星期五和星期日。我沒有忘記,我想寫,讓自己更喜歡的散文,閱讀更多,消化更多,修煉更多。

而且,不是要讓生活悠閒起來,而是因為,那種感覺又回來了,渴望用一段長時間與文字糾纏的感覺。其實在開展手作文字的時候,那篇開了頭的小說,就被滯後,上年訂下的目標無限期擱置。生命是公平的,每人每天只有廿四小時,而我磨筆的速度是這樣緩慢。

因為小說,又要重新上路了。

認識一個同校的同學李專,2010年出版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第三者》,他那年還在學。最近,他在Facebook公告,假如把新寫的長篇小說完整放到網絡,有誰「願意/有興趣/有耐性閱讀?」,他呼籲大家「留言也好,Facebook訊息亦好,甚至只給我『Like』都好」,給他意見。我是很佩服的。

我現在是明目張膽地把李專的方法借來用了,我想,假若我甚至未完整寫好一長篇小說,到底是否會有人理會我這「空頭支票」?但肯定的是,如有人願意給我「留言/facebook message/Like/其他」,我會將最新的消息奉上。

公告天下,說到底,其實只是為了記錄,是為鞭撻自己。我,已騎虎難下了。

(手作文字演變一.2012-07-24)

手民之誤不復再?

上一回〈其實是我〉,說到專欄〈不談讀書 只談風月〉把「閒情逸致」誤作「閒情逸志」,是我「手民之誤」。細心讀者再給我提點,傳來〈香港還有手民嗎〉。

原來漢英對照《現代漢語詞典》對「手民」有這樣的解釋:
「指刻字或排字的工人 typesetter﹕
~之誤(指印刷上發生的錯誤)misprint; typographical error」

行業已告式微,報章轉用現代印刷,所以,現在既沒有「手民」,而專欄亦由作者親自撰文,文字出錯,就應作「筆誤」。如此而言,現代作者多用電腦寫作,恐怕,「筆誤」也難稱作「筆誤」了。當然,說笑而已。

可是,有個疑問,當年仍用活字印刷的報章,出錯時一概說成「手民之誤」,但有多少是因排字員出錯,又有多少是作者誤寫?這實在難以考究,但我們看到這四字,就知道報章的確有錯,而重點在更正事項,傳達的意思仍然明確。

資深報業人馬松柏,即現著名作家馬家輝的父親,在《香港報壇回憶錄》(2001年出版)也提到「手民之誤」,「意思即謂是人有錯手,無心之失。」「以前多數是指排字工友。報紙上有文字出錯,矛頭不指記者及編輯疏忽,也不指校對走漏眼,幾乎必定將責任推在排字工友身上,說錯的原因是『排字工友執錯字』。排字工友辯駁無從,多少年來蒙受了不知多少不白之冤。

這麼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個推責之詞。

馬前輩又說:「其實真正的『手民』,應該不單止限於排字工友,而是多方面,現在沒有了排字這一個行業,若再有『手民之誤』,應該是另有所指。
報紙取消了排字作業,改為電腦化之後,也有過大烏龍事件出現,不過並沒有人再說是『手民之誤』。但以事實而言,極大可能是『手民之誤』,不過是此『手民』不同彼『手民』而已。

換到現代印刷,若說「手民」這工作,便是交到編輯或排版師手上,怎麼說也是把文字一段一段排到版上(已不是一粒一粒字了)。雖說手藝失傳,但謹慎專注的精神猶在,想來,只是一種轉化而已。

何況「手民」式微,並不代表文字誤植之事就會消失,那該另創新詞又或如何是好?還記得當年上課,文字學老師談到「引申義」,一個詞語除了基本義,會漸漸引申出其他意思,甚至到後來,引申義更為常用,像「先生」一詞,最早在《詩經》其實是指「始生之子」,到了現在,竟變成尊稱了。「手民之誤」本指排字工匠誤植,到了現代,又不知可否引申為(作者)誤用錯字?當然,現在可不能抵賴是排字員的錯了。

