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8
書展又來了,每年總像趁墟。年復年拉一籮筐書回家,我們便心裏竊喜:「啊,真有文化。」說穿了,真正享受的,其實是佔有的那刻。書展,只是消費城市的一撮點綴。
買書與讀書,是兩碼子事。任憑你一年有多少個書展,開多少家誠品,書本封面設計如何刁鑽,我們就是缺了翻書的那個動作。然而翻書,也需要氛圍,讀書環境,沒有風月,哪有情蘊?不是花間月下,有誰會專注欣賞眼前人?
老實說,香港難得有二樓書店,雖然經營艱辛,但店面狹窄,我總不好意思多打書釘,買了書,便匆匆離去。以為到樓上咖啡店靜心看書,卻遇上百無聊賴的男男女女在喧嘩嬉戲。回到家裏,肥皂劇主角還在聲嘶力竭,看書心情便煙消雲散,一手把書擱到櫃頂。
所以我有時逃到澳門的「邊度有書」書店,賴在沙發上翻書半天,再看窗外,俯睨議事亭前地潮湧的遊人。也懷念北京四環的五道口,隨意挑一家咖啡店或書店,進去就見人們低頭默默啃書,書扉咖啡滲香。
電影《珈琲時光》裏有這樣的情節,車廂透進陽光,年輕人塞着耳筒聽音樂,手心捧書。我也曾在名古屋一間食店親眼目睹,飯後,單獨的、雙雙對對的上班族,皆掏出書來,平心靜氣地讀,店家也不趕客。
我城真的不宜讀書?我們這邊廂抱怨,上班對着電腦十多小時,眼睛勞累,腦袋滯悶,何來閒情逸致;那邊廂卻寧願看面書,坐車看,回家也看,一頁頁翻看下去,沒完沒了。都知讀書好,但讀書像愛情,不投心進去,哪裏懂得這人的好。
今夜,待家裏人都入睡,在褥枕上或躺或臥,哪管有沒有窗透得進涼風月光,已經是最好的閱讀時光,一讀不覺又天亮。
明報副刊專欄/時代版/高樓斜巷/(逢周三見報) 寶兒