縱觀現在用法,無論是政府公文或報紙新聞,多把「手民之誤」當作「無心寫錯」(有的還真寫錯「手文之誤」),幾乎是約定俗成的,也符合漢語演變,所以新出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也加入了三千個新詞語,求同存異,兼收並蓄。

漢語的演化與民間應用,還有報業用語,都是很有趣的探討,嚴謹求真的精神,亦很值得學習。我只就有限所學,略加思考,相信愈討論愈有助尋得真確用法。日後還需找機會再作深究。

其實是我

話說,上一篇專欄〈不談讀書 只談風月〉收到回應,讀者特意寫了一篇〈改錯了〉轉給我作提醒。奇怪地,我內心第一時間冒升的感覺,是暗喜。一是,文字在那個專欄小角落,微小如我,還能得到顧念;二是,遇上了有心人,給我回應的讀者的blog,其實我也偶有往訪。然後,羞愧感才漸漸浮上來。

事實上,星期三版的最後校對,還是會經我手,這次的確出了一點阻滯,而並非當值編輯之誤。到真的發現錯處時,報紙已付印,只能修改網上版,亡羊補牢,有訂閱的讀者應該能翻查得到。而我知道,作者的錯,還是難辭其咎的。

至於錯字,先說「喧譁」,在交稿前,我的確本寫「喧嘩」,後來多心再查了一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始自己改作「喧譁」。至於「閒情逸志」這個,就的確是我手民之誤了,正寫應為「閒情逸致」。

而這一事,其實也能印證,個人的缺點或錯失,自己總是很難看得透,如星期四關麗珊在專欄裡說:「在上周六見報的文章曾將『正好』打為『正如』,即使我重讀十遍,都會看成『正好』。」所以身旁的提點就顯得更彌足珍貴。

寫作和編輯並立,有時是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有同事笑言,我們只要不是做編輯工作,就會鬆懈了,又有錯字了啊!所以我也偶爾赫然發現或被發現blog裡的文句有錯字,急急修改。也許,無論是自己的一字一句,還是自己的操守行為,只有抽身,方能看清是非黑白。

錯了,既虛心改錯,也要牢記。也感謝,每一位提點過我的良師益友。

不談讀書 只談風月

2012/07/18

書展又來了,每年總像趁墟。年復年拉一籮筐書回家,我們便心裏竊喜:「啊,真有文化。」說穿了,真正享受的,其實是佔有的那刻。書展,只是消費城市的一撮點綴。

買書與讀書,是兩碼子事。任憑你一年有多少個書展,開多少家誠品,書本封面設計如何刁鑽,我們就是缺了翻書的那個動作。然而翻書,也需要氛圍,讀書環境,沒有風月,哪有情蘊?不是花間月下,有誰會專注欣賞眼前人?

老實說,香港難得有二樓書店,雖然經營艱辛,但店面狹窄,我總不好意思多打書釘,買了書,便匆匆離去。以為到樓上咖啡店靜心看書,卻遇上百無聊賴的男男女女在喧嘩嬉戲。回到家裏,肥皂劇主角還在聲嘶力竭,看書心情便煙消雲散,一手把書擱到櫃頂。

所以我有時逃到澳門的「邊度有書」書店,賴在沙發上翻書半天,再看窗外,俯睨議事亭前地潮湧的遊人。也懷念北京四環的五道口,隨意挑一家咖啡店或書店,進去就見人們低頭默默啃書,書扉咖啡滲香。

電影《珈琲時光》裏有這樣的情節,車廂透進陽光,年輕人塞着耳筒聽音樂,手心捧書。我也曾在名古屋一間食店親眼目睹,飯後,單獨的、雙雙對對的上班族,皆掏出書來,平心靜氣地讀,店家也不趕客。

我城真的不宜讀書?我們這邊廂抱怨,上班對着電腦十多小時,眼睛勞累,腦袋滯悶,何來閒情逸致;那邊廂卻寧願看面書,坐車看,回家也看,一頁頁翻看下去,沒完沒了。都知讀書好,但讀書像愛情,不投心進去,哪裏懂得這人的好。

今夜,待家裏人都入睡,在褥枕上或躺或臥,哪管有沒有窗透得進涼風月光,已經是最好的閱讀時光,一讀不覺又天亮。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